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作者: 褚自强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当中存在效率质量偏低、兴趣不高等相应的问题,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文章主要讨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存问题,分析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阐述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希望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情境;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2-0016-05
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核心内容,但是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面临诸多问题,且小学学生的情绪消解能力和平衡能力又相对偏弱,在反复受挫的背景下学生们很容易丧失自信,对语文阅读产生较强的抵触心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更多助力。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学生无法对文本产生共情
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了解文本背后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完成对学生的观念教育和思想引导同时,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们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而与文本建立共情则是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当中面临的首要难题。小学学生缺乏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在文本阅读的过程当中往往难以从抽象化、文字化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尽管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但是学生在文本理解和文本认识上仍旧面临着较多的困境和问题,这就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相对偏低,长此以往,学生会丧失自信,让语文阅读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二)课堂氛围较为沉闷
就现阶段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仍旧较为单一,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保证语文阅读教学顺利开展,让学生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教学任务,但是也会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沉闷。小学学生并不能准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在其学习的过程当中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如果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明显下降,注意力也很难长时间集中,进而在课堂上出现溜号、走神等相应的问题,这又会进一步降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学生素养能力发展相对较慢
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教师逐渐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背诵知识,而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们建立学科思维,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困境。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阅读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考量的一大重点问题,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相对较弱,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思考,导致学生的能力思维发展相对而言较为缓慢,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现阶段教育研究的焦点话题,相较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让学生们主动探索消化和理解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建立学科素养。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产生知识学习的诉求、产生探索的兴趣,进而主动去探索分析问题,使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成为极具趣味性的探索活动。此外,当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分析解决问题时也会产生成就感,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阅读的乐趣所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相对偏低的一大主要原因则在于文本阅读内容较为抽象,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展开的过程当中构建问题情境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构建将抽象化、文字化的表述转换为具象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和掌握文本,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在文本分析的过程当中更有侧重点、更有方向感,从而有条理地剖析文本、深化感知,有效解决文本理解中的问题。
(三)有利于强化学生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义务制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应当发挥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引导和思想塑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多方面能力。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问题情境则可以较好地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语文教学目标。教师既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情境构造丰富语文教学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又可以通过问题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在问题探究分析的过程当中发展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一)问题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确保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也是发挥问题情境教育价值的重要保障。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述《夸父逐日》这篇文章时,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入相应的动漫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问题探究欲望。而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则需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问题难度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夸父逐日》中哪些段落或哪些语句体现了夸父的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引入更多的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进而促进学生探究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的不断发展。其次,教师在问题创设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对问题情境作出有效优化和调整。问题情境创设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推动教学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紧抓文本核心与文本重点构建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时,教师就需要紧抓文本中的亲子关系来构建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文本理解和文本学习提供更多的助力。
(二)问题情境创设要有交互性
想要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当中就需要保证问题情境的交互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锻炼平台和思考时间。因此,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当中应当引入更多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活动并且设置更多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充分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述《草船借箭》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情景剧,在此基础之上就学生的情景剧表演分析学生在人物角色特点诠释上存在的欠缺和不足,以此为中心,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三)问题情境创设要有典型性
事实上,相较于其他教学方法,大多数情况下问题情境创设都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而教学周期是有限的,教师想要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保障问题情境创设的典型性,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能够更好地了解文本的重点与核心以及蕴含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讲述《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时,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当中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爱护环境等情感为主,对问题和情境作出有效的优化和调整,进而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助力,建立高效课堂。
四、 创设问题情境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让学生成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主体
合理设计问题是利用问题情境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基石,但是,由于教师知识储备、认知结构、社会阅历与学生差异明显等问题,导致很多教师往往无法准确地抓住学生的疑惑和不解对问题作出科学调整,无法保障问题情境创设的针对性与科学性。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建立高效课堂。
例如,在讲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构建问题情境,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应的视频资源、图片资源和音频资源,让学生对本篇文章所讲述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此之后,让学生通读文章,把握和分析文章中心以及文章的行文思路,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该篇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并设计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解答。
在过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问题提出者而学生则是问题回答者,这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当中即便存在学习问题也往往会因为不愿意、不敢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而得不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不断堆积问题,导致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缓慢。另外一方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很容易会出现学生能够回答时产生优越感,而学生无法回答时则产生较强的挫败感,不利于学生学科自信的树立以及学习兴趣的发展。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回答者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经过讨论学生们会提花钟像什么、花钟到底是不是钟、能不能准确地显示时间等问题。
可以发现由学生提出问题可以更好地保障问题的发散性,不同学生会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来提出自己的问题,而其他同学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会深化对该篇文章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来充分调动课堂氛围,同时也让学生在一问一答中更好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当然,让学生成为课堂问题的提出者和回答者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被削减,教师作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和指路人,对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在以学生为问题的提出者和回答者展开教学构建问题情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正确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就《花钟》这一篇文章带领学生提取文本的核心,或就某一段落带领学生进行分析,为学生的问题设计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其次,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回答问题时所给出的表述往往也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调整的重要参考性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和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来更好地了解不同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当中是否有效把握了文本的核心主线,是否能够抓住文本主旨,能否整体感知文本,进而为教学调整提供更多的参考。
(二)以零保整,各段击破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尽管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文本内容大多较为简单,但是学生往往很难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来把握文章,尤其对于篇幅相对较长的文本或学生整体理解相对而言较为困难的文本更是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就可以通过抓住段落的方式构建问题情境,以零保整,循序渐进,深化学生对整体文本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在讲述三年级上册《奇怪的大石头》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段落归类的方式构建问题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情景剧展开角色扮演,分析一下李四光和小朋友们在捉迷藏时为什么总藏在一个大石头后面,这个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在此之后,紧抓三到八段进行段落归类学习,让学生结合情景剧扮演分析三到八段的内容,讲述一下李四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是从哪个段落哪句话中来归类李四光的性格特点和人物角色特点的。在段落分析结束之后,带领学生进行总结分析,明确各段落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在分段落构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文本理解和文本认知能力以及文本共情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阅历,对文本的认知、理解等多个角度回答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在上文中所提及的李四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就属于一个开放性问题。而设计情景剧和问题回答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化对文本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同时,通过问题探究、合作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与影响,能够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建设和意识培养。
此外,如果文本相对较长或学生在段落把握上较为困难时,教师则可以抓住重点设计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述《矛和盾的集合》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先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在文本理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学生可能会因为知识储备不足并不了解长处的具体意思或并不明确如何将优点与长处集于一身,这时,教师则可以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从生活中举例或从已经了解到的知识中举例,用自己的话说一下如何将优点集于一身。这时,有的同学会说椅子加上轮子变成轮椅、橡皮加上铅笔变成橡皮铅笔、笔筒加上笔芯变成圆珠笔等。以生活经验构建问题情境,并且以问题情境深化学生文本理解,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都会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