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策略探究
作者: 郭文琴摘 要:语文是一门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重要学科,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同时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通过分析当前的教育形势可知,“双减”政策的实施促使教学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减负,有助于优化语文课程结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也能显著提高课程的质量,文章主要探讨“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025-04
在“双减”政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要在为学生减轻负担的同时保障教学质量。可是当前的教学形势并不乐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教学方法,通过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提高课后作业质量等途径引导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意义
(一)显著提高整体教育效果
传统教学模式倾向于对学生实施“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压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给学生较大学习压力的同时,也令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十分单调。久而久之,学生便对学习语文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双减”政策提出后,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有所缓解,在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拥有更多发展个人爱好的时间。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学生不再将学习视为换取高分成绩的唯一目的,而是将学习纳入生活的一部分,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给予小学生更多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小学生正处在独立人格的形成时期,有自主学习的权利,能够根据个人认知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规划,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形成独立的个性,不再以单纯的模仿、背诵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可以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新的感悟。特别是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教师对学生实施爱的教育,并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真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使学生愿意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二、 “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基于学生主体设计教学
实施“双减”政策后,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教育开展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教师落实减负增效理念的重要体现。所以,教师要及时转变理念,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在设计教学时,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以《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例,这篇课文属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作者的语言简洁,但十分生动,非常适合由学生自主完成阅读和学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围绕学生展开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评估学生当前的阅读水平、认知能力以及学习兴趣,在全面了解学生后再着手设计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通过对学生进行分析可知,四年级的学生,意识越来越自我,情感感知能力不断增强,对新事物和新的科学知识很有求知热情。所以,教师要提炼并综合各种语文要素,为学生设计一堂以“神秘大自然”为主题的课程。到了知识讲解环节,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法,布置不同的任务,尽量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选择最佳教学视角,科学设计目标指向素养
“双减”政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为达到优化语文课堂的目的,小学语文教师要主动选择最合适的教学视角,从单纯传授理论知识转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凸显出教学视角。教师要基于学生学情和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要更多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身成长。
以《走月亮》为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比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不能单纯局限于只认识生字和读音;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设计教学目标之前,教师首先应做的是了解学情,并聚焦核心素养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①学生要认识并会读“鹅、卵”等生字共7个,要准确读出并写出“鹅卵石”等生词,并运用所学的新生词流畅表达对文章的看法;②能够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并背诵个人喜欢的段落,赏析作者的感情,感受文中的“我”和“阿妈”的深厚情感;③赏析课文中的插画,了解插画所体现的民间风俗,想象月光下的景象的样子,小组合作,互相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民间风俗。上述所列举的教学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思维和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另外,教学目标的明确使学生朝着目标学习,学习更加有规划,学习效率显著提升。
(三)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于“双减”政策下,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阵地,保障课堂的高效性往往能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而精心备课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率的关键途径。在上课前,教师通常会细心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学情和学习内容制订教学计划,布置学生能够胜任的学习任务。教学中努力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能够紧紧跟上教师的节奏,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在讲授《跳水》一文时,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体会“水手们的笑”对故事情节的作用,让学生先找到文中所写到的关于水手几次“笑”的位置,之后用多媒体展开课件,并借助课件向学生进行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何水手们看见猴子就止不住地笑?猴子到底对孩子做了什么以至于让孩子生气?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做出走上横木的危险举动?”明确任务后,学生开始细致阅读课文。他们将关键词提取出来写在纸上,之后将关键词串联成句,大致理清了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学生1认为猴子天性活泼且喜欢模仿,滑稽的举动很容易惹人发笑。当猴子第一次听到大家的笑声,开始变得自信大胆,于是尝试逗弄孩子,拿走对方的帽子后又马上躲到了桅杆上,还在用牙齿不停地破坏孩子的帽子。这时孩子开始变得生气,可是水手笑得更欢快了。水手们的笑在孩子看来是取笑,孩子非常不满,于是开始用肢体动作吓唬猴子。猴子没有收敛行为,而是更加肆无忌惮。水手们觉得场面更加好笑,但是他们的笑无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来自水手们的三次“笑”让孩子情绪大爆发,为找回面子并拿回帽子,做出追赶猴子并跑到桅杆横木上的危险举动。
学生2认为这个故事是围绕水手的“笑”展开的,水手们无所顾忌的笑激起猴子的表现欲,而将孩子视为捉弄的对象,不停激怒孩子。水手们的笑也在不断伤害孩子,导致孩子情绪失控,一心为了拿回帽子而追赶猴子,最后陷入危险中。所以,水手们的“笑”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
教师的认真备课让课程进展很顺利,学生对故事兴趣高昂,愿意主动跟着教师的节奏学习课文。教师为学生制订的任务单难度适中,有很多趣味性。学生自主探究,找到很多关键词,并用关键词提炼出文章的核心,分析文章所传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使用多媒体教学,创建生动学习情境
应用多媒体教学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各种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声音给予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使用多媒体也丰富了课堂内容,有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外,多媒体是教师开展情境教学的重要工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显著增强学习效率。
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学习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海洋生物。为保障教学质量,教师用多媒体展开了西沙群岛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观看视频后,学生认识了海参、章鱼等动物,了解了它们特殊的前进发力方式。另外,还激起了学生对刺豚这种生物的兴趣,他们发现刺豚很爱生气,每次生气都会变成圆鼓鼓的小球。学生也意识到,不只有花园才有五颜六色的植物,原来海底也是五颜六色的,有五角星形状且颜色各异的小海星,还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鱼儿、奇形怪状的珊瑚。学生越看越感兴趣,对海底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当然,水面上的小岛也是非常美丽的,有着茂密的森林,还有无数的海鸟在这里筑巢、安家。每当有声音打扰了海鸟,它们便突然飞出丛林,还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鸟叫声,那场面非常震撼。由此可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带给学生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观看视频和图文的过程中找到事物最鲜明的特征。
教师会定期上习作课,有次习题课的写作任务是让学生用文字描写家乡美景并与同学一起分享。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路,教师特地挑选一些视频播放。比如,视频介绍的是海南美景,某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写道:“我是海南保亭人,我的家乡一年四季都是非常美丽的。其中,夏天的海南保亭美得格外瞩目。这里种植有大片的果园,红的似灯笼的荔枝挂满枝头,果肉饱满的杧果也不甘落后,长势喜人。果农们开心得不得了,一直在果园里忙忙碌碌,采收新鲜的水果。我家附近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清澈的样子像极了妈妈银色的纱巾。小河里不时有鱼儿出现,小虾则偷偷躲在河底,还有那螃蟹,也在挥舞着钳子,很不好惹的样子。在河边有农户种的几棵三角梅树,风吹过的时候,红艳艳的三角梅花也随着风在摇曳,那姿态像极了一位舞技精湛的舞者在尽情跳舞。还有大片茂密的树林,林中生长着高高的椰子树,草地上满是香气扑鼻的小菊花,有金色的、紫色的、粉色的,装饰了这片大地,给大地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仔细看,这里还生长着大片的牵牛花,正顽强地向上生长,一个个酷似小喇叭,非常可爱。这就是夏天的海南保亭!这就是我最爱的家乡美景!”多媒体的使用丰富了课堂内容,也令教学更加有趣味性,学生获取大量课堂信息,学习很多新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也保障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创新活动形式,以实践丰富体验
创新和优化课堂活动形式,是教师落实“双减”政策、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采取有趣味性的课堂活动形式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更具趣味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并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也在学习中锻炼各种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贯彻落实减负增效理念,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改变传统的教学活动形式,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形式。要注重将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找到优化活动形式的方向。例如,教师将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在这些场景中感受知识。还有,教师可借助提问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完成问题讨论,或者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生活化演讲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以“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课堂教学为例,这节课内容属于习作课,学生要学会使用本单元学习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描述方式完成表达,向同学介绍自己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是怎样的。教师要坚持落实“双减”理念,优化和调整探讨环节,先提出写作要求:“同学们,先使用希沃白板搜索家乡分别在5年前、10年前和20年前资料,并围绕资料进行讨论,说一说‘二十年之后’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呢?资料中的人们对家乡的变化持什么态度呢?如果是你?当突然看到了二十年后的家乡,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家乡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之后,教师引入一些生活素材,提出很多思考性问题。组织这样的写作思考活动能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与课堂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在这节写作课中,学生开始对习作感兴趣,并自行梳理文章框架,不再单纯地将习作视为一项任务,缓解了学习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优化作业设计,增加课外实践体验
“双减”政策下,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和补充,因此教师要重视作业设计环节,通过科学布置作业的方式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保证作业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能单纯只有书面作业,也要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布置相应的作业。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过程,因此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例如,教学《竹节人》时,教师可尝试布置实践类作业。很多教师给学生布置手工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学生上交的作品品种十分丰富,体现了学生的创意:有的学生用易拉罐取材,把它做成了精致的灯笼,有学生用塑料管扎成了塑料人,还有的做成精致的布娃娃、爱心形状的香囊包,甚至可以看到用吸管编成的小帽子;有的学生收集了许多塑料瓶,将其做成了航天飞机,还有用贝壳制成的海景小房子,用椰子壳搭建而成的精致小别墅等。教师发现,学生都有着很强的动手能力,学生也在自主完成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信心。学生在课上分享了作品的设计思路和创作过程,非常自信,侃侃而谈,眼神和语气中都流露出对个人成果的满意自豪感。完成这次作业使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锻炼,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又如,在教学完《故宫博物院》后,教师向学生提议:学生可利用周末前去故宫博物院“打卡”,也可参观附近景点,并尝试将自己与家人当日的游览路线绘制成图;未曾去过的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与家长前去游玩,一路上,有些学生拍下了景区导向牌的照片。还有些学生早就去过那些景区,并开始上网查询,并绘制出景观图。为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我学会了”的主题作文,教师鼓励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完成洗衣服、做一道家常的任务。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完成“一次有趣的活动”的作文时有更多的灵感,教师将全班学生带到了操场上,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完成了诸如拔河、扔沙包、老鹰捉小鸡等趣味性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流畅地将自己的经历按顺序记录下来,并写成文章,同时用自己过往学习过的关于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完成写作,非常生动。在完成多种类型的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夯实了基础知识,也增长了不少见识,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的黄金时期。“双减”政策推出之后,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减负增效的重要性,更加注重教学质量,主动搜集整理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并优化课堂,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武飚.创新小学语文课堂落实“双减”政策[J].科普童话,2024(7):99-101.
[2]戴元香.“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科普童话,2024(7):48-50.
[3]陈惠绵.“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优化[J].试题与研究,2024(5):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