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观念的中学语文主题任务单元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汪小娟

摘 要: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施行,大观念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愈发受到重视。文章通过分析大观念理念的内涵及其对语文教学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和探索文本内容的桥梁。基于这一理念,文章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中学语文主题任务单元设计策略,如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等。文章结合具体实例展示如何将大观念理念应用于中学语文主题任务单元设计中,以期为中学语文教师提供实践参考和启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相信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观念;中学语文;主题任务;单元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037-04

大观念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核心在于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思维,并聚焦于问题本身,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深层含义。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基于大观念视域下的主题任务单元教学,旨在有效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并进一步提升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基于大观念的中学语文主题任务单元设计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语文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将大观念理念融入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文章从大观念理念出发,深入探讨中学语文主题任务单元的设计策略,包括如何确定主题、如何设计任务、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等,以期为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 大观念理念概述

大观念,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不仅超越了单一知识点或技能的单纯传授,着重聚焦于那些能够跨越学科界限、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核心概念或原理。这种理念强调教育的长远目标,旨在培育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持续成长和进步。在语文教学中,大观念理念的应用尤为突出。它体现为对文学作品深层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价值;对语言结构与表达方式的洞察,使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精髓,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以及对文化传承与社会影响的认知,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和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大观念不仅助力学生理解具体的文本内容,还促使他们思考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和哲学问题。通过大观念视角的引入,学生能够构建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知识体系,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大观念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大观念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模式,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表面的知识信息,更强调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和深层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大观念作为知识的核心和骨架,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和探索文本内容的桥梁。经由大观念的引导,学生能够将原本零散的语文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文本的主旨、情感和艺术特色。这种深度学习的过程,不仅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记忆效果,还大幅度提升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大观念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大观念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其中的矛盾、冲突和不确定性,鼓励他们提出自身的见解和质疑,从而有效培育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大观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组织创意写作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和表达,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两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经过大观念的引导,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清晰地知晓自己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这种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同时,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师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通过正面激励和及时反馈,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够培养出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大观念视域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语言运用能力是关键。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朗读、讨论、写作等,学生得以在实践中提升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同时,教学还着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其中的矛盾、冲突和不确定性,鼓励他们提出自身的见解和质疑,从而有效培育批判性思维能力。开放性问题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大观念理念还关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提升其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

(五)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大观念视域下的语文教学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还特别强调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这一理念鼓励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这具体体现为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如撰写演讲稿、参与辩论等,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大观念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展现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他们在面对新问题时,能够迅速调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三、 大观念的中学语文主题任务单元设计策略

(一)明确单元主题和大观念

中学语文主题任务单元设计策略意在整合教材内容,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构建起具有内在联系的学习任务,以推动学生对主题的全面理解,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设计时,需要确定一个具备启发性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单元主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引导其深入思考。明确的大观念作为单元设计的核心线索,贯穿于教学过程,助力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深刻的理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涵盖了《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和《世说新语二则》等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包含了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关爱、家庭成员的和谐共处以及古代儿童在亲情中的成长故事。这些文本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文学熏陶。选择“亲情”这一主题,是由于它承载着家庭的温暖、责任与牺牲,对个人的成长、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有着深刻的影响。经过学习此主题,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领会亲情的内涵,还能够培养感恩之心和回报之情,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增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进而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情感发展和人格成熟。

(二)整合教材内容与课外资源

为了使学生获取全面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当整合教材内容与多样化的课外资源,教材提供了基础知识框架和经典文本,然而教师应突破教材的局限,积极寻觅相关的补充材料。在大观念的引领下,亲情单元设计应当超越单一课文的学习,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任务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亲情的内涵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注重培育批判性思维、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整合教材内容与课外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展开:

1. 文本类型

选取与教材中课文相同或相近的文本类型,例如散文、诗歌、小说等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推荐《背影》(朱自清)、《我的母亲》(沈从文)等经典散文,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亲情故事和情感表达,提升文本分析和鉴赏能力。

2. 文本内容

选择与教材课文互补或延伸的内容,如背景知识、历史资料、文化传统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介绍《世说新语》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的家庭观念,并与现代家庭生活进行对比和思考。

3. 文本形式

挑选与教材课文不同的文本形式,如图片、音频、视频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与亲情相关的图片,如家庭合影、母亲节贺卡等,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亲情细节和情感氛围。

经过这些整合方式,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深入理解亲情,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已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策略之一,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需继续深化并拓展这一理念。

1. 确定单元主题与目标

亲情作为人类情感中最为纯粹与深厚的一种,承载着家庭温暖、责任与牺牲。本单元旨在经过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亲情内涵,体会其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掌握与亲情相关的文学常识,如常见的亲情题材、文学作品中亲情的表达方式等。积累并准确运用描写亲情的重点字词和短语,如“无微不至”“血浓于水”等;学习并掌握情感朗读的技巧,如语速、语调、重音等,以更好地传达文本中的情感。经过诵读感受文本中亲情的温度,体会作者的情感投入,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中亲情主题的呈现方式,如直接抒情、间接描写等,学会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角度解读文本,深化对亲情主题的理解,感悟亲情的珍贵与无私,培养感恩之心和回报之情。学习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增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提升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和创造以亲情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2. 设计学习任务群

学生分组,每组负责对本单元的特定主题进行深入分析,教师提供诵读指导,强调语气、停顿和情感色彩的重要性,各组进行内部排练,确保每位成员都能充分参与。举行班级诵读比赛,邀请家长或教师作为评委,评选出最佳诵读小组,分享诵读心得。讨论如何经过诵读更好地传达亲情的情感,这个任务以诵读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经过声音的表达,感受文本中的亲情氛围,体会作者的情感投入,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学生自主阅读《散步》一文,标注出文中描写亲情的细节和表现手法,小组内部分工,每人负责分析一个,如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等。小组合作,整合各自的分析结果,形成对课文的全面解读,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如社会背景、文化意义、个人感悟等理解文本,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辨。这个任务以阅读分析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经过细致的观察,发现文本中的亲情细节,分析作者的表现手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文化素养。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构思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或场景,鼓励学生以短文、诗歌、绘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创作。举办“亲情故事分享会”,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背后的故事,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或出版。创作并表演与亲情相关的课本剧或小品,让学生在表演中进一步体验和表达亲情,这个任务以创作分享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想象,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亲情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造力和表达力,培养对亲情的感悟和情感共鸣,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