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的跨学科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
作者: 刘华青【摘 要】跨学科学习旨在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联结课堂内外,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为实现跨学科学习,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标,探究任务设计路径,引领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为例,学生可以编演课本剧的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通过“编中学”“演中学”,提高综合素养。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课本剧;课文改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了跨学科学习的建议,旨在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联结课堂、学校、家庭、社区等多个场域,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其中,第二学段的跨学科学习内容提示学生,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开展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的课后选做内容“编演课本剧”符合开展跨学科学习的要求。教师可以此为例,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探索。
一、研读课标,探究任务设计路径
研读《课程标准》,不难发现,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路径。编演课本剧的任务就可以按此路径进行设计。
(一)创设真实情境,整合设计任务
《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真实的情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让学生能主动表达想法,产生真实的交流、合作需求,发展搜集梳理、合作探究等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基于年段培养目标,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依托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展开序列化的任务设计。
《西门豹治邺》的课后选做部分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这是统编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这种要求。该课所在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为《讲历史人物故事》,提醒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卡片。这恰巧也是表演前排练时可以用来进行台词记忆及提示的方法之一。由于第八单元的学习临近期末,结合即将到来的元旦,教师可以“表演课本剧,参加元旦联欢会”为情境,设计“编演课本剧”的任务,将其分为“走进故事—创编剧本—成立剧组—表演故事”四个板块,以《西门豹治邺》为蓝本,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从编排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单个片段到串联起整个故事,最后编排其他历史故事,给予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这样一来,情境任务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又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契合学生的需求。
(二)语文素养为本,学科有机融合
跨学科学习涉及多个学科的统整。活动设计要注意融合各学科目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整合多少学科,都应以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因此,在编演课本剧的任务中,“为剧组起名”“围读剧本”“晒晒花絮之服饰篇”等活动的设计,都指向提升语用能力。在剧本创编、角色挑选、剧组成员分工等过程中,学生展开讨论,懂得如何有条理地阐述理由,如何成功劝说意见不同的伙伴,以此达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以“为剧组起名”为例,学生可以结合各种信息展开讨论。比如,有个剧组通过查找资料,发现《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故事中的许多内容,比如服饰、兵器、行走礼仪等都和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密切相关,进而从尊重历史的角度,为自己起名为战国剧组。
(三)预见困难环节,有效设计指导
跨学科学习任务的设计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多种渠道,让学生搜集信息、获取资料、激活生活经验,通过与伙伴合作,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由于中年级学生能力有限,在他们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预见学生存在的困难,注重引导学生跨学科调用知识与求助,用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进行语文学习,从而促进学习成果的生成。
比如,学生没有编写剧本的经验,教师需要提供相关剧本,带领学生展开探究,为改编课文提供思路。又如,编演课本剧需要一定的舞台表演经验。教师可向学生推荐擅长话剧表演的音乐教师,让他们向其求助,从而了解表演时需要注意走位等知识。
二、推进活动,形成任务实践经验
对于课本剧,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但对创编剧本、制作道具、挑选角色、排练表演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备感兴趣。他们在编演课本剧的任务中学语文、用语文,开展了实实在在的跨学科学习。
(一)走进故事识剧本,积累创编经验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熟悉了《西门豹治邺》的故事情节,为剧本改写打下了基础。之后,教师提供《公仪修拒收礼物》和《半截蜡烛》两个剧本,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剧本的特点:剧本以语言也就是台词为主,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用括号标注,幕起幕落用来表示时间、空间的变换……通过对《半截蜡烛》的故事片段和课本剧片段的对比阅读,学生发现将故事改编成剧本的方法——故事情节基本不变,根据情况改变细节,遇到特殊情况更改情节,等等。
(二)创编围读再完善,提升语用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为剧本的创编打下了基础,让学生能展开细腻的想象。比如,教学《西门豹治邺》时,教师以“惩治巫婆”片段为例,依托课后选做部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补白。围绕问题“这一幕,西门豹出场时会是什么情形”,学生想象情节,补充西门豹的动作、神态、语言。课后选做部分中,西门豹只有一句台词:“什么时候送新娘子啊?”学生通过揣摩西门豹的语气以及动作,试着模仿。有的学生说他应该边捋胡子边微笑着对巫婆说话,有的学生则认为他应该一本正经、官腔十足地说话。学生互相交流并阐述理由,从而使西门豹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接着,与同桌探讨巫婆会怎么回答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巫婆会满脸堆笑地回答西门豹,一转身又严肃地吩咐徒弟把新娘带上来。有了这样的学习经验,学生会顺势想象新娘是什么表现,新娘的家人会如何哭诉,等等。编写完一幕剧后,学生对创编剧本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编写方法。课后,学生合作完善“惩治恶人”部分的剧本。
对于剧本编写是否过关,学生总结了“情节发展合理、人物性格前后一致、台词表达准确”等标准,召开“剧本围读会”,对剧本内容进行研读,不断修改细节,力求符合原著。围读剧本,既是一种剧本交流展示活动,又是一个思维碰撞、言语表达的过程。学生对照标准进行自评、互评,对剧本编写的要求更加明确。
(三)成立剧组巧分工,培养合作能力
为了让班级里每个人都参与学习任务,学生提出成立两个剧组。谁适合哪个角色?怎样演更精彩?配什么音乐?……一系列问题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任务。他们研读文本,揣摩角色,设计台词与动作,精心排练。考虑表演音效时,在音乐教师的帮助下,根据情节的发展,选择背景音乐;利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搜集,深入了解时代背景、礼仪知识、服装知识等;借助美术知识和技巧,手绘节目单,进行道具美化、文创产品设计;在制作道具时,迁移运用劳动知识。
在整个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学生共同研讨,充分展开交流,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其合作探究能力不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四)表演故事展风采,进行赏析评价
课本剧表演既是每个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又是评价及检验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效果的直接途径。教师可向其他学科借力,如请音乐教师走进课堂,介绍如何欣赏表演,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演员的语言、动作、表情进行评价,让学生欣赏表演有抓手、评价表演有依据、语言表达有逻辑。教师还创设了“我为组员点个赞”的环节,让学生分享在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小伙伴的精彩表现或感人故事,在交流与分享中表达自己对一些现象或问题的看法。无论是成功之处还是不足之处,学生都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
三、迁移运用,提升跨学科学习效果
(一)从单篇到多篇,激起创编兴趣
课本剧《西门豹治邺》的编演,激发了学生对课本剧的兴趣。在学习和阅读该单元的其他历史故事后,学生可以利用之前的改编经验,自发地进行课本剧的创编和表演。比如: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后,可将文言文改成短小的课本剧;学习《故事二则》后,可以表演扁鹊治病的故事;在学习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时,可以小组合作,以表演的形式向伙伴们呈现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这样,以点带面,学生触类旁通,产生了浓厚的创编兴趣。
(二)从个体到群体,产生合作意识
在创编《西门豹治邺》的课本剧时,大家感受到分工合作的效率,也发现了各自的优势。有的学生积累了搜集和整理资料的经验,有的学生擅长进行动作、走位指导,有的学生善于提出意见、统筹调度……在二次甚至三次合作中,学生对自己和同伴的优势认识得愈发清晰。因此,在排练元旦联欢会的过程中,无论是节目的顺序还是走场的位置,他们都能提出合理的建议,提高彩排的效率。此外,课本剧表演还成为许多学生写作的素材。他们回忆自己在编排过程中印象深刻之处,基于真实而深刻的体验,写下满怀真情实感的语句。
(三)从浅显到深入,提升研究能力
合作学习让学生的研究更加深入。学生在阅读并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改编课本剧,其文本理解、创意表达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分角色朗读、舞台表演中,他们的语言表达、动作表现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在编新的剧本时,他们自主运用积累的经验,在搜集资料、讨论交流中,对历史故事有了更深入的解读。可以说,无论是对台词中某个词语的斟酌,还是对表演时语音语调的评价,抑或是设计课本剧的文创产品、进行会场的布置,都是在真实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从课内到课外,拓宽学习场域
编演课本剧让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场域。在收集相关资料、准备道具、排练角色时,学生走进社区,向文艺表演团等公益组织取经,让长辈提供修改意见,让家长提供帮助。出色的表演还被社区看中,邀请他们参与年底的庆演活动。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促进了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让他们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实用性。
编演课本剧,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跨学科学习方式,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学生兴趣盎然地“编中学”“演中学”,其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邹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