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

作者: 许亚军

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0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互动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成为教育者需要面对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以小学英语对话课为载体,对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家国情怀培养的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教材研究,深挖中国元素;方法研究,增强家国情怀;载体研究,传播优秀国粹这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国际视野,为将来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关键词:家国情怀;小学英语教学;教材;方法;载体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2-0089-04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新一代的传播与理解挑战。教育体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如何在青少年心中种下文化的根基这一方面。然而,目前的情况表明,学生在三个方面面临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和情感的困境:

1. 盲目崇外,节日文化淡化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广泛渗透使得学生对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等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对中秋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则逐渐消退。这种文化的倾斜不仅改变了节日庆祝的传统,也淡化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2. 浅尝辄止,传统认知不强

虽然学生能迅速识别出长城等标志性建筑,但他们对这些文化符号的深层次了解却显得肤浅。例如,对长城的历史背景、建筑细节及其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了解不足,这反映出传统文化教育的表面化问题。

3. 蜻蜓点水,家国情感淡薄

随着出国旅游的普及,学生对外国的景象和文化充满向往,却忽略了本国的美丽与独特。这种“外国月亮更圆”的观念逐渐侵蚀了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自豪感及爱国热情。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教育部特别强调需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增强其文化自信。这不仅是核心素养中文化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基本保障。爱国情怀的培养超越了简单的教学过程,它应是一个渗透心灵、影响行为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形成,此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尤为深远。小学英语教育是介入西方思想最为密集的领域之一,因此,确保这些课程不仅传授语言知识,而且通过对话教学等方式,积极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爱国心是极为重要的。英语课堂应当成为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和强化国家认同的平台。

在实践中,小学英语教育者应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并珍视中华文化。通过整合文化元素进课程,比如通过讲述中国历史故事、展示中国艺术及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更学习到了如何以一颗“中国心”来理解和吸收外来文化。这种教育策略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文化自信,还能让他们在将来将所学知识服务于国家的发展需要。

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尝试在PEP五年级下册的英语教学中,以对话教材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实施框架如下:

一、 教材研究:深挖中国元素

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英语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元素,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供了极佳的素材。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怀。

下面是五年级下册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话题:

单元话题

Unit 1My day

Unit 2My favourite season

Unit 3My school calendar

Unit 4When is the art show?

Unit 5Whose dog is it?

Unit 6Work quietly!

(一)利用插图提升文化认识

语言技能二级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能在图片、图像、手势的帮助下,听懂简单的话语或录音材料;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小故事等。可见,让学生学会读图,也是比较重要的。插图不仅是吸引学生视觉注意的工具,更是传达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放大课本中的插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探讨图片中的文化符号,如中国建筑、风景和传统物件。例如,在Unit 2的对话课中,展示长城的图片,教师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讨论长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甚至组织一次虚拟的“校外学习活动”,让学生设想自己在长城的体验,并分享他们的感受。

(二)解读文本了解传统文化

文本是教学的核心,通过对话和故事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文化实践。在Unit 3中提到的“Tree Planting Day”和“Dragon Boat Festival”,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节日的由来,展示相关的视频或图片,甚至组织模拟活动,如制作龙舟模型或亲手种植小树,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这些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三)借助教材拓展文化背景

由于教材内容有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拓展相关的文化背景,加深学生对话题的理解。例如,当讨论长城时,除了基本的历史信息,教师可以展示关于长城保护和修复的现代努力,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项目,比如制作关于长城的报告或多媒体展示,通过这种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 方法研究,增强家国情怀

为了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和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内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一)通过图片和视频感知中华文化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图片和视频具有更大的兴趣。因此,在教授新词的过程中,教师用图片的方式进行教学更加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风景秀丽的城市风貌、雄伟壮观的代表性建筑、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在这些图片的刺激下,家国情怀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慢慢滋生。

例如,在学习“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的时候,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关于杭州西湖的四季美景图。让学生在学习单词的时候,说一说每一个季节都有什么美丽的景色,我们可以在这个季节里做什么,杭州这个季节的天气怎么样,以及你对杭州这个季节的整体感受怎么样。当学生在说“How beautiful!”的时候,那正是孩子们对家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好时机,并为自己身为杭州人感到无比的自豪。那么此时,图片就具有了最佳的育人价值,在视觉的冲击下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二)融入节日和习俗认同中华文化

新课标中指出,英语的学习要在学习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认同优秀的文化。想要让中国的传统节日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仅仅停留在图片的欣赏与感知上是不够的,需要教师在对话的操练环节中进行情感的引导。因此,在图片的配合下,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对话操练。对一些传统的节日,学生要能熟练说出日期和主要的活动,并进行自主问答。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积淀赋予了传统节日更加浓郁的家国情怀。教师要在英语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这些国粹,让学生具有更强的认同感。在第三单元讲解具体的节日时,教师应深入介绍节日的历史、文化意义及其在当代的表现形式。例如,在讲解中秋节时,除了介绍节日的传统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等,还可以引入中秋节的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通过角色扮演或故事复述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理解并增强情感体验。

(三)创设氛围和情境激发家国情怀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氛围烘托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激发,他们的学习劲头也会更足。学习过程往往能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举一反三,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氛围的营造,离不开音乐的渲染,节日就有节日的相应歌曲;观赏节日视频,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引起共鸣。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创编对话的时候,播放与主题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轻松。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技术增强文化体验。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沉浸式的虚拟文化之旅,如虚拟旅行到故宫或长城。这种技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内“亲临”这些地点,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配合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设计虚拟的中华文化之旅。学生可以“访问”中国的名胜古迹,如故宫、长城等,教师以英语提供解说,增强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这不仅使得文化学习更生动,还激发了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地理的兴趣。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探讨各自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通过讨论和反思,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意义,同时也能批判性地看待文化差异,培养开放和包容的全球视野。

三、 载体研究:传播优秀国粹

新课标中指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传播思想与文化的作用。而我们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传播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也要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华文化带来的乐趣与成功,从而督促自己学好英语,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一)单元小报,传播优秀传统

英语小报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色彩斑斓,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英语爱好者。英语小报不仅能愉悦学生的身心,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小报是学生向别人传播中华文化传统的有效手段。通过一张张精美的小报,能让欣赏者认识中国,认同中国的优秀文化。一个单元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双休作业,让学生通过自主寻找资料出好一份小报。

例如,在第一单元,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画关于宇航员的一天的手抄报,体会中国航天员的日常。在第二单元,可以让学生画杭州四季的手抄报,体会家乡的美景。在第三、四单元,可以让学生画关于传统节日的手抄报,体会传统节气的风俗与由来。在第五单元,可以让学生画中国名胜的手抄报,体会中国名胜的美景与文化。在第六单元,则可以让学生画机器人的手抄报,体会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异同。特别是每一个机器人身上都要体现一个国家的代表性元素,例如,加拿大机器人身上的枫叶、西班牙机器人会弹吉他、中国的机器人会中国功夫等。

(二)主题演讲,弘扬爱国情怀

英语演讲是行之有效的语言输出方式,也是培养孩子勇气、树立自信心的有效手段。通过演讲,能够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中国特色的主题演讲,更是一种有效的爱国情怀的表达方式,能够弘扬学生的爱国情怀。每个学期进行一次校级的演讲,主题可以定为我爱我的祖国、祖国的传统节日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

在班级中,有的学生擅长画画与书法,那就选择手抄报,有的学生擅长主持与口才,那就搭建演讲的平台。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任意一个主题的演讲稿,首先是准备演讲稿,引导学生通过利用教材外的资源,然后教师进行把关修改,接着鼓励学生积极准备并设置一定的奖项,最后进行公开演讲并颁发奖状与奖品。通过这种深入的接触,让学生体会到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以后也可以在外国友人面前这般介绍自己的国家,学生心中的那份爱国情怀必然也会油然而生。

(三)综合实践,体验中华文化

在《小学英语综合评价指南》中提出,学业水平的评价分为视听理解、口头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和综合语言实践。在每个单元的复习阶段,教师可以布置项目化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利用教材演绎课本剧,例如,第三单元的Story time中涉及了中国的Huangshan Mountain和Grape Valley。可以以单元主题为话题,实施跨学科的文化项目,例如,结合历史、地理与英语学科,探索中国的文化遗产地。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用英语完成项目研究报告,包括文化遗产的历史、地理位置、文化意义等。

可以在学校设立长期的传统艺术工作坊,如书法、中国画、陶艺、传统音乐等。通过这些工作坊,学生不仅能学习到相关的英语词汇,还能亲手体验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并深入探讨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意义。通过学习和实践传统艺术,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艺术和文化精神,同时在实践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增强语言实践能力。

另外,也可以与当地社区合作,组织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街会、中秋节的赏月和灯笼制作。学生可以参与到活动的筹划和实施中,从中学习如何用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节日和习俗。通过实际参与,学生不仅能学习相关的英语表达,还能实际体验和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四、 结论

通过本研究,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不仅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知,还将这种文化认同内化为强烈的爱国情怀。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文化传播活动,学会了如何展示和弘扬中国的优秀国粹,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国家自豪感,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自信。此外,这项研究对教师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实践反思,成功地总结出一套适用于五年级英语对话教学的有效模式,这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能够撰写与研究主题紧密相关的学术论文,从而在提升个人专业水平的同时,为同行提供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红.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内涵的渗透与爱国情怀的培养[J].小学英语教育与研究,2022(4):34-38.

[3]李明.挖掘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强化学生爱国情怀[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1(3):56-60.

[4]赵丽娟.小学英语教学与爱国情怀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5]刘明.英语教育的文化维度与爱国情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