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研究

作者: 刘祖军

摘 要: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问题思维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体会,处于问题情境下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数学概念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现阶段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在教学中通过引入问题情境能够降低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感受数学魅力,提升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理念,意识到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价值,并在实际教学中优化及创新问题情境教学方法,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2-0062-04

现阶段,有的小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重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较为被动。长此以往,不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能力培养也有着一定的阻碍。另外,学生也没有明确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基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单纯为了提高数学成绩而学习,学习动机不足,也影响了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依照新课标要求,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一、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理念与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上能否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占大部分因素。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开展者,要及时依照教育政策变化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自身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若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手段滞后且教学形式单一,那么教学情境的创设难度也会随之增大,或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参与度较低,教学质量不高等,无法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育人价值。

(二)教学考核与评价

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与教学评价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合理地检验。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若小学数学教师忽视了教学评估和教学评价的价值,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方式滞后,也会影响教学质量。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理论知识,提升考试成绩,因此教学考核和评价的唯一标准便是学习成绩,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只流于表面,未深入探索教育改革的核心与本质,那么就会导致教学质量逐渐下降,教师的心理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进行教育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态度不端正或敷衍的情况,影响教学质量。

(三)教学设施与环境

教学基础设施与教学环境潜在影响着教学情境的创设质量。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少生活经验,自我认知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外界的变化极易对其产生影响。若教学环境沉闷、缺少教学设备或教学设备落后都会导致趣味性高的教学情境无法发挥教育价值,同时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也会降低。长期在沉闷的环境中成长,也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四)环境创设的针对性

在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教学情境的开展目标以及其中贯穿的各个教学细节,提升教学情境活动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辅助学生在问题情境影响下,激发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敢于说出自己的疑惑与见解,提升学习热情。基于问题情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二、 影响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问题情境创设质量的原因

(一)教师对有效问题情境理解不够透彻

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的问题情境,导致教学内容烦琐多样,学生无法准确找到学习重难点而出现思维混淆,影响了学习效果。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感受不到问题情境对学习活动带来的帮助。丰富教学内容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但若使用不当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积极性较差等问题。另外,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只限于新课导入阶段,在教学初期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但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缺少对应的情境补充,使得学生对情境的理解不透彻。

(二)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价值

小学生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较强,他们许多行为的初始原因都是由于好奇。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活动时若长时间接触相同的教学方法与问题情境,那么则会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抵触的心理情绪。没有充足的学习动力,学生的热情也会明显降低,课堂气氛也会逐渐沉闷,影响学习效率。

(三)教师缺乏创新问题情境的能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小学生活泼好动,若问题情境生动有趣,那么学生则更加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并愿意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这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现阶段部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素材较为单一,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中成型的问题情境模式,缺乏对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与创新,使得问题情境如出一辙,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较为敷衍,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师缺少问题情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教学思路重复思考的过程。但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只是一种形式,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学习热情的调动没有任何帮助,忽视了问题情境教学的反思环节,这种情况不利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缺少反思,不利于教师发觉教学漏洞,同时也无法找到完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发展也无法了解,会严重阻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有效问题情境创设质量的策略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提升问题情境有效性

想要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有效问题情境创设质量,要以教师掌握学生实际发展情况为前提。问题情境创设要依照学生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并化解困惑,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习情况全面掌握,依照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实际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转变能力,鼓励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提升自身数学能力并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开展“分类与整理”的知识教学时,为了提升学生在不同标准下开展分类统计的能力,教师应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优势,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不同体育用品的图片,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体育用品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利用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分类的基本方法,当学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后,教师再为学生引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当学生将球归为一类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不同运动类型的球,引导学生尝试分类。学生分类结束后,教师可再次发出疑惑:“同学们是如何快速发现各种球之间差别的呢?同为分类,为什么球的分类与田径用品的分类结果不同呢?”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试着开展统计图绘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当分类标准之间存在差异时,其分类的结果也会出现差别”的概念,降低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难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问题情境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帮助学生完善知识架构。

(二)创设趣味故事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不论是在年龄还是心智发育上都尚未成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参考小学生这一特质。将趣味性故事内容渗透到问题情境当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给课堂注入活力,活跃课堂气氛。围绕趣味故事内容向学生提出合理提问,激发学生好奇心,以此向学生传授相关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完善知识架构,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开展“观察物体”的相关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重难点融合趣味故事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假期小李爸爸带着小李、小李的同学小张和小丽到动物园游玩,在去猴山参观时小李爸爸说:“我已经看过猴子了,你们结伴去看吧,然后回来告诉我你们看到的猴子是什么样的?”听完爸爸的话,三人去参观猴山,回来后小李说:“猴子有两只眼睛,胳膊很长,可以爬得很高。”小张说:“不对,猴子的屁股像桃子一样红,很会爬树。”小丽说:“猴子一共有4只脚。”在故事讲解完成后,教师要提出对应的问题:“为什么小李、小张和小丽三人是在同一时间观察的猴子,但为什么看到的猴子不同?”以这样的趣味故事导入,引发学生深入探索,有助于学生掌握物体之间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随着学生由浅至深的思考,教师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若小李是站在猴子的正前方,那么他观察到的猴子是什么样的?如果小张站在猴子的后面,那么他看到的猴子又是怎样的?”通过分层提问,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鼓励学生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提升学习质量。

(三)开展游戏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对游戏的喜爱度较高。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融入适当的游戏环节,为学生提供“以玩促学、以学促玩”的课堂环境,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依照教学重难点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游戏环节,降低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有助于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渐缓解心理压力,感受数学魅力,进而端正自身学习态度,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为课堂注入动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点时,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了解元、角、分三者的相互关系。为了帮助学生准确认识人民币的功能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方法,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人民币、树立不可不破人民币的正确意识,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设计德育意义的游戏问题情境,模拟日常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参与到游戏活动当中。教师可开展“我是小小采购员”的主题游戏,在模拟超市中有玩偶、足球、书本、零食等以及对应的价格标识,学生可自由选择超市工作人员和顾客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适当为学生下达游戏任务:“现在要购买5个玩偶、2袋零食和1本书,需要支付多少钱呢?”利用生活化的游戏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端正对人民币的态度,并在“购买”过程中逐渐树立参与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以游戏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会更高,同时愿意在游戏中积极发言,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合日常生活创设情境,降低学习难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要应用于生活,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要以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合理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在开展生活化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不仅要符合学生日常生活,还应全面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选择学生容易接受和常见的日常生活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只是参加升学考试,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在生活化情境中提出有效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善知识架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等相关知识时,在课前导入阶段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猜谜语环节:“这个东西很稀奇,脸上全部是数字,要想知道星期几,一问它就告诉你。”利用这种课前导入方式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历进行观察,并分析日历的设计特点以及展现形式。在开展大月、小月和特殊月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结合日常生活向学生提出疑惑:“大家看到的日历都有哪些表现形式?”学生思考后可以发现:“日历主要记录了一年中的12个月份,但每个月份的天数并不固定,1月、3月、5月等是31天,4月、6月、9月等是30天,而只有2月是28天。”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不同年份的日历并组织观察,同时提出疑问:“不同年份的日历都有哪些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365天就一定是一年吗?”在学生深入思考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自由创作日历形式并制作,在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加深对年、月、日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将其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内在关系的理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完善知识架构,提升数学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