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语境和英语学习活动观融入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
作者: 衡方方
摘 要:研究旨在深入挖掘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主题语境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融入,探索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学习体验。研究突出了确定合适的教学主题和语境的重要性,并强调了活动化教学的角色,特别是其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方面的贡献。此外,通过实验发现基于主题语境与活动观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语法应用能力,同时得到了学生的高度正面反馈。但教师的角色和素质是这一教学策略成功的关键,他们需要掌握坚实的英语知识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主题语境;英语学习活动观;活动化教学;教育改革;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4-0112-04
随着教育的持续改革和科技的发展,高中英语教学也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往往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它又是机械和枯燥的。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使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效果,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主题语境和英语学习活动观,作为近年来教育界逐渐受到关注的教学策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语境化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而活动化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对牛津译林版教材来说,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而不仅仅是传统的阅读、写作、听说能力。因此,如何将主题语境和英语学习活动观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是文章探讨的焦点。
一、 理论背景
(一)主题语境的定义与重要性
主题语境,也广泛被称为“情境教学”,源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和创新。它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育哲学,注重将教学内容融入具体、真实或模拟的语境中,这样的方法旨在让学生能够主动在实际或接近实际的情境中探索和学习。主题语境的主要优势在于其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吸收和记忆知识,同时也为学习过程增添了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英语教学领域,主题语境的价值显得尤为明显。语言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的社交互动、文化背景和日常经验紧密相关。因此,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深入地学习语言结构和词汇,还可以了解语言在真实社会交往中的运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言应用和交流能力。
(二)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核心观点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基于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学生应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角,而教师则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助手的角色。这种观念鼓励学生投身于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项目研究。活动化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实践和体验,鼓励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成果。
(三)结合两者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主题语境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有机结合为高中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通过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搭配多种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从中学习丰富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机会在真实情境中实践和应用这些知识,体验“学中做,做中学”的深层次学习过程。此外,这种综合性的教学策略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术研究、职业发展和生活应对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二、 牛津译林版教材与语法教学现状
(一)牛津译林版教材的特点与目标
牛津译林版英语教材已在众多高中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一版本的教材成功地将牛津教育的先进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的独特性相结合。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对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专注于学生在实际交往中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的培养。该教材的核心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内容的现代性:教材精选了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兴趣息息相关的现代热门话题,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第二,全方位技能培训: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进行均衡的培养,以确保学生全面掌握。
第三,活动导向的教学:教材中融合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和实践。
第四,文化的交融:在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特别强调了中西文化差异的对比与交融,增进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材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确保他们在多种真实情境下都能够流利、准确并得体地表达。
(二)当前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牛津译林版英语教材对语言应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实际的教学环境中仍然存在问题。目前,部分教师过于重视语法规则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需要。这种偏重于形式而非内容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感到乏味,对语法规则感到困惑,并在真实的交流中难以正确运用。
此外,一部分学生因为对语法的恐惧和误解,变得对英语学习越来越失去信心和兴趣。这不仅妨碍了他们的学习进步,也使得他们在实际应用中频繁犯错。
(三)传统语法教学与主题语境、活动观的关系
在传统的语法教学中,通常更多地强调规则的掌握和习题的练习,而忽视了语境的重要性。与之相反,主题语境和活动观强调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语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掌握。
主题语境和活动观提供了一个桥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得学生在理解语法的同时,能够真实、自然地将其应用于交流中。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语言自信。
三、 主题语境与活动观的融合策略
(一)确定教学中的主题与语境
语境教学的真正魅力在于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实际的学习背景,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吸引力和实用性。此外,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教学内容也得以生动化和具体化。在选择教学主题时,务必确保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因为这样的主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例如,选择“我过去的假期”作为主题,这不仅与过去时态的语法规则紧密相关,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他们熟悉且充满回忆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如让学生写一篇假期日记,分享他们的旅行经验、学到的新知识,或与家人、朋友的互动,或组织一场口头报告会,让学生用英语讲述他们的假期故事。这样,学生在参与的同时,无形中已经在应用并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
(二)活动化教学法的重要性与应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可能会让学生沉浸在大量的理论知识中,却缺乏实际应用的机会。活动化教学法的出现,有效地打破了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
活动化教学法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给予他们任务。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深入思考、探讨和解决问题,使学习过程更为深入和持久。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为直观地理解和模拟各种真实场景下的语言交流;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可以交换思路,共同探讨语法规则的应用。
此外,活动化教学还能够锻炼学生的一系列重要技能。例如,团队协作能帮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和协作;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形成更加全面的视野;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可以帮助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时更有备无患。总之,活动化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融合两者的具体教学策略与案例分析
成功地将主题语境与活动观融合于英语教学中,能够提供给学生更真实、更互动的学习体验,使学习变得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下为融合两者的详细教学策略及案例解析。
第一,主题选择: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情感和经验紧密相关的主题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主题如“日常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因为他们直接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挂钩,从而产生深刻的共鸣。
第二,情境构建:每个选定的主题都应配备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情境。例如,“朋友”这一主题可以设计多个子情境,比如“学校的朋友聚会”“公园的随机邂逅”或“网上的朋友聊天”。
第三,活动策划:在确立了情境后,教师应规划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模拟对话、角色扮演、小组项目、写作任务等,重点是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运用目标语言。
第四,反馈与评估:完成活动后,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及时、具体的反馈。这不仅包括他们的语言表现,还应关注他们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这些反馈,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需要加强的地方,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第五,案例分析:在教授现在进行时这一语法点时,我们选择了“日常活动”为主题,并为其构建了一个模拟的公园场景。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们被邀请描述他们在公园所观察到的各种活动。他们可能会说:“Children are playing on the swing”或“He is reading a book under the tree”。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设计更复杂的任务,比如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述他们在公园里正在做的事情。这种活动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现在进行时的理解,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语法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四、 教学实验与效果评估
(一)设计并实施基于主题语境与活动观的教学实验
我们与某省的教育局合作,在5所学校中挑选了两个条件相似的高中班级进行实验,经过一个预测试以确认两个班级在学习起点上的相似性。
实验班:针对“过去时态”,我们选择“我的童年”作为主题,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写作练习。所有的教学活动均结合真实生活场景,如让学生描述他们的童年玩伴、在公园的经历等。
对照班:该班级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依赖于教材和讲解,不涉及任何特定的语境或活动。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结束为期一个月的实验后,我们聘请了独立的测试机构对两个班级进行语法测试,并设计了详细的问卷,以收集学生、教师和家长对教学方法的反馈。数据收集结果见表1。
此外,我们还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定性数据进行了分析。例如,实验班的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方式更加有趣,他们更愿意参与其中,而对照班的学生则感觉更为枯燥。
结论:基于主题语境与活动观的教学方法不仅在语法测试成绩上表现出色,而且在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反馈中都得到了高度的认可。这为教育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即结合真实语境和活动的教学方式可能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三)教学效果的评估与讨论
我们收集和分析的数据为基于主题语境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该教学策略明显地超越了传统方法,不仅体现在学习效果方面,还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整体学习体验方面。
第一,情境与动机: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语境,为他们架起通向现实生活的桥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直接地理解学习内容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种现实生活与学习内容的密切关联为学生提供了更具意义的学习目标。当学生看到他们的学习有实际应用的时候,学习热情往往会增加。从上可看出,与真实生活场景结合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了更高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
第二,活动与应用:主题语境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际活动。这种“动手做”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际经验,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相比,这种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学生在参与实际活动时能更加集中和投入,并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反思与优化:尽管我们的数据显示基于主题语境与活动观的教学策略在多个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但我们也应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没有所谓的“一刀切”的方法。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如何将这种教学方法与其他策略结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基于反馈和分析,教学方法应该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此外,更多的培训和资源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这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