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识到牵手:以“同课异构”方式思考学习任务群
作者: 余秀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以来,“学习任务群”在小语界成了热点。在一年一度的区小学语文见习期新教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新教师们尝试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针对单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三位学员代表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黄帝的传说》为例,展开了“同课异构”。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看见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课堂的新样态。
初识:乏善可陈
三位执教者努力发挥“学习任务群”的导向作用,可是在“诊断课”上还是暴露出不少问题。
任务重,操作性不强。教师甲让学生置身于“学校招募宣讲员”的情境中,设置了“核查”“初面”“终面”三个板块,学习任务重,学生望而却步,无从下手。到“终面”讲故事环节,只能草草收场,忽略了语文的“实践性”。
任务散,一体性不够。教师乙设计任务繁多,平均用力。“识字词、制名片、学造车”等学习内容分散,环节痕迹明显,无法体现“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要求。
任务虚,语文味不足。教师丙设置了“揭秘人物身份、解锁黄帝名片、解密造车过程、趣讲造车故事”四个学习任务。课堂上“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活动欠缺,教学浮于表面。
牵手:有的放矢
针对上述问题,新教师们研读课标,研究学生,研磨方案,在“提高课”上,以生活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资源,践行课标理念。
搭建支架,以语文实践为主线。教师甲以“寻找故事大王”为学习主题,分设四大学习活动:人文始祖我来识、中华汉字我来探、中华创造我来寻、中华故事我来传。精心搭建支架,精准定位目标,以任务驱动、学生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巧借图片支架理句序,借用动词支架探路径,凭借想象支架说故事,为语文实践铺路架梯。
重组内容,以核心任务为引领。教师乙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围绕“为博物馆的手推车代言”这一核心任务,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读准字词,认识黄帝;提取信息,了解造车;挑战星级,传讲故事。以“学习任务”为枢纽,环环相扣;以“学习方法”为要道,关关相通。学生借助课后习题进行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让语文要素落地。如此,实现学习任务由散点分布向主题统整转变。
回归本体,以用好教材为己任。教师丙以“探秘先祖”为学习主题,保留原教案中的四大学习任务,在“解锁黄帝名片”和“解密造车过程”中分别增设“在场馆解说中识字学词”和“在场馆布展中品词析句”两个学习活动,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这样基于教材的话语体系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牢牢扣住“语文”二字,不乱方寸,不偏方向。
吴忠豪教授曾指出,当下学习任务群尚处于探索初期,对于如何实施缺乏成熟经验。而一线教师能做的是不抢跑道,不急于求成,不毕其功于一役。上述“同课异构”的过程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