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孙敏摘 要:信息提取是小学生在学习说明文时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能够帮助他们高效掌握文章关键信息与整体结构,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文章通过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课例,详细论述了七种培养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策略及其理论依据。这些策略包括略读与精读、关键词识别、结构化阅读、图表与思维导图、批注与段落概括、问题导向学习以及信息复述。掌握了这些策略,学生不仅能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提取;略读与精读;关键词识别;结构化阅读;批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033-04
小学阶段是学生信息获取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说明文作为一种向学生传达科学知识和客观事实的文体,承载了培养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任务。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快速获取、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因说明文内容密集、信息量大而感到困惑,难以迅速抓住核心内容。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师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 略读与精读策略的应用
(一)理论背景
略读与精读是两种常见且高效的阅读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略读主要通过快速浏览标题、段落首句和结尾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框架与结构;而精读则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信息进行的详细查找,帮助学生深入获取与特定主题相关的细节。两者的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面对复杂文本时的信息提取效率。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略读与精读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避免在阅读过程中迷失方向,并能有效提升阅读效率。
(二)教学策略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略读结合精读”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提炼文章关键信息。在略读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快速浏览文本,聚焦于标题、段落首句和尾句,以帮助他们掌握文章的总体脉络与主要内容。接着,在精读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细节,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与信息提取的精准度。
例如,教师可以在略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识别文章的逻辑框架,而精读则侧重于提取具体信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略读总结”和“精读问题”的方式,确保学生能够从整体和细节两个层次上全面掌握说明文的内容。
(三)教材案例分析
案例: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鲸》
《鲸》作为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内容涵盖了鲸的种类、生活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信息量大且具有典型的说明文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略读,通过快速阅读每段的首句和尾句,帮助学生提取出文本的主要框架。在略读后,学生能够总结出课文的三大主要主题,即“鲸的种类”“鲸的生活习性”和“鲸与人类的互动关系”。
在学生完成略读之后,教师可以提出精读问题:“鲸如何庞大?”“鲸为什么是哺乳动物?”等,要求学生通过精读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具体细节。这种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既帮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整体结构,也让他们通过精读掌握了关键信息,对课文形成直观形象的理解。
二、 关键词识别与信息提取
(一)理论背景
关键词是说明文中传递核心信息的重要符号,能够帮助学生迅速抓住文章的关键点。通过识别文本中的关键词,学生可以迅速理解文章的主旨、核心概念以及重点信息。这一策略特别适用于信息量大的说明文,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筛选出重要内容,并提升其阅读理解的效率。同时,通过关键词的提炼与记忆,学生能够更好地概括文章内容,有效组织和保存重要信息。
根据元认知理论,关键词识别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信息的监控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更加有目的性和方向感。
(二)教学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圈画关键词”的方式,引导学生识别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具体策略包括:让学生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与文章主题密切相关的词汇,或通过教学导学案提醒学生在阅读时特别注意文中重复出现的关键术语。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度,帮助他们有意识地在阅读过程中提取和记录关键词。
关键词识别策略还可以结合文章批注和中心句,帮助学生在识别关键词的基础上提炼出文章的主要信息。通过关键词的识别与记录,学生不仅能够提升阅读效率,还能够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教材案例分析
案例: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
在《夜间飞行的秘密》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批注“飞机的夜间飞行与蝙蝠有什么关系呢?”识别与“蒙眼睛”“塞耳朵”“封嘴巴”等相关的关键词是“超声波”“无线电波”“雷达”“天线”。这些词汇是学生理解蝙蝠飞行与雷达发明之间联系的关键。通过识别这些关键词,学生能够迅速捕捉到“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中心句,并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夜间飞行的相似之处。
课前,教师还可以预设问题引导学生识别关键词,如:“蝙蝠为什么能在黑暗中飞行?”“雷达是如何发明的?”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迅速识别关键词,掌握文章主要知识点,还能提升用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 运用结构化阅读提升信息提取能力
(一)理论背景
说明文通常具有固定的文本结构,如总分结构、并列结构或时间顺序结构。学生通过掌握文章的逻辑框架,能够快速提取出核心信息,并更好地理清文章的内容层次,从而提升阅读的条理性和信息处理效率。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建构知识框架,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组织信息。结构化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通过清晰的逻辑框架,理解说明文的整体内容,并加速信息的提取和理解过程。学生能够借助这种方式,将复杂的文本内容简化为层次清晰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阅读效率。
(二)教学策略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有总分结构、并列结构和时间顺序结构。通过掌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学生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文章的逻辑脉络,有助于信息的有效提取。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导学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主要结构类型。针对总分结构的说明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文章的“总起句”提取主旨,然后再依次提取分段中的关键信息。对时间顺序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时间词理清事件的先后顺序,抓住文章的时间线索。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整体到局部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通过绘制文章结构图或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逻辑框架。
(三)教材案例分析
案例: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
在《纸的发明》一文中,文章遵循时间顺序,按照朝代的更替以及造纸术的不断改进叙述了纸的发明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即“青铜器时代—西汉时代—东汉时代—现代”的时间顺序后,再要求学生分别提取“甲骨文—竹简—帛书—麻纸—现代纸”等不同时代文字载体的名称,体会造纸术发展的漫长与不易。
四、 图表与思维导图的辅助作用
(一)理论背景
图表和思维导图是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提取和组织信息的有力工具。认知负荷理论指出,学生在面对大量信息和复杂逻辑结构时,容易产生认知负担。通过使用图表和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文本内容转化为更加直观、易于理解的可视化信息。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降低信息处理难度,使得学生在阅读中更轻松地理解和记忆内容。
思维导图是一种帮助学生梳理信息、组织逻辑关系的工具,尤其适用于说明文教学中的信息提取。图表则是将数据、分类、步骤等信息进行系统化呈现,有助于学生快速提取出关键信息。研究表明,图表和思维导图能够显著降低学生的信息处理负担,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要求学生对说明文绘制思维导图、流程图或使用图表的方式来梳理文章中的信息。例如,在教学时间顺序结构的说明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流程图,以便清楚地展现事件的发生顺序。在并列结构的说明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表对比不同类别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信息提取的效率,还能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材案例分析
案例: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昆虫备忘录》
《昆虫备忘录》一文介绍了不同昆虫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特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昆虫分类表格,将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的外形特征、特长、饮食爱好等信息系统化展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通过表格对比出不同昆虫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掌握说明文中的关键信息。表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组织信息,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信息处理能力。
五、 批注与段落概括的应用
(一)理论背景
批注与段落概括是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和信息提取的重要策略。批注是让学生在阅读时记录下自己的理解、疑问或感悟,而段落概括则帮助学生提炼出每段中的核心信息,并将复杂内容简化为关键词。
元认知理论表明,通过批注,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监控,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批注不仅能帮助学生保持对文本的积极思考,还能增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段落概括则能够帮助学生抓住每段的核心要点,并将信息简化,从而提升阅读效率。
(二)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批注和段落概括,帮助他们更有效地提取信息。批注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学生可以在文本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或者在段落结束时进行感悟小结。段落概括则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对每段进行总结,让他们用小标题提炼出段落中的核心要点。
批注与段落概括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不仅在整体上掌握文章内容,还能深入理解每个段落的具体信息。这种策略特别适用于信息量较大的说明文,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
(三)教材案例分析
案例: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赵州桥》
《赵州桥》一文通过描述赵州桥的历史、外形以及作用,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每段结尾处进行批注,记录下段落中的核心信息,如“这段描述了赵州桥的雄伟的外形和巧妙的设计”。通过批注,学生能够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接下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每段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将长段落中的复杂信息简化为几个要点,如“历史悠久、雄伟和耐用、坚固和美观、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这种批注和概括的结合,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章,还能提升他们的信息提取能力。
六、 问题导向学习与信息提取
(一)理论背景
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信息提取能力。通过提出贯穿全文的问题,学生能够有目的地阅读和思考,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是通过问题情境来实现的。通过设定问题,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寻找答案,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取和整理信息。问题导向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条或者一系列与文本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提取信息,找到答案。这些问题一定是贯穿全文的中心问题。
例如,在讲解说明文时,教师可以设计出“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着目的去寻找关键信息。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专注度,并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