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新进展及提升措施
作者: 马艳云[摘要] 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然而,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发展状况却不甚了解。主观幸福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学习状态和目标理想,以及大脑相关区域激活状态。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为此,学校应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增强体育锻炼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编排座位,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家长应与孩子多互动交流,提高家庭教养水平;多种渠道反馈学生信息,提升家校合作。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研究新进展;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全社会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在2023年4月27日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文简称《计划》)的指导思想中指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事实上,主观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一、学生主观幸福感现实状况
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指学生自己对生活满意度的主观判断。在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OECD)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在79个参赛国家(地区)里,我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作为一个整体取得全部3项科目(阅读、数学、科学)第一的好成绩。然而,我国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却普遍偏低。例如,学生生活满意度平均为6.64分,低于OECD平均分7.04;学校归属感指数为-0.19,低于OECD平均分0。同时,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都比OECD平均值较差;自我效能感也比OECD平均值较低;对失败的恐惧感高于OECD平均值。
陈祉妍等人2023年对我国17余万青少年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很多青少年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例如63.0%的青少年有明确的生活目标,但是37.0%的青少年却找不到明确的生活目标,这些青少年可能较少地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也就是说,人生意义感越低,主观幸福感也越低。
从这两项大范围调研结果来看,我国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偏低,这将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二、教师和父母对学生主观幸福感了解状况
学生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中学习生活,他们在学校主要接触教师和同伴;在家庭里,主要接触父母。
(一)教师对学生主观幸福感了解状况
Urhahne等人2015年调研发现,在积极态度、高兴和自我效能感方面,教师的预测与学生自我报告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身体不适、社会问题和焦虑方面,教师的预测分数与学生自我报告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对学生的幸福感积极方面预测比较准确,但是对消极方面预测准确度较低。该结果表明,教师只看到学生积极方面,很少观察到学生消极方面。教师对学生还不是特别了解。
(二)父母对孩子主观幸福感了解状况
Hines(2024)调查中学生主观幸福感自我报告和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孩子主观幸福感评估报告,结果发现,在生活满意度和积极影响方面,父母过高评价孩子,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生活满意度的评价高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消极影响方面,父母过低评价孩子。也许,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太喜欢与父母交流,有些心里话也不太愿意与父母共享,所以才造成父母不了解孩子。
教师和父母都不太了解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从青春期学生密切接触的人来看,还有同伴。那么青春期的孩子是否喜欢把心里话告诉同伴,同伴之间是否了解彼此的主观幸福感呢?这一问题尚待探究。
三、主观幸福感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
Park等人(2023)调查发现,主观幸福感与抑郁和焦虑显著负相关;快乐感与抑郁和焦虑也显著负相关,快乐感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该结果表明,学生主观幸福感越高,抑郁和焦虑情绪越低,学生心理越健康;学生越快乐,抑郁和焦虑情绪越少;学生越高兴,主观幸福感越高,心理越健康。还有研究者调查发现,人生意义感与抑郁和空虚感显著负相关。该结果表明,人生意义感越强,主观幸福感越高,抑郁和空虚感越低,心理越健康。因此,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将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二)主观幸福感与学习状态
Sharma等人(2023)对中学生调查发现,学业认同感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学生主观幸福感越高,学生学业认同感也越高,学生与学校联系越多,学习越快乐,学习目的性越强;当学生学业认同感越高,其主观幸福感也越高。Holopainen等人(2020)对芬兰中学生调查发现,父母收入、学业难度和自尊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学生感受学业难度越大,心理压力越大,主观幸福感将越低。学业成绩和主观幸福感与学习投入均正相关。主观幸福感越高,学业成绩越高,学习投入越多。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能够使学生学习更快乐。
(三)主观幸福感与理想目标
对高三学生调查发现,中学生对未来的态度与其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该结果显示,学生对未来拥有积极的理想目标,学生将会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反过来,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学生就会有正向的、积极的理想目标。这些学生将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Han于2022年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很高;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将会影响高考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还影响考生的主观幸福感。还有研究发现,学生目标感与学习快乐和主观幸福感均显著正相关。因此,学生目标感越强,学习将越快乐,主观幸福感将越高;学生主观幸福感越高,学生的目标感越强。
由此可见,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目标理想息息相关。
四、主观幸福感的脑机制
fMRI等方法检测发现,主观幸福感高低与右侧后扣带皮层等区域激活程度正相关;对于消极情绪的处理,主观幸福感高的人可能更主动地使用注意力转移和行为抑制策略来减少消极体验等。这些结果说明,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可以通过大脑相关区域的激活状态反映出来;主观幸福感越高,相应的脑区域激活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的人,越容易处理消极情绪。
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等。其中,消极情绪更能激起大脑相关区域的反应。对有过自残行为的青少年呈现负面面孔刺激和中性面孔刺激,结果发现,自残过的青少年对于消极刺激反应更强烈。负面刺激会影响认知,也会消耗更多的认知资源,甚至还会干扰后面任务的加工。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主观幸福感的高低能够影响大脑相关区域的激活,尤其是消极情绪,还会影响认知,甚至影响接下来任务的认知加工。
五、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措施
(一)多种形式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
Hines(2024)把学生分成干预组和控制组,安排干预组学习积极心理学课程,结果发现,干预组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均显著提高,消极情绪显著下降,而控制组几乎未改变。Finan等人(2024)也发现,积极心理干预,能够激发积极情感,同时大脑相应区域也出现激活状态。在常规的英语课程中对中学生开展为期3个月的幸福感课程培训。该课程能够增强学生认知灵活性,遇到棘手问题能够找到应对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积极情绪。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实验组的心理状态更好,主观幸福感更高。所以,幸福感课程培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综上所述,学习积极心理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2.加强体育锻炼
Song(2024)对某中学调查发现,无论哪个年级,男生比女生的体育锻炼更多。体育锻炼多的学生比体育锻炼少的学生的学习满意度、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都更高。对于消极情绪,结果却是相反的,即体育锻炼多的学生消极情绪更少。参与学校体育项目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明显增加,其中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提高得更快;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没有参与体育项目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逐渐降低。沈过(2023)调研也发现,中学生体育锻炼能够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这些调查均发现,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
因此,希望学校能够重视体育课以及课间活动,甚至下午活动时间。同时,也可以开展多种体育活动或者兴趣班;学校还可以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体育比赛,让学生多参加体育运动。计划也提出,以体强心,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
3.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通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新型班级管理制度建设、班级活动文化建设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将会提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班级中,首先制定班训;其次,经常换板报,小组可以轮流制作板报;再次,组织文娱活动、体育比赛等;最后,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
(二)多种方式编排座位,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对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和行为等来说,同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拥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学生,将会产生较高的主观幸福感。良好同伴关系能够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减少负面情绪,甚至预防孤独感和抑郁情绪等不健康心理。
有研究发现,座位相邻学生的同伴关系显著好于座位远离学生的同伴关系(马艳云,2021)。目前,一些中学按照学习成绩编排座位,成绩好的学生坐在前排中间位置,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坐在教室两侧和后排位置。三年学习结束,班级中部分同学之间都没有机会交流,尤其是座位较远的同学。
在英国某小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同伴关系,座位基本上每天更换,有时候依据身高,有时候由学生自己挑选同伴,有时候让学生抽签决定等。学期结束,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其他同学交流互动,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除了多种方式编排座位以外,还可以利用课间让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闲聊、运动等,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三)与孩子多互动交流,提高家庭教养水平
Arslan(2024)发现,父母教养通过亲社会行为显著影响主观幸福感;父母教养又通过生命意义显著影响主观幸福感。所以,父母教养会影响孩子的主观幸福感。家庭支持和家庭成员互动都会积极影响孩子主观幸福感;家庭冲突消极影响孩子主观幸福感;父母监督也会消极影响孩子的主观幸福感,父母监督过多,将会降低孩子的主观幸福感。
因此,对于家庭来说,应重视孩子科学教养,不能太看重学业成绩,与孩子多交流互动,减少家庭冲突。还可以咨询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家长培训班,传授沟通技巧等。
(四)多种渠道反馈信息,提升家校合作
Chu等人(2023)发现,课后作业的焦虑显著消极影响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目前,中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多门课程,每门课程都有很多课后作业,这导致学生每天熬夜,睡眠不足。日复一日,学生将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抑郁。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微信群、家委会以及书信等形式,与家长互相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
当学生感觉不到幸福时,将无学习动机,无理想目标,甚至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更谈不上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因此,全社会应切实重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课题“学困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GYJ202403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任小琴.美国青少年幸福观培育:举措、特征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24(02):150-156.
[2]马艳云.班额对中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1(05):90-96.
马艳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心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