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时间管理现状及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付超摘 要:时间管理指的是对时间进行科学规划,借助一定的技巧、方法及工具合理运用时间,实现既定目标。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中,都强调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要做好幼小衔接,幼儿园就要重视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大班幼儿正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将时间管理作为幼小衔接“生活准备”的重要内容,引导大班幼儿正确认知时间,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并能自主规划时间,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文章首先分析了大班幼儿时间管理现状,随后从幼儿个体、幼儿园、家庭等角度切入,分析了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不足的原因,提出了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幼小衔接;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2-0156-04
时间管理能力是个体对时间进行规划、安排、运用的能力,也指个体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意识。培养大班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不仅关系到幼儿当下的学习与生活,对幼儿的未来发展也有深远影响。一方面,只有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幼儿才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各个生活环节,保持井然有序;另一方面,经过时间意义、时间规划、时间运用等多方面的系统训练,幼儿能够形成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获得学习效率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 大班幼儿时间管理现状
(一)幼儿园内的时间管理状况
为了分析幼儿园内的时间管理状况,文章对A幼儿园5名大班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问,了解教师对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重视程度及幼儿一日活动作息安排。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都能认识到培养幼儿时间管理能力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也能将幼儿独立性、时间管理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但在日常活动中,仅有30%的幼儿能够自主规划、安排、运用自己的时间,70%的幼儿缺乏时间观念,需要在教师的提醒和帮助下规划时间。
在一日活动作息安排方面,幼儿园的时间管理方式较为严格,基本上都是按照固定时间安排活动且活动种类较多,如8:00—9:30需要完成自主签到、自主早点、户外运动、早操等活动,9:30—11:00要进行集体活动、室内外区域自主游戏及游戏分享交流。在此情况下,大班幼儿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日活动,缺少自主安排时间的机会,久而久之,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发展会受到限制。
(二)幼儿家庭的时间管理状况
通过问卷星形式向A幼儿园40名大班幼儿家长进行调查,了解幼儿对时钟、日历的认知情况以及幼儿在家自主安排时间的情况,结果显示,大部分大班幼儿对时间的认知薄弱,自主规划时间的能力较差。
大班幼儿对时钟的认知情况如下:32.5%的幼儿只认识时针,30%的幼儿认识时针和分针,22.5%的幼儿根本不认识钟表,15%的幼儿能够认识时针、分针及秒针。这表明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很少系统引导孩子认识时间。
大班幼儿对日历的认知情况如下:20%的幼儿根本不认识日历,47.5%的幼儿认识年、月、日,12.5%的幼儿认识其中一项,20%的幼儿认识其中两项。这表明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重视起对日历等时间概念的教育,提高幼儿对时间的认知。
大班幼儿在家自主安排时间的情况如下:5%的幼儿没有自主安排的时间,72.5%的幼儿有自主安排的时间,但时间并不固定,22.5%的幼儿每天有固定的自主安排时间。这表明大班幼儿普遍缺乏自主管理时间的意识,需要家长加强指导。
二、 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不足的成因
(一)幼儿个体层面
幼儿年龄尚小,他们认识不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的任务,幼儿还不能像成人一样判断需要多长时间完成任务,并且,幼儿的专注力、条理性较差,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经常会被其他事物分散注意力,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此外,不同幼儿的能力及兴趣偏好不同,他们的时间意识也存在个体差异,比如,面对同一个游戏活动,对游戏内容感兴趣的幼儿往往能积极参与游戏并专注于游戏,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而对游戏不感兴趣的幼儿则会认为时间过得很慢,转而关注游戏之外的其他事物。又如,自制力及条理性强的幼儿往往能按时入园、做事井井有条、午睡准时起床;自制力及条理性差的幼儿常会出现午睡赖床、来园迟到、做事拖拉的情况。
(二)幼儿园层面
首先,纵观幼儿园的现有课程,以时间管理为主题的课程设置较少,且集中于幼小衔接阶段开设。部分幼儿园只会组织大班幼儿参与时间管理相关的活动,如认识时钟、认识日历等,活动之间缺乏联系,活动内容零散化,影响了幼儿对时间的认知。并且,对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并没有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仅依托一些碎片化的活动,很多幼儿当下理解了时间的价值,知道了要去感知时间,过后很容易就忘了。其次,部分幼儿园的时间管理模式弹性化,经常会根据幼儿的兴趣习惯调整一日生活作息安排,若幼儿对某一事物很感兴趣,甚至还会临时替换活动,这会导致幼儿的时间观念模糊。最后,很多教师都存在过度干预幼儿时间管理的情况,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会提醒幼儿即将开展的活动,导致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很少去思考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自主规划时间能力发展缓慢。
(三)家庭层面
当前,大多数家长都会代替孩子管理时间,很少引导孩子自主规划时间,也没有向孩子讲解时间的价值与意义,这制约了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发展,也提高了幼儿园时间管理课程的实施难度。有的家长并不具备时间管理意识,在日常工作及生活中没有做到合理规划时间,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若家长对时间管理不重视,孩子也不会去主动感知、规划时间。还有的家长将孩子的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严格规定了孩子吃饭、睡觉、娱乐、上兴趣班等的时间,并以“指令式”语言提醒孩子该干什么了,这会导致孩子不去关注时间问题,只一味执行家长的指令。此外,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手机、平板、电脑等成为生活中必备的工具,很多家长习惯使用电子产品查看时间,没有去刻意引导孩子观察时钟与日历,幼儿不理解一年、一月、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代表了什么意思,很难意识到要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在家长不重视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就算幼儿园开展了时间管理方面的课程,也会因家园配合不紧密而难见成效。
三、 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导幼儿认识时间
1. 设计以时间为主题的活动
幼儿园应积极组织以时间为主题的活动,进行时间管理课程的审议,尽快落实时间管理课程。与时间有关的主题活动应面向小班、中班及大班幼儿,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连贯性,让不同年龄的幼儿都能主动认识时间、感知时间。具体实践中,幼儿园应突出主题活动的适切性与递进性,其中,适切性指的是确保主题活动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兴趣偏好,递进性则指的是主题活动内容应层层递进,引导幼儿逐步建立时间概念,为后续的自主规划时间做好铺垫。比如,针对小班幼儿,教师可设计“认识白天黑夜”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从太阳的变化认识早上、中午与晚上,形成具象认知;针对中班幼儿,教师可设计“认识时钟”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初步了解时针与分针;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可带领幼儿认识手表、沙漏、日历等与时间有关的工具,设计“看时钟”“感受1分钟的长短”等主题活动,让幼儿学会关注时间,进而规划时间。
2. 开展入园自主签到
自主签到看似是件小事,实则发挥着引导幼儿认识时间、认知数学与文字符号等重要作用。自主签到应面向大班、中班及小班幼儿,并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阶段设计签到形式。比如,针对小班幼儿,可要求其在自主签到表上画勾,让幼儿知道“我来了”,逐步形成按时入园的意识;针对中班幼儿,教师可让幼儿读出电子钟上的数字,记录到自主签到表上,以此培养幼儿的时间意识;针对大班幼儿,教师可转而投放时钟,引导幼儿观看时钟得出自己的入园时间,记录到自主签到表上,并与同伴的入园时间进行对比,看看谁比自己来得早,谁比自己来得晚。
3. 投放丰富多样的工具
环境与人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不仅人在改造环境,环境也在影响着人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幼儿教师应创设包含时间元素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增进幼儿对时间的认知。以大班幼儿时间管理能力培养为例,教师可在阅读区投放介绍时间意义、传授时间规划方法的绘本,以幼儿喜爱的绘本故事启发、感染幼儿,使其主动关注时间、探索时间。同时,教师可在益智区投放钟表、沙漏、日历、手表、计时器等与时间有关的工具,鼓励幼儿观察、使用这些工具,理解时间概念。此外,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可将沙漏、计时器等工具摆放在显眼的位置,让幼儿认识到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游戏活动,从而感知时间的珍贵。
4. 组织时间相关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一项活动。为增强大班幼儿的时间意识,教师可设计“木头人”“套圈”“毕业倒计时”“拍球”等趣味性强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时间。比如,在“拍球”游戏中,教师可为每个幼儿发放一个皮球,组织幼儿进行原地拍球,限时2分钟,拍球个数最多的幼儿即可获得游戏胜利。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感受时间的长短、快慢,完成游戏后,教师可进行总结升华,让幼儿认识到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到最好。又如,在“毕业倒计时”游戏中,教师可以小球个数代替离毕业的天数,要求幼儿在一天结束后带走一个小球,使其直观感受时间流逝,学会珍惜时间。
(二)培养幼儿时间观念
1. 丰富一日生活过渡环节
幼儿园的入园时间跨度较大,幼儿的一日生活内容丰富多样,幼儿园教育则渗透至一日生活中。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尚小,理解接纳能力有限,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活动安排并不紧凑,各个活动之间设有过渡环节,便于幼儿调整自己的状态,更好地投入下一个活动。但在实际过渡环节中,消极等待、浪费时间等问题较为普遍,不利于幼儿时间管理意识的培养。根据《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幼儿感受时间,培养幼儿遵守时间的习惯与珍惜时间的意识。在一日生活过渡环节,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在过渡时间我们可以做什么,初步培养幼儿自主规划时间的能力,同时让幼儿认识到时间的宝贵。
2. 提高自主游戏整理环节的效率
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游戏活动结合,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要培养大班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教师不仅可以设计主题为时间的游戏活动,也可以将时间管理渗透至常规游戏中,抓住游戏中与时间相关的问题,灵活开展时间观念培育工作。
比如,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幼儿总是兴致高昂,能够认真完成游戏,但在整体环节,幼儿的表现就不那么理想了。有的幼儿对游戏“恋恋不舍”,一直去摆弄游戏材料,延长了整理时间;有的幼儿干脆表示自己还想玩,带动了其他幼儿的情绪。为解决整理时间过长的问题,教师可直接向幼儿寻求帮助,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接收到教师的“求助”后,有的幼儿说,可以在游戏结束后放音乐,音乐一响就必须收玩具,音乐结束玩具也必须收好;有的幼儿说可以选一名小老师监督大家收游戏材料;还有的幼儿说可以吹口哨提示大家该收玩具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与训练,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他们已经意识到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一件事,不拖拖拉拉。结合幼儿提出的建议可知,对“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件事情”这一问题,大部分幼儿想到的都是依靠外力督促自己,而非自我把控时间,这意味着幼儿尚未建立时间观念。对此,教师不可急于求成,而应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先通过放音乐、吹口哨等“外力”督促幼儿抓紧时间完成游戏材料整理,并鼓励幼儿相互分享快速整理的经验与心得,帮助每一个幼儿养成快速整理、不拖沓的习惯。随后,教师可减少使用外界手段,鼓励幼儿自我把控时间,按照要求完成游戏材料整理,助力幼儿建立时间观念。
(三)幼儿自主规划时间
1. 自主制订游戏计划书
游戏是幼儿园的常见活动,游戏活动的开展不只是为了让幼儿开心,还包含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教育目标。为培养大班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教师可放手让幼儿自主制订游戏计划书,为幼儿提供自主规划时间的机会,让幼儿思考在不同的时间段自己需要做什么。完成游戏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照游戏计划书进行总结反思,分析自己是否按照计划完成了游戏。若幼儿没有按照计划完成游戏,教师可引导幼儿思考该如何完善游戏计划书;若幼儿按照计划完成了游戏,教师可鼓励幼儿思考该如何制订其他游戏的计划书。由此,幼儿能够积累下宝贵的时间规划经验,形成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