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 王静摘 要:伴随着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培养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增强其爱国情怀,不仅仅关系到他们一生的为人之本,更影响着民族的兴衰,是学生今后融入社会与集体所需要的重要素养。因此,文章也将针对初中地理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与实践策略展开讨论,充分利用教材,转变传统教学活动建构方式与教师教育理念,科学渗透爱国主义,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地理;爱国主义;教学活动;有效性;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2-0134-04
初中生正处于观念建构的重要时期,爱国主义作为每一个人应当具有的公民道德,也是学生今后成长与生活所需要的思想品质和素养。面对地理这门具有地域性与综合性的学科,抓住教材中的教育契机,将中华优秀文化历史和千年沉淀下来的传统美德进行弘扬,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所应有的育人价值,也为初中生爱国情怀的形成提供土壤。
一、 探究初中地理教学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爱国情怀
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对我国各地的秀美山川和辽阔地域进行描述和介绍。初中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够切实感受到我国山川的秀美以及自然风光的特色,也能够了解到不同区域所具有的别样文化。而基于对这些信息的了解,可以有效增强初中生的家国意识和地域意识,让学生知道我国领土的辽阔,从而产生更加浓厚的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引导初中生对我国地理环境和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进行深入感知,还有利于落实对初中生爱国情怀与归属感的培养。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对我国边境线、领土范围等内容进行介绍和讲解,使初中生提高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知,达到增强其国家荣誉感与民族认同感的作用。
(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地理作为一门包含丰富知识与相关历史内容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观念。在全球化背景的推进下,部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刻,而若初中地理教师能够抓住地理教学所具有的特点和教材内容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建构,则可以切实拓宽学生知识储备与学习面,感受浓厚的家国情怀、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与此同时,使初中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加深刻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对国家民族和文化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如通过对不同民族所具有的特色风俗和节日等知识进行探究,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又或者,通过对时事新闻的渗透,让初中生产生想要保卫祖国,并为祖国做出相应贡献的想法,切实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精神与意志品质,逐渐形成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
二、 探究传统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互动率较低
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极为浓厚的好奇心,也更渴望受到来自教师和他人的关注与鼓励。然而,以往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教师更注重对知识的传输,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体验。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学习质量逐渐下降。并且,课堂中师生与生生互动率较低,也会使教学氛围出现压抑且枯燥的状态,无法有效贴合当前年龄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二)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实效性不高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建构时,会呈现教学方式单一的局面,常常以教师单方面讲述、学生单方面对知识进行背诵的方式出现。这样的课堂活动严重违背了学生当前年龄阶段的思维方式与实际学习需求,无法使初中生在学习时体会到成就感、自豪感或快乐等情绪。即使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翻转课堂、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逐渐渗透,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建构时也依旧会延续传统教育策略,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与发挥空间,让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达不到预期目标。当初中地理教师无法基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课堂进行优化时,那么最终呈现出的教学效果也就不具备实效性与科学性。
(三)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学生发展受阻碍
让学生收获更高的学习成绩,是应试教育影响下大部分教师所接受到的教育理念,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建构时,也会将其付诸行动。然而,随着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以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学理念逐渐深入,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推动学生健康成长这一角度出发。但大部分情况之下,教师依旧会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主体,很少能够将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自主探究意识、爱国主义情怀等素养融入课堂。而当教师没有将爱国情怀等素养融入课堂时,学生的知识学习就只是机械性地进行记忆,无法充分发挥课堂活动应有的育人价值,而学生也没有机会朝着具有良好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方向迈进,对学生今后融入社会与集体也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 初中地理教学中爱国主义情怀渗透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生为本原则
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怀能够推动学生思想观念建构,让学生养成更加积极向上的思维品质,为学生今后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而在教学活动建构过程中,教师想要推动爱国主义在地理课堂的渗透,则需要首先遵循以生为本原则,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多样化且合理地对爱国主义内容进行融合,确保学生能够理解相应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框架,而并非单纯要求学生跟随自己的思路,对相关知识展开背诵。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了解到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能够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能力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等个体差异,也能够在教学活动设计时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情况为依托,搭建具有科学化和个性化的地理课堂。在以生为本原则的推进之下,有效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自信心,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对相关知识展开探究,以此落实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也使爱国主义情怀可以逐渐扎根于学生心中。
(二)生活教育原则
想要使爱国主义情怀能够高质量且自然地渗透到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当中,就需要地理教师能够遵循生活教育原则,抓住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联的教育契机,使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强大以及山河的壮丽,从而达到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目的。以生活内容为驱动,更有利于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熟悉内容的引导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对相关知识展开分析,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高效。并且,爱国主义情怀作为学生今后成长与步入社会所需要的重要素养,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联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认知,使学生逐渐产生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对接下来将要进行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三)趣味课堂原则
初中生对新鲜事物有着极为浓厚的好奇心,他们心思活跃,也处于发展关键阶段。基于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推动爱国主义情怀渗透时,也同样需要遵循趣味课堂建构原则,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入手,使初中生能够在主观能动性的推动下,深刻感受爱国主义的实际内涵以及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中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当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求搭建更具趣味性且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时,也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调动,其实际学习质量与学习自主性也会随之提升,对爱国情怀和知识的理解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深化。
(四)全面培养原则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活动建构会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主体,忽视对学生各项品质与素养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活动建构之下,的确能够使一部分学生成绩得到提升,但也同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其自身学习质量、学习主动性、思维能力等方面也随之减弱。例如,当教师只对知识进行传输,却忽视对相关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时,学生的核心素养及思维品质则无法得到发展,地理教学活动的建构也会逐渐失去其应有的育人价值。正因如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推动爱国主义情怀渗透时,则应当遵循全面培养原则,给予学生探究与问题分析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爱国情怀的渗透更加自然且高效。
四、 初中地理教学中爱国主义情怀渗透的策略
(一)深挖教材教育元素,渗透爱国主义情感
地理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也同样应当担负起推动学生爱国情怀及民族自豪感培养的使命。基于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基于教材中所包含的国家地理资源、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等资源,任意选取教育主题带领学生展开大单元教学。以同一主题的多个素材为驱动,应用图片或多种教育资源,为初中生展示更加多样化且充足的教育材料,使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知,也感受到国家疆土的辽阔。又或者,初中地理教师可以选择基于学科融合的形式,将语文知识中所包含的对名胜古迹进行描述的诗词进行融合。如在对五大名山进行介绍时,可以融合《望岳》等诗词。从不同角度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能够有效激发初中生对国家的赞美与喜爱。
(二)融合信息技术教学,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基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地理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能力不同,在以生为本原则的推进之下,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更加直观的教学情境。以视频、图片和音乐等科技手段为辅助带领学生赏析祖国的壮丽山河,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并推动教育质量优化等重要目标。与此同时,面对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初中生,教师也应当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入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科学应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图片与相应资料的推进下,产生对祖国山河的向往与崇敬之情。
例如,在进行湘教版《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中国的自然资源》这两个单元学习时,教师就可以选择应用信息技术将我国秀丽的自然风景,以及不同区域所具有的丰富自然资源进行呈现。如五岳、四大河流等,或结合东北地区秋日收割粮食的画面。以数字化的教学方式,为初中生带来更能够贴合其实际需求的教学氛围,结合更加直观的图片和视频,使初中生对祖国的强大有更加直观的认知,从而实现对其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三)巧用时事新闻内容,调动爱国主义情感
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并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过程中,教师在生活教育原则的推进之下,可以选择巧用时事新闻内容,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情感。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建构期间,教师应当紧抓时政新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性,搭建课堂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让初中生了解到进行地理学习的意义,也通过时事新闻的渗透,使学生产生更加坚定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以生活内容为驱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为初中生知识实践与信息提取等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让爱国主义情怀的渗透更具有直观性和实效性。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南海等知识进行学习时,就可以选择搜集相关新闻素材,结合钓鱼岛、黄岩岛等时事,让学生深刻理解“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与此同时,也可以结合我国渔民面对他国来犯的渔船时,敢于斗争、直面相迎的新闻,基于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浓厚的爱国情怀,使学生了解寸土必争、寸权必夺的内涵。
(四)应用地理文化差异,提高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地理教材中介绍了我国物产的丰富与多样,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在许多自然资源总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也拥有许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那么,初中地理教师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时,也可以应用我国与其他国家所存在的地理文化差异,结合这些材料,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赛或交流会,当活动开展之前,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担负着介绍一个国家特产与地质情况等内容的责任。在这之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归纳,落实对初中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归还,也使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能。最后,每一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展开交谈,说出自己将要介绍的国家都拥有哪些自然资源,基于经纬度等信息形成了哪些地形、气候等。学生进行介绍和资源收集时,则必然能够感受到国家的强大与物产的丰富,通过比较祖国所具有的优势,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