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蔡益萍

支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0

摘 要:在初中英语学科中,阅读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技巧,使其保持长久的阅读热情。当前,初中英语教师应重视整本书阅读,思考提高整本书阅读质量的方法。对此,教师可尝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加入支架式教学,在阅读前为学生搭建预习支架、情境支架,让学生能对整本书阅读产生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搭建任务支架、图文支架、表格支架、合作支架、问题等,保证整本书阅读的成果;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为学生搭建展示支架,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回顾,分享各自的阅读成果,并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支架式;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1-0098-04

整本书阅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知识的渠道,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但传统整本书阅读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仅无法保证阅读的效果,还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对此,教师可将整本书阅读与支架式教学融合起来,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习惯,使其能在整本书阅读中获取更多的英语知识、阅读方法。

一、 支架式教学策略的相关概述

(一)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支架式教学指的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合适的任务、提出问题,让学生能顺着支架积累更多的知识,实现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支架式教学能够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优化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

(二)支架式教学的特点

支架式教学会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脚手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现其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支架,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将会得到明显提高。支架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互动性。支架式教学模式非常关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构建出更加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发挥了自己的支架作用;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应充分发挥生生互动、小组合作的支架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支架。

第二,暂时性。支架式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出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设置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当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后,教师就可撤回之前提供的支架,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内化数学知识。在遇到一些难度较高的知识点时,教师可继续提供合适的支架,并在学生掌握知识后撤回支架。

二、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英语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

(一)搭建情境支架,点燃阅读热情

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顺利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前提就是积累充足的英语知识,包括短语、词汇、短语、语法等,能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关键点。此外,学生还需掌握大量的非语言知识,也就是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书籍的文化背景,还要掌握听力习惯。当教师围绕着书籍内容搭建情境支架时,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调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经验,还能使其逐渐沉浸在书籍内容中,产生强烈的阅读热情。

(二)搭建结构支架,理清阅读思路

支架式教学可为整本书阅读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可利用结构支架引导学生从系统角度入手梳理书籍内容、结构。例如,教师会搭建“读前—读中—读后”支架、“总—分—总”支架、“开始—发展—高潮—结尾”支架等,让学生能跟随支架梳理书籍的发展脉络、故事情节等,从而帮助其构建出更加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也让书籍的文本结构直观呈现出来。

(三)搭建内容支架,深度解读文本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解读书籍内容,教师可搭建内容框架、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围绕着书籍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教师还会从书籍情节、环境、要素等角度搭建支架,带领学生探究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使其能系统掌握、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增加文本解读的深度。

三、 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在整本书阅读中,支架式教学策略发挥重要作用,可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文章以《柳林风声》为例,带领学生了解这本与冒险、友谊、大自然相关的书籍。作者运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然之美,并且借助非常细腻的笔触充分刻画出四个不同的角色,展现出它们之间的友谊,也运用有趣的情节展现出强娃的独特冒险之旅。

(一)搭建支架,设置目标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前,教师需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深入解读书籍内容,多角度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并由此入手制订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在目标的帮助下,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将会更具有目的性,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具有方向性。对整本书阅读来说,教师应运用最近发展理论,结合书籍内容为学生安排难度适中的预习任务,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

《柳林风声》这本书展现出一个挥霍无度、浮夸自大的蛤蟆形象,并且这只蛤蟆也出现过非常多的错误;即使蛤蟆是这样的动物,鼹鼠、獾、河鼠从不嫌弃它,而是用各种方法来劝导它,希望它能够迷途知返。当蛤蟆遇到问题后,这些朋友也是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还会并肩作战。对初中学生来说,友谊、朋友并非是陌生的话题。对此,教师可由此入手确定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①认真研究书籍的封面、底面、目录等,大致了解本书讲述的内容,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②共同制订阅读计划,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使其运用所学知识梳理书籍结构、故事脉络,并围绕着故事情节、故事人物等构建思维导图,同时可提出与书籍内容相关的问题;③借助师生共读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分析书籍中的主要人物形象;④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书籍语言,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

(二)创设情境,感知文本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围绕书籍内容创设情境支架,让学生能快速进入阅读状态。情境有多个不同的类型,包括问题情境、真实情境等。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顺利参与到整本书阅读中,因而不应敷衍了事。情境支架既可应用到整本书的开始阶段,也可应用到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能始终保持充足的阅读兴趣。

在整本书的开启阅读阶段,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视频,也就是同名童话改编而来的视频,并提出问题:“Have you seen this video before? What is this video about? If you let your imagination run wild, what do you think the rest of the story will be like?”借助视频语文题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顺利引出整本书,并围绕书籍的封面、封底等提出问题:“By analyzing and reading the cover and back cover of the book, what kind of story do you think it is? What questions can you ask?”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会对整本书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和认知,也会产生阅读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可分享一些本书书评、作者见解等内容,再引导学生去阅读书籍的目录,使其逐步勾勒出整本书的框架、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对此,教师可围绕目录提出问题:“Based on the book catalog, what do you think the story is about? What kind of story will happen between them?”通过搭建问题情境支架,不仅能够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使其始终保持阅读期待、好奇心,还能弱化整本书阅读的理解难度,保证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三)独立探索,初识书籍

在整本书阅读中,独立探索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借助独立阅读,学生能根据自己积累的阅读经验、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合理调整自己的阅读节奏,全身心享受阅读的过程。但初中学生不具备较强的自制能力,心智不够成熟,并且开始面临较重的学习压力。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进行必要的监督,与学生一起制订整本书阅读的计划,确定每天需要完成的阅读量,并在睡前进行反思和分析。当学生能完成今日的阅读计划后,那么需要回顾阅读的方法、过程、收获等;当学生未能完成今日的阅读计划后,同样需要进行系统的反思,分析未能完成计划的原因,并调整接下来的阅读策略。

除了要制订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教师还需围绕着整本书布置阅读任务单,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让学生能带着问题、任务阅读,逐渐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任务完成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入阅读整本书、透彻分析整本书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搭建记录支架,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抄写好词好句,在完成一个章节后就概括大意,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悟、产生的疑问。

以阅读任务单的支架为例,教师可结合《柳林风声》的内容布置以下任务:①阅读并总结The River Bank的主要内容;②分析本章节中出现的人物,总结归纳人物形象。以上任务的难度较低,但可明确学生的阅读方向,使其大致了解书籍内容与人物特点。

(四)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在整本书阅读中,合作学习模式在促进学生交流、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方面,具有良好促进作用,可让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对此,教师需利用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将其分为若干小组;既要开展小组合作阅读活动,还要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充分发挥支架式教学的积极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1. 借助图文梳理书籍内容

在一本书籍中,情节是如同血肉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形象将会影响到情节的发展,情节的发展也将会对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等产生极大变化。在阅读《柳林风声》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着书籍内容绘制故事山,使其从更加系统地梳理故事脉络;鼓励学生理清书籍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并由此入手分析故事中每个人物的成长历程。具体来说,教师可在此次整本书阅读中提供与《柳林风声》相关的故事图、思维导图等,搭建更加生动有趣的图文支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每个部分的大意,有针对性地锻炼其概括能力。

2. 借助表格分析人物形象

在整本书中,不同特点、个性的人物形象是如同心脏般的存在,也是准确理解、掌握作者创作意图的关键。在《柳林风声》的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提供表格支架,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获取细节,并不断填充、完善表格中的内容,最终总结、归纳出每个人物的具体性格特点,如下表所示。因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表格的填充情况自然也存在明显差异。对此,教师可加入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调整、丰富表格内容。

CharactersSpeechThoughtsEffect on other charactersActionsLooksPersonalities

Rat

Mole

Toad

Badger

3. 运用问题探寻主题意义

在整本书中,主题意义如同灵魂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存在。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应有针对性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搭建问题链支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猜测、总结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作者的具体观点,并围绕着书籍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具体来说,教师可搭建以下问题支架:①What kind of existence is the Wild wood? ②Do you like the four animals in the book? 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 Why? ③Did you like the ending of the book? Why? ④How did the author feel when writing this book? ⑤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author,s purpose and reason for creating this book? ⑥What have you gained and learned from reading this book?在拿到这些问题后,学生不仅可从更加系统的角度入手梳理书籍内容,还能由浅及深探究书籍意义,做出更具个性化的解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