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落实减负增效的途径探究

作者: 陈仁和

摘 要:近年来,“双减”政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双减”的背景下,如何将数学教学落实减负增效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文章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减负增效的途径,主要包括:优化课堂设计、加强思维训练、完善作业管理等。通过这些途径,学生能够高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能够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数学自主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1-0057-06

在中国教育领域,学生和家长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学习压力,这使得教育工作者开始寻求解决方案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并提高学习效果。“双减”政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探索落实减负增效的途径。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在“双减”背景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以实现减轻学生负担和提高学习效果的目标。

一、 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一)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核心技能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通过优化课堂设计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其中,精简教学内容并突出核心技能是一项重要的举措。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强调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导致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难以掌握所有知识点。针对这一情况,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合理筛选和组织教学内容,使之紧密围绕核心技能展开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精简教学内容的方式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在“时间的计算”这一课中,教师忽略一些次要的知识点和过多的记忆性内容,将注意力集中在核心技能上,将课堂重心放在时、分、秒之间的转换和计算方法上,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而不需要过多关注其他辅助性的知识点,同时通过实践和应用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和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的方式运用所学的核心技能;组织学生进行时间游戏,在游戏中让他们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时间计算,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此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让学生小组讨论或合作解决问题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互相学习、互助合作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与手段,能够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以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传统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此,在优化课堂设计的同时,教师还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为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通过引入游戏化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中,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技巧,通过竞赛或合作的方式进行求解,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运用电子白板、教学软件或在线教学平台等工具展示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和解题方法,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丰富他们的数学学习经验。最后,教师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例如,提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技巧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减少无效时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设计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需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教学时间得到有效利用。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时间,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确保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认知水平,灵活调整教学计划。

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减少无效时间:首先,教师通过设置实际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毫米、分米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毫米和分米的实际意义。其次,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学知识。此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最后,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活动,如“猜长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 加强思维训练,提升数学能力

(一)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抛出问题或者是讲解简单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原则,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概念与运算。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出示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并要求他们将其分成不等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分数表示不同数量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它们的大小关系。其次,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和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和总结,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教师给学生一些物品,让他们自己尝试将其分成几份,并用分数来表示。通过亲身实践和思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彼此的思维碰撞和合作意识。

(二)实施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加强思维训练,提升学生数学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实施问题解决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问题的背景进行分析、制订解决方案、实施和评估结果的过程,培养他们思考、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来为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内容,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一课的教学中,采取一些措施来实施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取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教师给学生一组实际生活中的数据,让他们根据这些数据提出问题,如某班级有多少学生?每个学生分到多少书?然后引导学生运用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能够将课文中所学的除法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每个学习小组一道较为复杂的除法问题,要求他们通过讨论和合作,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并将解决过程和答案进行展示。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解决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他们的灵活性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道较为开放性的除法问题,并要求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列竖式、画图解、跳数轴等。通过比较和讨论不同解决方法的优缺点,学生理解问题的多样性,并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加实践应用环节,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开展实践环节,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让提升数学知识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实践应用环节,学生能够通过亲自检验自己所学的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通过增加实践应用环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学数学较难的知识点,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真实场景模拟和角色扮演。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小数相关的真实场景或情境,如购物、测量等,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操作或角色扮演。其次,教师通过分发一些商品的价格标签给学生,让他们模拟购物场景,并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以及找零计算,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让学生进行数学问题解决的探究活动。最后,教师提供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并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解决方法。在课文中引入一个关于小数的问题,要求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解决思路,并进行解决过程和结果的展示。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培养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同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另外,将课堂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小数相关的主题,如比赛成绩、食谱等,然后要求他们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最后展示和分享实践过程和成果。通过小组合作的数学项目实践,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小数知识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 完善作业管理,减轻学生负担

(一)科学设计作业内容,减少重复性作业

科学设计作业内容,减少重复性作业,是小学教师落实“双减”的重要举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精细化的设计,培养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科学设计作业内容,避免重复性、机械性作业,不但能够减少学生的作业时长,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作业中有更多的收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例如,为了科学设计作业内容,减少重复性作业,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的教学中,针对课程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让学生以自己熟悉的建筑为例,设计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并计算出对应的面积。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又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或其他实践活动进行拓展学习和探究。在课文中提到了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拓展知识面和认知层次,同时也能够减轻学生繁重的家庭作业负担。

(二)尝试多元化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多元化的作业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传统的作业形式往往过于机械和单一,学生在重复了几次作业形式后,会产生视觉以及心理的疲劳,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作业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丰富作业形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作业体验,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到作业之中。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将数学题目与游戏元素相结合,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和竞赛,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设计一个小数计算的游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小数运算题目,挑战自己的速度和准确性,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计算精度将会大大提升。此外,将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题目。比如,设计一个购物清单的情境,要求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小数的加减运算,计算出总消费金额。通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连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兴趣。再如,让学生统计家庭成员的身高、体重等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进行加减运算,得出平均身高、体重等结果。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学生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小数的加法与减法运算,还能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搜索并整理生活中的小数知识,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数学小报。

(三)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增加学生负担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增加学生负担,是确保学生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的关键。传统的作业管理常常存在作业量过多、时间紧迫等问题,学生处于被迫完成的状态。因此,教师需要注意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使学生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和休息,从而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