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背景下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作者: 程伍弟

摘 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从生活走向物理,并以主题为线索,注重科学探究,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传统模式下,物理课堂以示范教学为主,即教师示范讲解物理教材上的基本知识点,然后学生在被动倾听的基础上加以内化吸收与练习巩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是物理课堂探究的主体,物理探究活动的组织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学设计,注重课堂互动,从而在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起学生物理探究的积极性,从而在提高学生物理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4-0116-04

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物理课程要帮助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自然、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而且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全面学习新课标理念,组织开展多元化的物理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加强观察、分析、推理、总结归纳与判断,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分析与积极的互动交流,从而创建以生为本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一、 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尽管新课导入只占用几分钟的时间,但是科学有效的导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当新鲜、直观、有趣的课堂导入调动起了学生物理探究的积极性,那么他们就会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就会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并会收获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加强对班级学生的观察与了解,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学习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优化课堂导入,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

教师可以运用实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的物理实验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公式等直观形象地呈现到学生面前,能增强物理探究的趣味性,进而能引导学生加强对物理内容的思考、分析与推理。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实验导入新课,从而为高质量的课堂互动奠定基础。例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材内有“真空罩中的闹钟”的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准备好一个响铃的闹钟,一个能抽出空气的玻璃罩,一个抽空气的吸管,然后在课堂的起始环节演示该实验。当学生直观感知到声音产生、传播与空气之间的关系,他们就会对声音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教师可以运用设疑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导入,即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究新知,从而为高质量的课堂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如《熔化和凝固》,教师可以结合生活现象,在课堂起始环节提出如下问题:冰块变成水的过程是什么物态变化?蜡烛变成蜡油的过程是什么物态变化?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一系列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化问题,会调动起学生物理探究的积极性,会引导学生加强对熔化和凝固的学习。

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同样能调动起学生物理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起始环节,分享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从而充分激发起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师可以在课堂起始环节,向学生们分享牛顿的故事,包括牛顿专注看书时,误将手表与鸡蛋一齐煮在了锅里;包括牛顿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误认为朋友吃过的鸡骨头是自己吃过的。当学生听过相应的故事内容后,他们会认真思考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并会学习牛顿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思维习惯。

当然,教师还可以运用复习导入、多媒体课件导入或其他导入方式,只要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比能力以及物理探究能力的导入方式,教师都可以拿来应用。

二、 借助信息技术,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确实,教育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到一起,运用多媒体课件、希沃白板、App以及其他信息平台等,直观呈现物理教材内容,动态化呈现物理知识点,从而在激发物理探究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当学生接触到更多与物理教材相关的信息内容,那么他们就能加强对物理基本知识点的分析、探究和构建。因此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其他信息内容,从而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光的直线传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从洞中透过阳光的图片,呈现夜晚霓虹灯的图片,呈现从云层中穿出阳光的图片,呈现穿过树木的阳光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光的传播路径,帮助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知识点。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教师可以在课前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结合导学案与教材内容展开自主学习探究。例如《运动的快慢》,基于多媒体课件的导学案中,教师可以呈现人们在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导学生感知速度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意义。导学案中,教师还可以呈现关于路程、速度、时间等物理量计算的习题,引导学生结合课件图片以及教材内容等展开相应的分析与解答。当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初步的自主学习与分析整理,他们就会在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以良好的状态投入课堂活动中。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加强对单元内容的复习整理。当学生学习完某一单元内容后,他们要系统整理单元内的物理知识点以及物理习题类型,从而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有机的整体。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某一单元内容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展开系统的复习整理。如《物态变化》这一单元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以及升华、凝华等内容,那么课件图片中,教师可以将“物态变化”的单元标题写到正中间,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课时标题写到单元标题的周围,然后再对熔化进行细化延伸,写出它的概念、特点,写出生活中的熔化现象,写出与熔化相关的习题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自主设计思维导图,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设计的思维导图与教师呈现的课件图片中的思维导图进行分析对比。

三、 组织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以具体事实、鲜活案例、生活经验和基本概念等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物理与社会生活、生产的关系非常密切,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活动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认知经验学习物理知识点,能引导学生以科学化的思维观念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首先,是教学目标生活化。即,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围绕生活化的物理学习目标展开探索构建。例如《生活中的透镜》,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制定为: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生活中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等。学生结合生活化的教学目标,结合生活经验展开相应的探究。

其次,是教学内容生活化。物理教材本身就十分注意物理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所以物理教材中本身就呈现了很多生活化的物理现象,因此课堂新知探究环节,教师可以将物理知识点与生活现象有机整合到一起。如《升华和凝华》,这部分内容中,教材中呈现了“衣柜里樟脑片变小、冬天室外结冰的衣服慢慢变干”等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教材中还呈现了“北方秋、冬两季,地面和屋顶出现霜以及窗玻璃上出现冰花”的凝华现象。而且教材中还呈现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凝华放热升温以及升华吸热降温原理的事例。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呈现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呈现人们运用升华、凝华原理的事例,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认知经验展开相应的分析、推理与构建。

最后,是教学情境生活化。即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中抽象出物理知识点,然后展开相应的分析与解答。如《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建人们运用望远镜观察远处景色或者是观察远处某一物体的生活化情境。如果学校有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显微镜中的物象,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化的情境分析显微镜、望远镜等的成像特点。

四、 组织合作交流,增强课堂互动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即要求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分享表达,共同经历物理探究和运用的过程,从而在增强课堂互动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声的利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人类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生活事例,列举动物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每一个小组学生都要进行认真的思考与积极的表达互动,然后小组长制作一个表格,将小组学生分享表达的内容填写到表格中。紧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小组学生讨论如下问题:你知道“回声定位原理”是从生活中哪种现象得到的启发吗?有哪些技术运用了回声定位原理?每一个小组学生都要分析“回声定位原理”的含义,思考生活中的哪一生物有回声定位的功能,该生物是如何运用回声定位原理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生活中运用回声定位原理的现象。教师要全面关注小组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并结合小组学生的反馈,针对性地补充声的多方面应用,补充回声定位原理的应用等。当小组学生认真倾听了教师的教学引导,他们就会进一步加强对声现象的学习和认识,并会发散自身的思维,形成物理思维观念。

五、 注重因材施教,让课堂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初中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内容,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不一样,所以即使他们身处同一间教室内,由同一个物理教师授课,他们最后理解内化的物理知识点也不一样。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机会。因此教师要注重对个体学生的因材施教,从而让课堂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可以设计层次化的课堂提问,并引导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分析解答。如《光的色散》,教师可以设计并提出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的问题: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要求班级学习能力中等以下的学生进行分析作答。学生只有深入理解了光的折射规律,并运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才能更好地展开对新知识的探究。当学生学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定义,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光的色散现象有哪些?并要求班级中等能力的学生进行分析与作答。紧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要看到彩虹,应该面对太阳还是背对太阳?为什么彩虹外层是红色?里层是紫色?并要求班级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分析与解答。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分析解答情况,并对其进行适时的教育引导。

教师可以由易到难地呈现物理知识点,引导班级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物理知识点。如果教材是由易到难地呈现相关知识点,那么教师可以按照教材内容顺序组织教学活动。如果教材呈现的内容没有难易之分,那么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新知识。

六、 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确实,科学有效且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引导学生更为客观、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能引导学生及时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进而能帮助学生增强物理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从而充分挖掘出学生的物理学习潜力。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不仅是教师一人关注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学生自己要进行自我总结与自我评价,学生还要关注班级同学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效率。而且教师也要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能力。当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学生就会获得更为多元化的反馈,就会更为全面地了解自己。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或者是家长,都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包括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包括学生的物理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类比迁移能力以及作业能力。多元化的评价内容,更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且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和全面。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