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古诗教学样态
作者: 陈丹【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从学习任务群的视角对统编教材加以观照,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体化的学习观念,形成结构化的学习路径。以统编教材中的古诗为例,可在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实现教学样态的转换:着眼“单篇”,初步形成积累与梳理的概念;立足“单元”,突出古诗与单元整体的关联;跨越“学段”,构建古诗内在的逻辑体系。由此,发挥古诗在工具性和人文性方面的双重教学价值,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理解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古诗;教学样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如果从学习任务群的视角对统编教材加以观照,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一体化的学习观念,形成结构化的学习路径。以统编教材中的古诗为例,由于对古诗与单元、古诗与古诗之间的联系认识有限,许多教师往往将古诗固化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一部分,导致其教学价值大打折扣。无论是对以“课文”形式呈现的、与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高度相关的古诗,还是对以“日积月累”形式呈现的、与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不太相关的古诗,都可从学习任务群的视角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开发,发挥古诗在工具性和人文性方面的双重教学价值,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理解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素养。
一、着眼“单篇”,初步形成积累与梳理的概念
古诗携带大量的文化元素。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梳理和系统的积累。特别是在第一学段,古诗学习刚刚起步。要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意思的基础上,对古诗中的文化基因以适切的方式予以关注,将古诗中不断重复再现的文化元素串联起来,为领略古诗之美做好储备,更为形成结构化认知奠定基础,实现对古诗文化元素的整体认识。
如统编教材编选的一年级上册《江南》、一年级下册《池上》《小池》、三年级上册《采莲曲》等古诗均与“莲”有关。“莲”在民间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以“莲”说“爱”。中国人的情感比较内敛、含蓄,善于使用谐音、双关,一般不直接说“爱”,说“爱”的时候常常通过“怜”来表达,而“莲”与“怜”谐音,所以“莲”成为经常出现在诗文中的意象。如何引导小学生建立对“莲”这一文化元素的整体认识呢?在《江南》的教学中便可先埋下伏笔(采莲是古代劳动人民喜欢的农事,也是诗人们爱写的活动);在《池上》《小池》的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回顾《江南》,并提示学生单元内《荷叶圆圆》这篇课文写的也是“莲”,从而留下古今作者都爱写“莲”的印象;最后在《采莲曲》的教学中对中国古诗里的“莲”文化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在由点到线的勾连中,整体建构对于“莲”的文化记忆。
二、立足“单元”,突出古诗与单元整体的关联
统编教材以双线组织单元内容,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贯穿每个单元。古诗作为单元的一部分,与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具有一定的关联,应置于整个单元中进行考量,不应游离于单元教学之外。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人文主题,编选了《古诗三首》等四篇课文,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语文要素有两个: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古诗三首》中的《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描绘了人们过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的情景。因此,单元的核心学习任务可设计为“传统文化宣讲论坛”,针对《古诗三首》可设计子任务“开启节日探寻之旅”:课前,通过询问长辈、查阅资料、观看电影、参观展览等方式,了解中华传统节日;课上,在古诗的诵读中体验中华传统节日,感受文化的传承;课后,向大家介绍中华传统节日,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说清楚”,为后面“写清楚”做准备。这样,让古诗教学与单元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立体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跨越“学段”,构建古诗内在的逻辑体系
除了以上两种教学古诗的方式,还可打破单元、跨越学段整合相关古诗,以古诗中的传统题材、典型写法以及诗人生平、时代背景等为专题,设计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在已经具备相关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体认古诗内在的逻辑体系,深化对古诗的整体认识。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蜂》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安排了“学习用动物比喻某一类人”的练习。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墨梅》的课后第二题为“想想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蝉》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的课后第三题为:“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梳理教材,不难发现,上述古诗共同指向“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在教学中可依此线索,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感悟、积累与运用。《蜂》的教学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感叹,初识“借物喻人”,为“托物言志”埋下伏笔。《墨梅》《蝉》《马诗》《石灰吟》《竹石》的教学则可围绕“托物言志”循序渐进,用“此物有何独特之处?”“哪里让你感觉此物有人之思想感情?”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诗句,了解所托之物,再联系诗人人生经历,体会所言之志,从而帮助学生将墨梅的清气、蝉的高洁、马的快意、石灰的清白、竹石的坚劲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
古诗作为小学语文教科书不断更迭中始终保留的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如何围绕特定学习主题,设计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古诗不仅应该有所作为,而且能够大有作为。开展古诗教学时,应帮助学生在实现积累的同时,梳理古诗中的文化元素,把握古诗与所在单元的内在联系,建构对古诗内在逻辑体系的整体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