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对话需突出五大要点

作者: 邢秀凤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

对话是教学的一种本质属性。如何确定对话的重点是很多小学一线语文教师的困惑所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界定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为语文课堂对话指明了方向。本期选编的这组文章以“语文课堂对话需突出的五个要点”为中心,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呈现一种完整的对话教学模式,就如何准确解读文本,把握学情,找到适合的对话切入点,重构教与学的关系作出了诠释。希望它们能给予广大教师以启发。

【摘   要】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运用语文课堂对话模式时,对话内容的确定、对话过程的推进、对话效果的评价常常成为一些语文教师的困惑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对语文课堂对话模式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开展对话时要突出“正确取向”,突出“系统视角”,突出“文化深意”,突出“逻辑支持”,突出“创新体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对话;对话要点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语文教学的理念,更是语文教学的策略,指“参与对话的人员(双方或多方,包括显性人员、隐性人员)围绕话题充分地体悟并平等地阐述(包括各种形式)内心的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话的内涵不断向纵深和宽广处发展,对话的显性成员都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思想和情感”[1]。

基于对话进行教学,其模式为“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2]。该模式简明易学,设计目的在于使教师从目前对教学形式的过于关注转向对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能在开展语文课堂对话时,让有关“对话内容确定”“对话过程推进”“对话效果评价”的困惑得到很好解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颁布后,一方面,语文课堂对话为达成“培养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提供了保证: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应“对话内容”;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对应“对话过程”;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对应“对话效果”。另一方面,“培养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对语文课堂对话模式的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而言,应突出以下五方面要点。

一、语文课堂对话需突出“正确取向”

价值取向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功能。价值取向取决于价值观,即取决于人的内心真正在乎什么、想要什么。2022年版课标中,“总目标”的第一条提出“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目标显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超越自我,拥有宏大格局,形成对他人、国家、社会和自然的深切关怀,并能为世界更加美好而不断努力。

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文,课上基于“冯骥才先生对待珍珠鸟的行为和我们平常逗鸟的行为不同,是什么使他具有这样不同的行为并得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悟”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对话,探讨的并非是“哪些地方看出了信赖和美好的境界”,而是“是什么使作者拥有了信赖的态度和行为”,以突出“超越功利、万物平等”的价值取向。

对话过程中,可强化对文中诸多语言的品析,如开篇“真好”俩字就颇值得玩味,因该文的创作定然是在得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感悟之后,而非“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之时,故此处“真好”绝不仅指“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件事,而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第一,“真好”为文本定下了欢喜的基调,使读者能始终处于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第二,作者的描写一直充满“真好”之情,作者的呵护、雏儿的回应、充满亲昵的称谓等,都让人心动。第三,作者和将鸟当作玩赏对象的养鸟人不同,他觉得珍珠鸟是一个与自己平等、需得到尊重的生命,所以尽管充满欢喜,但又将这种欢喜放在心里,让珍珠鸟能“顺着自己的状态”而生存。第四,在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中,作者得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人生感悟并形成文字,这本身便是一种“真好”的体现。第五,作者给予珍珠鸟呵护,从根本上改变了珍珠鸟怕人的习性,文中大珍珠鸟怕人而“雏儿”不再怕人,就是因为后者从小生活在值得信赖的环境中,因此作者所说的“信赖”和“美好的境界”指向世界万物实现和谐相处的方式,这是最令人欣喜的。

通过上述品析,学生明白,这种“信赖”和“美好的境界”的达成,需要人类超越个人玩赏的功利目的,拥有万物平等的正确价值取向。

二、语文课堂对话需突出“系统视角”

视角是指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角度。视角不同,结论和行为选择会截然不同。立足系统化视角,意味着超越小我和局部,将事物置于某一体系中,并使之与其他事物产生影响和相互作用。

以系统化视角开展对话,就要明晰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获得丰富深刻的感悟。比如,很多学生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搭石》一文的内容感到陌生。有学生觉得搭石作用不大,也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造一座桥”等问题,这都涉及该文的写作视角,即该文并非介绍搭石,而是借搭石来表现家乡各种美的存在。因此,可以“作者从哪些视角来表现搭石的美好、家乡的美好”为核心主题展开对话。

首先,引导学生从“搭石背景”的视角看,可以发现文章写的是一条无名小溪,小溪两岸有五六个小村庄,天气暖和时人们可脱鞋挽裤走过小溪,入秋变凉后才需借助搭石过溪,因此,造桥不具备太大的必要性。

其次,引导学生从“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的视角看,文中共有五个特写镜头,一是秋凉后早早地摆放搭石,二是“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调整搭石使其平稳,三是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走搭石,四是互相谦让并话家常过搭石,五是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写出了乡亲们的友善和相互关爱。

最后,引导学生从民风民俗的视角看。“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可见搭石已具勤劳与否的象征意义;“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调整搭石“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可见搭石存在多年,已成为生活习惯和自然行为;“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可见搭石带来的和谐与诗情画意;“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以及将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可见搭石所蕴含的文化代代传承;而文末“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则更见一种甘于付出、无怨无悔的民风。

基于搭石的背景、特写镜头和所蕴含的文化展开系统全面的对话,学生对写作意图和表现方式会有更深的感悟。

三、语文课堂对话需突出“文化深意”

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这为语文课堂对话突出文化深意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如果沿着文化发展的轨迹进行梳理和对话,就能使语文课堂对话具有厚重感,使学生拥有自豪感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白鹭》一文中,郭沫若先生将白鹭比作“一首精巧的诗”,很多学生很难体会其中意蕴,那便可以“为什么作者认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为核心主题展开对话。

首先,可以就“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所涉及的“诗”“画”“歌”“散文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展开对话。

其次,可以通过“白鹭”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情况展开对话,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等,都带给读者闲适宁静的画面感,与该文“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相吻合,可为后文所写“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及“钓鱼”“望哨”“低飞”等宁静画面作很好的诠释,更可为理解文末再次强调的“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中“韵在骨子里”的意义作支撑,即郭沫若先生将白鹭比作一首诗,不仅营造了中国画般的写意美,还体现了在不断传承“白鹭”意象的过程中凝结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最后,可以通过文中“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一语,与两千多年前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相呼应,而其中“一忽”的使用更显出白鹭这首诗无法言喻的“精巧”来。

如此,在课堂对话中突出文化深意,便可使文本中的各要素在历史长河中找到强有力的支撑。

四、语文课堂对话需突出“逻辑支持”

逻辑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言语内涵、言语形式和言语意图并建立彼此间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若语文教学忽视逻辑,学生便无法明白作者如此表达的内在思考过程,无法理解文中运用铺垫、过渡、呼应、承接等方法的目的,写作中也易使思想观点的表达缺失连贯性和合理性,进而导致语义含混。这也是2022年版课标在“表达与交流”中提出“文从字顺”要求的内在原因。

语文课堂对话突出逻辑支持,可使学生对文本表达的来龙去脉有非常清晰的把握。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中写“孔隙”之语段为例,很多学生认为,写“孔隙”大小,列数字的方法是最直接也是最能让人准确把握其大小的。但本课并未采用这一方法,而是通过作者的观察和体会来呈现孔隙大小,带给读者很好的身临其境之感。这种表达方式比列数字要难得多,但叶老的表达不仅形象,而且准确,这其中就有严密的逻辑在发挥重要作用。课上可以“作者是怎样写双龙洞的孔隙的”为核心主题,并组织学生从以下多个方面展开对话。

首先,第一句写道“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读到这里,读者对“孔隙”究竟有多大是模糊的。生活中说“孔隙”时往往指比较小的事物,双龙洞的“孔隙”显然不是这样的,因此第二句便用“虽说”一词进行转折,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读到这里,读者心里明白此“孔隙”与寻常孔隙不同,但紧接着又会产生这“小船”究竟有多大的不确定感。叶老仿佛能预料到读者心中的疑惑,于是马上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写道“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并强调“是这样小的小船”。这几句话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尊重读者的阅读心理,按照阅读逻辑进行了描写。

其次,在描述孔隙之后,叶老紧接着穿插了船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方式:“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此处叶老只写了船进洞的方式,并未写其速度之快慢,而后文在描述自己躺在船里进入内洞的过程时增加了“船就慢慢移动”的用语,这是作者的真实感受。若一开始就写工人“慢慢地”拉绳子,显然缺乏事实依据的支撑。

最后,从“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到“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再到“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写了孔隙的宽度、高度和深度,符合叶老游览的顺序。宽度是叶老在外洞便能感受到的,高度是必须躺在船上往里行进时方能感受到的,而深度则要完全抵达内洞后才能估摸到,因此叶老用了“大约……吧”这样的语词和语气。这里按照叶老的游览顺序进行描写,其逻辑非常合理,若调换三者顺序,便说不通了。

任何文本都有“逻辑”在引领作者写作和读者阅读,或为外在事实逻辑,或为内在情感逻辑、心理逻辑,这是在语文课堂对话中需加以突出方能让学生明了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