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材多声部歌曲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孟思彤摘 要:文章针对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多声部歌曲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际案例分析,提出了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声部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声部氛围的营造、多声部音乐体验机会的创造、多声部音乐表现机会的提供,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多声部歌曲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
关键词: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多声部歌曲;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2-0148-0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音乐教育逐渐受到重视。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陶冶学生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多声部歌曲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们以其丰富的层次和深刻的艺术表现力,成为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自身音乐基础薄弱,缺乏自制力,多声部歌曲的教学往往面临较大挑战。所以,如何有效开展多声部歌曲的教学,成为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 多声部歌曲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多声部合唱教学讲究的是声音的和谐、音色的统一、节奏的整齐、和声的层次、声部之间的配合。它与齐唱、独唱、重唱等演唱形式相比,具有更加宽广的音域,更加丰富的层次,更加鲜明的对比,更加深刻的艺术表现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源,通过多声部教学和合唱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并通过歌唱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创新能力。把识谱、视唱、听辨、鉴赏、表演和创造音乐融合于歌唱实践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新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审美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多声部音乐教育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及青少年学生的精神素质和精神面貌。通过多声部歌曲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妙,理解音乐的内涵,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二、 小学音乐教材的多声部歌曲教学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差异大
小学生音乐基础差异显著,部分学生在音乐感知、音准和节奏感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种基础差异使得教师在多声部歌唱教学中难以实施统一的教学进度和方法。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跟唱和合唱时容易出现跑调、节奏不稳等问题,影响了整体合唱效果。
(二)多声部教学难度大
多声部歌唱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自己声部的旋律,还要学会与其他声部协调配合。小学生在音乐理解和表达能力上相对有限,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多声部歌唱的技巧。多声部歌唱需要较高的听觉辨别能力和声部间的默契配合,这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三)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在多声部歌唱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单一地讲解和示范,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教师过于注重技巧训练,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缺乏有效的实践机会
小学音乐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来巩固和提升多声部歌唱能力。学校缺乏专业的合唱教室和音响设备,使得学生在合唱时难以获得良好的听觉体验和声部间的协调配合。同时,学校组织的合唱活动和比赛较少,学生缺乏展示自我和提升自信心的机会。
三、 多声部歌曲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沉浸式多声部氛围,深度激发学生音乐潜能
首先,建立丰富的多声部音乐资源库,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教师可以搜集并整理各种风格、难度的多声部歌曲,包括国内外经典合唱作品、民族合唱曲目以及现代流行音乐中的多声部片段等。这些资源可以在课堂上定期播放,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多声部音乐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歌曲进行深入研究,甚至可以尝试进行改编或创作,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其次,组织多样化的多声部音乐活动,如合唱比赛、声部挑战赛等,也是营造沉浸式多声部氛围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汲取经验、提升自我。例如,可以组织班级间的合唱比赛,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参赛,展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多声部演唱技巧。或者设立声部挑战赛,鼓励学生挑战不同的声部角色,如领唱、和声等,以锻炼他们的多声部适应能力和表现力。
最后,在营造沉浸式多声部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每个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兴趣点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音乐感知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尝试更复杂的声部演唱和和声编排;对音乐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从简单的声部练习入手,逐步培养他们的多声部感知能力。
(二)创造多样化多声部体验机会,全面提升学生音乐能力
在多声部歌曲的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体验机会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多声部音乐的精髓,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苏少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小星星变奏曲》的教学中,第一,从节奏入手,引领学生初步接触多声部音乐。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对小学生而言,节奏训练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节奏感,还能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小星星变奏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节奏练习,如使用不同的乐器敲击出不同的节奏,或者让学生分组模仿不同的动物叫声来创造节奏。通过这些有趣的节奏活动,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多声部音乐的魅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将多声部教学融入常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听觉能力。多声部听觉能力是多声部音乐学习中的关键,它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辨别不同声部的音高和节奏。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渗透多声部元素,如在练习发音时加入和声,或者在弹奏钢琴时同时演奏两个或更多的声部。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培养出对多声部音乐的敏锐感知力。以《小星星变奏曲》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尝试演唱不同的声部,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多声部演唱的技巧。第三,合唱是锻炼和学习多声部音乐的有效方式。通过合唱,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多声部人声的组合效果,感受到和声的美妙与和谐。在《小星星变奏曲》的合唱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选定合唱曲目,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声部需求进行合理分配。为了确保合唱效果,教师还可以采用音阶手势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准和节奏。同时,合唱曲目应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让学生在不断挑战中逐渐提升多声部演唱能力。第四,除了以上提到的节奏训练、常规训练和合唱练习,教师还可以积极积累多声部歌曲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一方面,教师可以对现有的歌曲进行和声配置,使其更适合多声部演唱。例如,在《小星星变奏曲》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和声部分,让学生尝试演唱并感受和声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以前学过的歌曲进行多声部改编。这些歌曲对学生来说已经相对熟悉,因此在进行多声部改编时会更加容易上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多声部音乐的理解,还能在熟悉的旋律中找到新的乐趣和挑战。第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所学的多声部音乐知识,教师还可以积极营造“多声部音乐”的表现机会。例如,可以组织班级内的多声部音乐展示会或者合唱音乐会,让学生有机会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多声部演唱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的多声部音乐比赛或者演出活动,让他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三)搭建多元化表现平台,全面展示学生多声部音乐才华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所学的多声部音乐知识,教师需要积极搭建多元化的表现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以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五下《唱一只鸟仔斑鸠调》的教学为例,《唱一只鸟仔斑鸠调》是一首充满童趣与民族特色的歌曲,其多声部编排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音乐表现空间。第一,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课堂这一主阵地,为学生创造即时的展示机会。在《唱一只鸟仔斑鸠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专门的展示环节,让学生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合唱表演。通过实际的演唱,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多声部合唱能力。第二,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展示舞台。可以举办校园合唱比赛,让学生以班级或兴趣小组的形式报名参加。在比赛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歌曲,包括《唱一只鸟仔斑鸠调》在内,进行多声部合唱表演。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第三,除了实际的演唱表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多声部音乐知识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进行创意展示。可以组织学生将《唱一只鸟仔斑鸠调》改编成音乐剧或舞蹈剧,通过表演、歌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来展现歌曲的内涵和魅力。这样的创意展示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第四,在搭建多元化表现平台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每个学生的音乐天赋和兴趣点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对于在合唱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担任领唱或指挥的角色;对于对音乐创作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尝试将《唱一只鸟仔斑鸠调》进行改编或创作新的多声部歌曲。
四、 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多声部教学实施案例:《读唐诗》
(一)引入古诗与文化感知
课堂以“古诗诵读会”的形式拉开序幕,教师邀请学生积极上台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并鼓励他们尝试在背景音乐下背诵,让古诗与音乐相互交织,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学生在配乐中背诵,不仅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律美,还体会到了音乐与古诗之间的节奏共鸣。这一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也为后续的多声部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更加期待接下来的音乐学习。
(二)歌曲节奏与旋律探索
教师播放了歌曲《读唐诗》,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并识别出歌词中隐藏的古诗,这一互动环节让学生对歌曲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了反复跳跃记号,通过集体朗读歌词,学生对歌曲的结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身体律动来跟随歌曲旋律,如手的高低起伏模拟音的升降,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相关的音乐知识,为多声部教学打下了坚实的节奏和旋律基础。
(三)多声部合唱体验
在学生对歌曲《读唐诗》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合唱部分,特别是唱歌与诵读声部的交错进入和相互配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声部合唱的技巧,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模仿唱歌声部和诵读声部。在单独练习的基础上,教师指挥两个声部进行合唱练习,学生需要特别注意声音的和谐以及节奏的同步。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尝试,学生逐渐感受到了多声部合唱的魅力,声部间的默契配合也逐渐形成,为后续的舞台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乐器伴奏与舞台表演
为了让学生的音乐体验更加丰富,教师介绍了古筝和竹笛这两种民族乐器,并鼓励学生尝试模仿其演奏动作,以增强音乐表现力。随后,结合乐器伴奏,学生进行了歌曲的全曲演绎,包括合唱部分,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歌曲的情感内涵。为了进一步展示多声部教学的成果,教师组织了“小小舞台剧”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将古诗诵读、乐器模仿和合唱等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舞台表演,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还锻炼了合作与表现能力,为未来的音乐学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五)拓展与总结
在多声部合唱与舞台表演之后,课堂进入了拓展与总结阶段。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及其发起的“新学堂歌”项目。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展示,学生了解到谷建芬老师如何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既富有传统文化韵味又易于孩子们接受和喜爱的歌曲。这一介绍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还激发了他们对音乐与古诗结合的新奇感受。接着,教师播放了“新学堂歌”中的另一首作品《游子吟》,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并鼓励他们尝试用之前学到的多声部方式去演绎这首歌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尝试,虽然初时可能有些生疏,但那份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古诗的敬畏让他们乐此不疲。
在课堂的尾声,教师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强调了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指出多声部音乐在表达古诗意境中的独特作用,它能够更加立体、丰富地展现古诗的情感和画面。同时,教师也肯定了学生在本课中的表现和进步,鼓励他们继续热爱古诗文化,积极学习多声部音乐,为未来的音乐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拓展与总结,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更激发了对古诗文化的持续热爱。他们意识到,音乐与古诗的结合能够创造出如此美妙的艺术效果,而多声部音乐的学习则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艺术大门。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的多声部歌曲教学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提供多声部氛围、创造多声部音乐体验机会、营造多声部音乐表现机会以及实施具体的教学策略,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多声部歌曲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这些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未来,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多声部歌曲的教学策略,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方法,为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学校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小学音乐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为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推动小学音乐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梅.小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2024(3):65-66.
[2]陈颖洁.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音乐“多声部教学”策略探究[J].知识文库,2024(10):5-8.
[3]云露.小学音乐多声部教学策略探析[J].山东教育,2023(19):114.
[4]毕秋娟.论培养多声音乐感知力的教学策略与有效途径[J].家长,2023(7):135-137.
[5]黄煌.低年段多声部音乐教学的原则与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版),2022(1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