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深度学习的教学路径探寻
作者: 陈颖深度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与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来深度吸收、加工知识信息、建立多类知识、多渠道信息以及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等方面的学习。在教学方面的深度学习主要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问题,全身心参与学习,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深度学习是相较于浅层学习而进行的高阶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们虽然对深度学习非常重视,但往往会因不得方法或者要领等因素,导致课堂教学仍然在浅层停留。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呢?
一、从课文情节的延伸处进行深度学习
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故事类文本,有些故事类文本中的人物在情节设定上往往会有一些戛然而止之处,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们特别想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时,教师应顺应学生的阅读期待,指导学生就课文情节的延伸处进行深度学习,深化对文本的认知,实现深度学习。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扁鹊治病》一课,读完课文以后有学生认为蔡桓侯之死是他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也有学生认为扁鹊没有尽到医生的责任,他只是嘴上说说,并没有从病情的危险性等方面对蔡桓侯极力劝说,他只是说到,蔡桓侯听不听不关他的事情。有学生认为蔡桓侯在临死前肯定非常后悔没有听医生扁鹊的话。那么,事情的经过到底如何呢?蔡桓侯有没有后悔没有听医生的劝告?他会如何把自己讳疾忌医的事情告诉自己的孩子们或者不让他们像自己一样等等问题,教师都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有学生说蔡桓侯在临死前想找扁鹊道歉,后悔不该不听取扁鹊的劝告。有学生说蔡桓侯只到死都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他已经无药可救了。在发表自己阅读感受的时候,学生对课文蕴含的寓意的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文本的延伸处引领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让学生读出文本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直击事情的本质,与此同时,也解决了学生们一些不正确解读的现象。
二、从课文引发的联想处进行深度学习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通过例子可以把学生带入到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阅读内容的需要,适时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或者想象,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个性化解读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度学习,充分发挥出文本的教学价值。
如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一文中关于弈有这样的描写:“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问学生:“弈是怎样来到东海边的?”学生直接回答:“他是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的。”这样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学生无须思考,也没有可以展开想象的空间。对此,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弈来到东海边之前,他经历了什么?当他遇到一座又一座高山,一条又一条大河的时候,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请大家展开自己的想象说一说。”有学生说:“山高路陡,夏天天气炎热,他费力翻过一座座高山,衣衫都已经湿透了,冬天,雪花飞舞,山高路滑,他不知摔了多少跤,每当他想要放弃,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眼前就浮现了老百姓备受煎熬的样子,他就又艰难的爬起来,继续向前走,就这样,他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一连走过了九十九座……”在想象说话中,学生对弈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的决心感受更加深刻。
在《弈射九日》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如果教师仍然沿用平常的提问形式,课堂教学就会索然无味。为此,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提问模式,从能够启发学生联想的地方进行提问,并让学生把自己想象中的内容与大家交流,丰富文本内容,实现深度学习。
三、从文本内涵的拓展处进行深度学习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些阅读内容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由此及彼的阅读状态,这种阅读状态可以使文本内涵更加丰富,给学生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对文本内涵的开发中实现深度学习。
如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一文主要讲了一名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少年英雄形象。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雨来小朋友生活在我们中间,你们愿意和他做好朋友吗?把你的理由说出来。”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理由也非常充分,有的说雨来游泳本领高,想让雨来教自己学游泳。有的说雨来面对敌人的盘问,不屈服,还非常机智。有的说雨来雨来遇到事情不慌张,沉着冷静,这一点非常值得自己学习。有的说雨来对自己的祖国非常热爱,自己很喜欢他。有的说雨来非常机智勇敢,自己很喜欢他,想要和他做好朋友。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雨来在学生心中变得亲切可感起来,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们对雨来的精神品质感受更加深刻,自然实现了深度学习。
在《小英雄雨来(节选)》教学中,教师从儿童的兴趣爱好出发,把雨来这个与学生们同龄的孩子引到学生中间,并以“要不要做好朋友”这个儿童生活中的话题引领学生展开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言论,并阐明理由,实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四、从文本价值的反思处进行深度学习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对读物作出鉴别、判断、反思与评价是阅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这种评价是衡量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基本标准之一。教师于学生对文本价值的反思处引领学生深层阅读,鼓励学生结合自身阅读经验对课文发表看法,可以使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度。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有学生对作者用母亲给他的一元五角钱买成了水果罐头的做法产生了争议。有学生认为,母亲挣钱很不容易,他把这钱买成了水果罐头,真不应该。有学生认为这是作者感到母亲工作那么辛苦,他想让母亲吃点好的,这表明了他对母亲的爱。有学生说母亲嘴上虽然批评孩子花钱给她买水果罐头,但其实内心还是非常高兴的,孩子已经知道孝敬母亲了,从母亲又另花钱坚持给儿子买书看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爱就是支持孩子,体现了母子情深。从发言来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已经能够真正从作者与母亲的视角上对他们的做法进行深思,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查资料,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看法,在反思阅读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走向了深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个人经验对文本中描述的事件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评价,以及对于课文意义相关的认识与偏见的否定等等,有利于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与批判能力的提升。
五、从文本解读的有疑处进行深度学习
学贵有疑。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会有不少疑问之处,有疑是学生探究的基础。教师于学生对文本解读有疑处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思考,可以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读完课文以后有许多学生对列宁的做法感到不可理解,他们认为列宁直接问小男孩是否见到了灰雀,或者是让小男孩把灰雀放了就行,何必那么麻烦?要想解决学生的疑惑,就需要从列宁和小男孩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情。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列宁和小男孩对待灰雀各是怎样的,他们喜欢灰雀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解决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列宁为什么要自言自语,他心里在想些什么。这个话题的提出可以把学生引向列宁的内心,在列宁眼里,小男孩是喜欢灰雀的,他对灰雀没有恶意,可是他不知道灰雀生活在大自然中才是对灰雀最好的爱。另外从列宁的自言自语中可以看出他在告诉小男孩,有许多人都喜欢灰雀,在关心着灰雀,他看似在自言自语,其实也是在说给小男孩听,他希望小男孩自己觉悟。教师于学生的有疑处引领学生探究思考,可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列宁对童心的呵护,对儿童的关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疑惑之处,引领学生积极探究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处,让学生的阅读由无意走向自发自觉,实现深度学习。
在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的路径与方法有许多,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文本中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发展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以让深度学习真正在课堂中得到落实。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