依托信息技术 走向智慧教研
作者: 金颖 金鑫【摘 要】在智能时代,学校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研活动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针对当前备课缺深度、展课缺效度、磨课缺精度等现实问题,学校可借助多样的信息技术,以备课机制、展课机制、磨课机制为抓手,建构校本教研新样态,让教师的备课、展课、磨课全过程得以真实呈现与持续改进,助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校本教研;信息技术;智慧教研;教师专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根据不同情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指出,要利用现代技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此可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研活动中的广泛应用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学校而言,它能聚焦教师成长的内生需求,为充分挖掘教师的个性与潜能提供保障,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使用还较为局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备课缺深度。教师不懂得合理使用技术辅助备课,彼此之间缺少协作与研讨。教学照搬教材或教参,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二是展课缺效度。由于缺少技术运用,师生间的交互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受到影响。三是磨课缺精度。教师缺少教学数据收集、分析与应用的意识,以及对教学过程的精细化思考。
为此,学校借助信息技术,尝试打造智慧教研新样态,通过建构多群组融通的备课机制、跨时空互联的展课机制、全行为解析的磨课机制,让教师的备课、展课、磨课过程真实呈现,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质量提升。
一、建构多群组融通的备课机制
教师聚焦教学内容,开展深度交流,是实现深度备课的前提。结合教师需求,学校建构了多群组融通的备课机制,包括以下三个实施环节。
(一)个性化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学校将优质教学资源按照年级、学科等标签进行归类整理。教师按照自身需求选择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其次,教师借助在线问卷调查、实时互动等技术,围绕学情开展调研,通过数据分析,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与学习状态,进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最后,教师结合前期学习积累,自主设计教学过程,并发挥个性、积极创新。
比如,针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学校语文组运用“班级小管家”“问卷星”等工具,在单元教学开启前聚焦“阅读速度”这一主题进行调研。教师发现,学生普遍认为阅读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前提是把握文章内容,但对于阅读速度究竟要多快,心里并不清楚。于是,教师在备课中,设计依托“智慧笔”这一工具,记录阅读所需时间,并使其可视化,引导学生自我评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帮助学生及时进行学习调节,掌握相应的阅读策略。
(二)破圈式链接项目群组
第一,组建跨学科融通的项目群组。由校内名优教师引领项目群组,营造积极的教研氛围。第二,进行多群组交互的成果展示。学校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备课成果通过平台共享给不同的项目群组。第三,开展全要素覆盖的改进指导。教师围绕备课要素积极提供改进想法,实现互学互鉴。
比如,在开展“语说亚运”项目化学习活动时,为避免受到个体行为和经验的限制,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任教学科、年级等,学校组建了4个“语文+”跨学科项目群组,围绕教学要素进行分组进阶备课和集体交流研讨,同时依托技术设备,完整记录每位教师的备课信息,实现备课内容的共享与互学。
(三)持续性迭代备课成果
在成果互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备课时收到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生成个性化的备课反馈图表。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的建议与意见,直观地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经历自我反思、共享观评、优化迭代等过程,提炼备课成果,并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调整。
比如,语文组借助智能研修平台,定期开展备课成果互学活动。教师借助个性化的备课反馈图表,从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方法创新、过程优化、资源准备等维度提炼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通过师徒互惠、集体研讨等形式,教师将建议进一步细化、完善,实现对备课成果的持续性迭代。
二、建构跨时空互联的展课机制
为创设优质的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学校建构跨时空互联的展课机制,突破时空局限,打造集成式智慧课堂、跨域式空中课堂、即时式观评课堂,实现教师、学生的实时交互,助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一)打造集成式智慧课堂
一是创建智慧化教育环境,实现集成互联。学校运用智慧笔、5G直播互动平台、AR/VR眼镜等技术设备打造集成式智慧课堂,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比如,在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校级研讨课上,学生借助VR眼镜,身临其境地体验晴天、黑夜、雨天、下雪天等不同天气下的野外场景,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利用不同的天然指南针辨别方向的方法。同时,教师聚焦教学难点,在学生练习书写“特”字时,借助智慧笔,实时关注学生的书写笔顺情况,及时作出反馈和修正,有效提升书写笔顺的正确率。
二是依托5G技术,借助智能设备,集成式采集教学数据,贯穿教学全过程,涉及教学全要素,为改进教与学提供数据支持。
三是从学业水平、品德表现、个性培养等方面对数据进行差异化分析建模,集成一张“学生成长画像”。同时,集成画像系统会持久保存每个学生的数据,长期跟踪学生各个阶段的成长轨迹,帮助学校、教师、家长优化育人策略。
(二)打造跨域式空中课堂
首先,为突破时空局限,学校可依托技术积极创建常态化的教学成果示范载体,通过跨域展课,实现常态化教学成果辐射。比如,依托“新苗教师展示会”“鹰架学术小讲堂”“磨课俱乐部”等载体,让教师定期实现跨域展示,提供更多共同交流、学习、进步的机会。
其次,借助实时交互技术设备,整体推进校际间、各校区间的教师跨域交流,实现区域整体教研。比如,借助视频会议系统、在线教育平台、云端协作工具等,教师开展定期的研讨会、教学观摩活动等,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与有效利用。
最后,通过智慧资源库,为不同区域的教师精准推送优质教学资源。例如,为促进教师“成果提炼”,学校创建“一点”研究模式,鼓励教师围绕教学中感兴趣的“一点”问题开展研究。智慧资源库根据教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推送资源及建议,并动态采集、处理与保存教师的“一点”研究成果。
(三)打造即时式观评课堂
一是实现教学感悟即时输出。观课教师能在5G直播互动平台即时记录自己的教学感悟。二是实现教学过程即时评估。在线上观课界面,观课教师依据课堂教学分项等级评价标准,可即时评估执教教师的教学表现。三是教学表现即时反馈。观课教师基于各自的专业背景与观察角度,提供观课感悟与评估信息。这些是对教师教学表现的真实刻画,确保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有价值的反馈信息,并将其转化为优化教学的实际行动。
比如,在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一课的磨课过程中,同校区的教师在现场观课,不同校区的教师在平台观课并即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与建议。观课教师发现“制作动物名片”这个环节只停留于“说”,没有落实“写”,建议执教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写”的环节。同时,结合技术平台的教学行为分析数据,发现这节课主要以师生对话为主,于是建议留有充足的朗诵时间。这些感悟和评估信息提升了教学实效。
三、建构全行为解析的磨课机制
磨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步。学校依托教学行为分析技术,建构全行为解析的磨课机制,实现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数字化解读、师生行为的可视化分析、教学进程的结构化建构。
(一)教学语言的数字化解读
一是语速分析,把握教学语言节奏。通过对教学语速的分析,教师能够及时明晰自己的平均语速,判断语言表达的流畅度,调整教学语言节奏。通过比较不同课的语速数据,教师可以识别出在某些特定教学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是否在解释难点时语速过快,或者在引导学生思考时语速过慢,等等。
二是问题分析,明晰教学提问实效。通过对提问时的语音、问题本身的语义等的分析,并从认知水平出发对教学问题进行分类,教师及时明晰提问的频次及认知指向,为优化教学问题提供依据。
三是词频分析,梳理教学惯用词汇。词频分析能够精准地提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高频词汇,并对其频次进行统计分析。这一过程揭示了教师语言使用习惯,识别出那些未被充分意识到或有待优化的惯用词汇,助力教师更直观地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语言偏好,帮助教师优化语言。
比如,在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g k h》的磨课过程中,语文组通过对教学语言的数字化解读,发现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发音时存在语速过快、表达枯燥等问题。经过多轮磨课,组内教师形成了共识:在初步介绍发音规则时,适当放慢语速,确保学生能跟上节奏;在练习阶段,维持较低语速,以便学生更好地模仿和纠正发音;在拼读规则介绍板块,适当减少重复的词汇,增加一些更具体的指导语,如“注意口形”“注意舌头的位置”等,以丰富教学语言。
(二)师生行为的可视化分析
首先,可视化教学流程。教师通过判断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节点,如引入新课、讲授新知、互动讨论、巩固练习、总结反馈等,标识对应时间段,梳理教学过程,充分了解整个教学的节奏与结构。其次,可视化教学时间。用图式表征教师讲授、互动交流、随堂作业等在课堂中的时间占比,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后,可视化教学场景。教师通过分析视频采集到的自己位置的变化,及时掌握课堂教学中的行动路径、主要活动区域以及移动模式等信息。
比如,在教授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时,通过对教学流程与时间配比的分析,教师发现在课堂中学生朗读和提笔写字的时间占比较少,师生一问一答的时间占比较多。为此,教师教学时在练习读出疑问句的语气、学会“比、公”等生字方面增加学习活动,确保学生有充分的练习时间。此外,教师结合课堂中自己位置的变化分析,有意识地多走到教室后方,保证和后排学生的互动时间。
(三)教学进程的结构化建构
首先,教师可将有研究价值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进行修改、剪辑、合并等,制作成一个个课例切片,关注导入策略的有效性、知识讲解的清晰度、学生互动的充分性等。教师运用结构化分析的方法,对这些切片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背后的教学逻辑、理论依据与实践效果。其次,教师对师生交互的时间、语言、场景等进行统合分析,从学生行为与教师行为两个维度生成师生交互结构,明晰师生交互效果。最后,教师可从教师行为的占有比例和师生行为的转换次数两个维度分析,依托技术平台生成Rt-Ch教学模式结构,针对练习型、讲授型、对话型、混合型四种教学模式,明晰教学问题、现状及其原因。
比如,在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师生互动的频率和质量较低,学生也显得兴致恹恹。教学结束后,语文组针对性地制作了课例切片,通过对教学进程的结构化建构,发现教学中教师讲授占比72%,学生互动占比28%,属于讲授型教学模式,导致指导学生进行简要复述的实效性低。为此,语文组从优化教学情境、提供复述锦囊妙计、组织复述大擂台等方面着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与投入度。
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也是教师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因素。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师“备课—展课—磨课”全过程的关注、分析与改进,能破解当前存在的备课缺深度、展课缺效度、磨课缺精度等现实问题,同时积极探索出一条实现人工智能与人脑智慧有机统一的实践路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9(11):24-2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1).
[3]崔宇路,张海,王以宁.教学行为演化分析:课堂诊断与教师教研的新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20(12):46-52.
[4]余小鹏,余祎平.三单三备:小学中高段语文集体备课的区域实践[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3):4-6.
[5]卢国庆,谢魁,刘清堂,等.基于人工智能引擎自动标注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6):97-107.
(浙江省杭州市长寿桥教育集团)
*本文系2023年浙江省教育信息化课题“‘镜像’教研:指向新手教师美好成长的智慧教研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3ETC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