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美育浸润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王志民摘 要:以核心素养为视角,对学校美育渗透的整合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美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美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课程特点、学生认知心理,借助实践活动凸显美育的实践性、人文性、育人性。面对目前我国小学美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文章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课程的整合,使美育核心和素养体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注重教师的培养,保证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同步提高。在资源建设上,建立美育资源和评估体系,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公正的评价。营造富含审美教育元素的环境,让文化浸润和审美教育氛围相得益彰。在实践创新中,把美育活动和核心素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和创造美,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育浸润;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2-0152-04
从核心素养教育这一宏观角度来看,美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美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已从单纯地传授艺术技能逐步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美育浸润融合路径研究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对学校美育渗透的路径进行研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美育可以提高审美水平,通过艺术教育和审美体验,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和体验美的机会。学生在学习各科知识、观赏艺术作品、参与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主动进行美的感知和思考,形成独立的审美观点,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此外,美育也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艺术作品除了给人以感官上美的享受,也常常反映社会和人类的情感思想,接受美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产生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激发他们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愿望,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意识的公民。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弘扬地方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推动学校美育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
(二)增强跨学科整合能力
增强学科融合能力,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美育渗透与整合路径研究的重要内容。美育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情感的培养,它还涉及学生的认识发展、情感体验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素质。此外,学科融合课程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形成知识和学科的融合,建构知识网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的教育将知识划分为一个个的独立学科。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联系结合,那么课堂掌握的知识点也是碎片化、拼接式的。学科间的交叉整合,是在原来没有关联的不同领域间重新构建起相应的关系,从而重建合作的联系,并积极地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这种连接。
(三)推动教育创新与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视角,探讨学校美育渗透的途径,对推进学校美育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美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激发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独特教育价值。美育渗透与融合,能突破传统教育的藩篱,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美育,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多样、更灵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美育还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判断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美育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骄傲感。这种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友爱互助等,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学校美育的渗透与融合,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也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有利于构建更加开放、包容、富有创新活力的教育体系,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时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美育浸润融合路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美育课程与核心素养体系融合不足
在以核心素养为视角,探讨学校美育渗透与融合的路径时,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不协调的状态。把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不能很好地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这种割裂的状况,使得美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很难有效地培养学生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学生虽然可以通过审美教育获得美的知识和技能,但是这种收获却不能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联系。另外,在教师设计和实施美育课程时,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视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特有的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因此,美育课程和核心素养体系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制约学校美育渗透融合路径进一步探索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教师美育素养与浸润式教学能力欠缺
以核心素养为视角,探索学校美育渗透与融合的路径,不能忽视教师美育素养和浸润式教学能力的缺失。目前,一些教师的美育专业知识匮乏,很难对美育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进行挖掘,造成美育教学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与此同时,浸润式教学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自然地融入美育元素,这种能力的缺乏会让美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显得生硬,很难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另外,教师对美育观念认识不足,制约着教师将美育手段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三)美育资源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以核心素养为背景,探索渗透式学校审美教育融合的路径,存在审美教育资源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美育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硬件配置和软件资源短缺两个方面。很多学校都面临美术材料等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而优质的美育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也显得捉襟见肘,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审美需要。另外,美育是一个多元化的领域,包含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式。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侧重于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和表现能力,学生可能只追求在考试中得高分而忽视了艺术的本质和个人的表达。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既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审美能力,又不能有效地调动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积极性,不利于美育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有效融合和深入渗透。
三、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校美育浸润融合路径研究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课程整合:美育核心与素养体系相融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融合,教师应当先把课程整合,也就是把美育核心和学生素养体系深度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点”讲,而是用形象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整合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周长》这一课时,教师先用圆形花坛、长方形游泳池等漂亮的几何图形来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图形的特征。这些图形不仅色彩丰富,形状也各不相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审美情趣。然后,教师再通过对图形周长的测量,加深对周长概念的认识。在测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细心、耐心,培养学生用美的目光去观察每个图形,体会数学与美的完美结合。同时,通过对不同形状的周长进行对比,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美,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巩固练习部分,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如,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桌、教室等的周长,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美。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又能从美的角度去看世界,以美的心去看待人生。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美育元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数学教学和数学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能力,是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一种教育方式。数学美育内涵丰富,特征明显。在今后的数学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数学美育的内涵和特征,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出贡献。
(二)师资提升:美育素养与教学能力并进
学校美育渗透与融合是当前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而教师队伍建设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石。美育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步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艺术素养,更需要他们能够把美育观念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线与角》这一课时,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罗列定义、性质,而是巧妙地在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的元素。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建筑物和自然风光,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线条和角度,并在不同的场景中感受它们的美。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著名建筑师运用线条和角度进行设计,如埃菲尔铁塔中直线与锐角的巧妙组合、苏州园林中的曲线与钝角和谐共存等,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教师在讲解线的平行、垂直时,并没有一上来就给出定义,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并鼓励他们尝试运用各种色彩、线条的粗细,去表现平行线的稳定、垂直线的挺拔,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线条和角度的美感。教师也可以设计“用线和角画出我心目中的校园”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创作,把数学知识与个人感情、审美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幅既符合数学规律又富有个性的作品。如此,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欣赏数学美的同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使审美教育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教师美育素养和教学能力齐头并进,是推进学校美育渗透融合这条路径有效实施的关键。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把审美教育的观念渗透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也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资源开发:美育资源与评价机制共建
通过对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轴对称和平移》这一课时,教师不但要注意对轴对称和平移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要巧妙地将审美元素融入其中,让数学学习变成一次美的旅程。在课前,教师将中国传统剪纸、建筑对称设计、自然平移等自然现象(如落叶等)进行设计,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资源。在课堂中,通过展示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制订一套全面的评价体系,既要对学生完成数学作业进行评价,又要注重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进行评估。在课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美育”小型展览,邀请其他班的教师和同学参观、点评,形成跨学科、跨班级互动的学习气氛。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创新能力,有效地推动了美育与数学学科的深度结合,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提高了自己的核心素养。在这种教学实践中,美育资源和评价机制的共建,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用美的目光去观察这个世界,用创造性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真正做到核心素养下的美育渗透和融合。
(四)环境营造:文化浸润与美育氛围共融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校美育浸润融合的有效实施策略中,环境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化浸润和美育氛围的深度融合是其核心。这条路径既注重物质空间的美化,又注重精神文化的滋润,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方位多感官的审美体验场。环境是审美教育的隐形教室,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里渗透文化元素,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觉和文化理解力。注重人文和艺术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把这种理念延伸到校园环境建设中去。
例如,教师可以巧妙地把数学这一学科融入文化浸润和美育氛围中。校园中,建设一条属于“数学之美”的长廊悄然展开,步道两侧除了绿意盎然的植物,还有精巧的数学模型雕塑,如优美的圆周率π雕塑,以及按黄金比例排列的艺术品,都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数学背后的和谐美。走廊上挂着数学家的名人名言,以及一幅幅抽象的几何壁画,让学生一边走,一边感受着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室里,每隔一段时间,黑板一角就会换一道新的“数学趣题”,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与探索欲望。另外,学校也会定期举行“数学文化节”,通过举办数学艺术展、数学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数学模型,把抽象的数学观念变成直观可触的艺术品,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和审美的结合。这种环境的营造,既美化了校园,又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达到了文化浸润与美育氛围的完美融合。
(五)实践创新:美育活动与核心素养联动
当前,核心素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学校美育的浸润和融合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展示,更是一种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密切相关的综合实践。美育活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核心素养相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四、 结论
总而言之,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对学校美育渗透的整合路径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意义。通过课程整合、师资提升、资源开发、环境营造,以及实践创新,提高教师的美育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美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美育成果进行评价,调整美育工作方向,建立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审美教育体系。未来,共同努力,用美育滋润心灵,帮助学生全面提高核心素养,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春英.春风化雨润无声 翰墨飘香溢校园——浅谈在写字教学中渗透“立字立人”美育思想的实践[J].名师在线,2022(7):22-24.
[2]张婷婷.古代书法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价值及其运用[J].教育科学论坛,2023(13):16-20.
[3]董金标,韩炳华.例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学设计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2023(5):62-66.
[4]玉亚辉.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美育渗透策略探究[J].西藏教育,2023(1):33-35.
[5]李书梅.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美育渗透策略探究[J].中学生英语,2021(4):75.
[6]刘兴无.审美化阅读教学模式构想——浅谈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2(S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