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作者: 谢保顺摘 要:教育信息化背景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文章主要以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分析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对教育信息化概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其次从革新学科教学理念,完善信息技术素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奠定课堂教学基础;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系统,增强自主探索能力;优化学生考核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初中生;信息技术;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3-0012-05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质量得到一定提升,教育信息化也成为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初中教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信息技术课堂,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提升信息技术能力,还能进一步形成互联网思维,通过教育信息化这一背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教学媒体、网络资源平台,实现学生在知识、素养、能力方面的共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为学生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学习体验,使其真正理解和内化信息技术知识,能够针对课堂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真正实现现代技术和初中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效融合。
一、 教育信息化概述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紧跟国家的规划与发展,倡导多个领域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为加强互联网和教育之间的融合,实现教育信息化效果提升,教育部也相继发布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文件。至今,已经基本实现以校为本、注重课堂、创新教学等信息素养发展机制,从多个方面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发展。教育信息化不仅要实现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促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要鼓励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对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持。
二、 教育信息化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意义
(一)创新教学环境
就信息技术学科而言,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若教师单一地通过语言讲述,难以带领学生理解知识内涵,一些学生在不理解知识的情况下,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但无法在生活中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知识的价值。教育信息化这一背景下,对原本的教学环境进行优化,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简单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如今,很多学校已经引入多媒体设备,为信息技术课程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促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活跃,甚至还有一些学校为学生建立了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室,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实际操作一台电脑,教师也对班级所有电脑进行控制,进一步实现远程教学的效果。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改变了以往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为师生提供更多交流机会,减少限制因素,通过视频、图文等辅助工具,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为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扩大学科教学范围
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将教学重点放在数学、语文、英语等关键学科上,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这是学校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比较表面化的一个关键原因,甚至还出现占课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随着教育信息化理念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一些学校还专门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并且在这一学习平台当中,可以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便于为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另外,通过一些比较有趣的课程,不仅调动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精神,使其全身心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效果,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凸显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关键性,更好地在教育信息化这一背景下提升教育质量。
三、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信息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注重人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接触的知识,仅仅是制作PPT、动画设计等,这些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全能型人才提出的需求。同时,这种简单、重复、老旧的知识内容,只会消耗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参加工作起到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及时更新初中信息技术,成为初中信息技术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对教学方式来说,是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所运用的一种载体,教学方式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效果,甚至也会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但结合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一些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以及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仍然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甚至通过教学示范的方式为学生展示知识,导致学生只是一味地对知识进行模仿,缺少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内化。若学生长时间处于这种学习状态当中,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过于忽视实践活动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学最终目的并非单一地引导学生获取满意的分数,而是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够在以后工作、生活中进行运用。但一些教师正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将更多的教学精力投入理论教学中,没有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实践机会,导致一些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知识,直接影响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因此,一味地忽视实践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支持下,为后续信息技术教学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真正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四、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对策
(一)革新学科教学理念,完善信息技术素养
从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信息素养比较低,其中一个关键影响因素就是学生缺少实践操作的机会。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融入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讲解重点、难点知识,重视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互动。因此,教师秉持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信息化方式创新教学方法,走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例如,在学习“幻灯片放映”内容时,引领学生开展演示文稿的欣赏和规划,促使学生掌握放映幻灯片的基本步骤,呈现不同风格的幻灯片模板。教师可以从学生好奇心这一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完成软件安装,再通过远程控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实际操作流程,掌握正确选择标题、字体、字号的方式,保证背景颜色和标题之间有一定的搭配性。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选用图案比较复杂的图片作为背景,尽可能呈现美观、大方的特点,将标题放在比较醒目的位置。教师为学生展示完幻灯片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操作,设置“我们的学校”这一主题封面,为每一位学生都提供展示的机会,并且在学生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为其信息技术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奠定课堂教学基础
为解决初中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缓慢这一问题,鼓励教师随时关注教育发展情况,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更新教学内容。若教材版本不能轻易改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这一方式,将社会关注的热点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融入教学内容中,进一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更新,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顺利开展提供支持。例如,讲解汉字输入相关知识内容时,可以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戏,为学生安装打字游戏软件、汉字输入测速软件,促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指法和键盘的实际位置。另外,教师为学生引入更多新的知识,可以优化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部分软件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教师只需要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梳理相关知识,再组织学生对应用进行探究,很快学生就能掌握软件的有关功能。通过新知识内容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内容,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创新教学方式
第一,初中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及时教学方法”,主要是在教育信息化这一环境中,及时将课内、课外知识建立关联性。通过及时教学方法,可以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线上的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也可以为学生创建电子教室、学校公众号等,为学生获取更多学习资源提供便利。例如,学习“Photoshop”中包含的绘图工具栏内容,可以通过喀秋莎软件录制视频内容,为学生介绍绘图软件的不同使用功能,可以将视频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当中,方便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后进行复习。为充分发挥及时教学方法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引入“学乐云”这一教学平台,这一平台能够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统计,整合学生的易错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生成作业习题,布置不同的分层作业,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能力提升。
第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思维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占据关键部分,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程序、算法,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不同算法、程序更好地解决问题。学生形成计算思维,有利于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和案例进行融合,进一步为学生呈现规律,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思维。例如,在学习Python枚举算法时,教师可以以“百钱买百鸡”案例为学生进行讲解,引领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比较严谨的思维逻辑。在讲解Python有关的冒泡排序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入“选手成绩排序”案例,引导学生建立对应的思维习惯;讲解Excel函数内容时,引入“学生BMI数据表分析”案例对不同函数功能进行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函数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抽象、分解、建模等有关知识的学习,还能在算法设计的基础上,获取最终的解决方案。
(四)创新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初中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采用示范、模仿方式,教学缺少创新性,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也很少。这一问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无法对知识产生深入理解,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运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讲解PPT演示文稿内容时,为学生设计一个小组创意比赛,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共同创建一个演示文稿,其他学生作为评委,评价出哪一个小组的PPT演示文稿更具有新意。为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匿名投稿的方式,将文件上传到平台当中,由初中年级部的学生进行观看和评分,这一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也可以设置一个意见栏目,收集更多的创新意见。不仅可以设置比赛形式,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微视频方式完成教学视频录制,对课堂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做好示范操作,再将视频上传,这种方式有效规避了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不敢当场示范的情况,还能促使学生在录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科学、合理地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通过信息技术优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五)充分利用网络系统,增强自主探索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并非单一地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运用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尤其在网络发展十分迅速的当下,信息技术课程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课堂中教师不再单一地讲解知识,而是通过远程的方式,将教学重点知识发送到学生的电脑当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索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程中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与计算机学习相关的网站,鼓励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内化,实现对知识的进一步扩展,协助学生完成深度学习。例如,在学习“动画效果”内容时,学生需要学会对单个对象进行设置,之后再对动画的顺序进行调整,最后通过一些删除、修改方式进行处理。教师可以提前通过大屏幕为学生展示两个不同的作品,第一个作品中没有动画设置,第二个作品中有动画设置,引导学生对两个作品进行观察,发现二者存在的差异性。欣赏完毕,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给原本处于静止状态的内容添加动画效果,使其变得更加精彩。学生在没有经过统一训练的情况下,对这些知识产生较强的好奇心,能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胆地进行探索,一边摸索一边操作,若学生遇到比较难的地方,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研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一过程教师要关注学生遇到的问题,对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整合,为学生进行统一讲解。在学生掌握知识后,为学生设置全新的问题,为学生设定完成时间,一旦遇到问题可以举手示意,在教师的点拨下提升动画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动画的深层次理解,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