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连秋娟摘 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应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文化元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以课标为依据,从小学英语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入手,探究了小学英语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2-0081-04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课标要求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小学英语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深挖主题意义,制订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合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
一、 小学英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内容的教法呈现出多维度的复杂性,以及面临一些挑战。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交流工具,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小学教育阶段,与英语有关的教学活动,不仅涉及语言能力的塑造,同时也关系文化理解的构建过程,观察实际教学场景,能够辨识出一些突出的教学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系统性整合与持续性输入的缺失常常成为显著问题。有的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虽已认识到文化传递的必要性,却仅在词汇或短语的习得环节作简单涉及。在教学与节日和习俗相关的单词时,教师可能会简要介绍这些词汇的文化背景,学生在接受这种零散的文化表现手法时,难以构建对文化的全面认知框架,不利于其将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有效地融为一体。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存在一些不足,在部分针对小学生的英语教材中,对文化方面的素材涉及较少,而主要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尽管若干教学用书试图整合文化要素,但这些材料通常未能触及根本,致使学生难以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和接触,学生的语言学习积极性与文化认同感受到影响。而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的专业与文化修养对教学效果也有显著影响。在文化教育领域,部分英语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授课技能存在不足,这使得他们无法对学生进行有力的深层文化解析引导。部分教育工作者过分依赖教科书的知识点进行授课,缺乏对文化现象的审视与交流,这种教学手段可能导致学生对文化学习产生抗拒感,进而形成对文化的错误理解。在教育过程中,还面临学生个体不同的挑战,这无疑为教学活动增加了难度。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必须审视多样性,并相应调整方法和素材,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常难以实现该目标,这使得部分学生在文化知识习得中产生迷茫或排斥现象。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目前存在系统化程度、教学内容深度、教师能力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不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爱好受到了冲击,而且他们对英语文化的深入理解与内在认同也受到了限制。未来,教育者应致力于发掘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以增强语言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效果,确保学生不仅能掌握语言知识,而且能深入领会文化内容的深厚底蕴。
二、 小学英语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外语知识的同时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可,激发其文化自豪感。在地球村的语境中,英语学习不仅代表语言技能的习得,它也是研究与传播中华文明的主要渠道。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诗词、民俗、历史故事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学习体验,还激发了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感受到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学生在对英语语言基础掌握的同时,亦须探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各种表达与思维模式的具体含义。向学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与共通之处的深刻理解,进而提高在国际交往中展现自信与综合能力的水平。未来学习和生活中,文化的交融能力,有助于学生更灵活地适应多元文化环境,并拓宽其国际视野。另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还能够丰富教学的形式与内容,进而使得课堂更生动有趣。英语教师利用故事叙述、角色模仿和文化活动等多样化手段,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强化他们对文化的理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亦能强化他们对文化自豪感的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也有助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导向作用,在当今社会具有显著的实际意义。
三、 在小学英语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研读教材,发掘文化内涵
课标指出:“教材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深入研读教材,通过细致分析和解读,发掘其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传递这些文化元素,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与意义。教师通过对文本的深刻剖析,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和丰富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语言学习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教材中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虽然这些素材可能只是作为辅助内容出现,但是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也能丰富文本内容。例如,教授“What are they doing?”时,Activity 2语篇的设计意图是学习“What are they doing?”和“They,re...”这两个重要句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出现了“taijiquan”这个单词和插图,太极拳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介绍太极拳的起源和价值,引导学生了解太极拳文化,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又如,教授“I feel happy.”时,Activity 1语篇的设计意图是学习“I feel...”核心句型,表达情绪和了解情绪及面部表情的关系。其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扩展川剧变脸的知识,充实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将变脸这种艺术融合到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美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逐渐意识到将文化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的重要性。这种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课堂上,通过引入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习俗和传统故事,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会显著提升。这样的文化自信的培养,不仅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他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明确单元主题,补充课程资源
以单元整体教学为导向,聚焦单元主题意义,才能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明确单元主题是课程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理解学习的核心目标。在此基础上,应积极补充相关课程资源,包括教材、课外读物、多媒体资料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教授“The name of the spaceship is Shenzhou V.”时,教师将本单元和“He spent about twenty-one hours in space.”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将本单元主题明确为“Chinese Spaceships”。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精彩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神舟系列飞船的辉煌成就。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还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例如,激动人心的航天发射视频、宇航员的真实采访片段,以及关于航天探索的纪录片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航天探索的魅力与神奇。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课外读物,如“The Spaceship”“Voyagers in Space”“A Small Astronaut”等,让学生在课外也能接触到丰富的相关知识和趣味故事。同时,教师可以组织相关主题班会,邀请航天领域的专家,或是对航天充满热情的家长前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这样的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围绕“未来的太空旅行”展开深入讨论,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设计自己梦想中的太空飞船,并进行展示。这种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创造力,还能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与向往之情。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航天探索的无穷魅力,从而树立起科学梦想和追求创新的信念,帮助他们成长为对社会和科技发展有深刻理解和积极贡献的新时代公民。
(三)创设学习情境,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实践活动、互动体验和跨文化交流,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氛围中学习,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以教学“There are lots of beautiful lakes in China.”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中国湖泊相关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祖国的自然与文化。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虚拟旅行”,让他们通过网络资源探索中国著名湖泊的美丽风景和文化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湖泊的自然美景,还能了解到各个湖泊背后的历史和传说,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不同湖泊的看法和感受。这种互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彼此的视角,增进对中国地理和文化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关于湖泊的多媒体展示,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创意,表达对祖国自然景观的热爱。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了让学习更具沉浸感,教师还可以邀请有关专家或学者,举办专题讲座或交流活动,分享关于湖泊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刻性,从而更加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同时,通过创设文化传播情境,让学生以家乡湖泊宣讲人的身份,介绍家乡湖泊及其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祖国自然与文化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以上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这种结合方式不仅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能力,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互动式的课堂活动和丰富的文化主题讨论,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真正感受到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心灵的成长与文化自信的树立。
(四)开展文化体验,促进文化融合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堂内外文化体验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还能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英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主题意义,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语言发展水平,设计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
例如,在学习“Our favourite festival is the Spring Festival.”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中华传统节日”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活动中,学生可以制作不同传统节日的特色美食以及介绍不同传统节日的习俗,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多样的传统文化,促进课堂内外的互动与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与中华传统节日相关的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认可。此外,可以邀请家长和社区成员参与活动,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构建更紧密的社区网络。这种突破地域限制的文化交流,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为他们提供了实践语言技能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文化知识、内化文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文化知识。
又如,在学习“What are they doing?”时,学习do taiqiquan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Can you do taijiquan? Do you want to learn it?”随后以小组的形式体验太极拳,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或者邀请太极拳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动作;并且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分享他们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这样将体育和英语课堂结合,不仅实现了跨学科教学,促进了学科间的交流,还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了太极拳的魅力。
通过以上多样化的文化体验活动,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机械化语言操练的现象,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四、 结论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又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小学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陈香.小学英语课堂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路径[J].教书育人,2023(35):75-77.
[2]叶亚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J].情感读本,2024(9):120-1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吕碧梅,黄思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课堂的策略探究[J].英语教师,2023,23(23):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