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化教学提升高中学生生物学社会责任的策略研究
作者: 方蕾摘 要:生物学作为一门探索生命奥秘的学科,其知识和原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食物的来源、医疗健康,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生物学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在传统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这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往往被忽略或仅仅是被简单提及,导致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感受生物学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此外,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如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成为文章研究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高中生物;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4-0124-04
生活化教学旨在将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密切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和相关性。并强调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现实世界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生活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将学习从抽象和理论的领域中解放出来,使之变得更具体化。通过引入与学生亲身经历相关的情境、案例研究、实地考察、模拟活动等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新知识,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一、 高中生物学与社会责任存在的联系
(一)社会责任在生物学中的体现
生物学作为探究生命本质和机制的科学,与人类社会及其伦理和道德责任紧密相关。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如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生物制药等,其潜在的伦理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焦点。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能够精确地修改生物体的基因,但同时也带来伦理挑战。因此如何确保这一技术不被滥用以产生“定制婴儿”或引发非预期生态后果,是生物学家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生物学研究涉及的实验对象,特别是高等动物,需要严格遵守动物权利和福利的准则,不仅是出于对生物体本身的尊重,更是基于人类对所有生命都应持有的道德责任。因此对动物进行的实验应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并确保其在研究中受到妥善的关照。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也与社会的健康和福祉息息相关,生物学家在疾病研究、新药开发等领域做出的贡献,可以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还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但同时也意味着应确保研究的公正性、透明度,避免商业利益或其他非科学因素对研究成果的偏见。此外,生物学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时,生物学家有责任向公众、决策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传达准确的科学信息,推动社会采取有效措施。
(二)生物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生物伦理与社会责任之间存在深厚的联系,二者在多个层面上相互影响并塑造。生物伦理探讨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中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关注生命科学研究与应用中所涉及的道德价值和原则。社会责任则强调个体或组织在其行为中应考虑到对社会和环境的长远影响,以确保各方利益得到平衡与维护。社会责任为生物伦理的实践提供了现实背景,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其潜在的社会和环境影响日益明显,组织和个体在做出决策时更加重视其社会责任。只有技术应用与社会伦理原则相一致,才能确保长远的社会福祉与和谐。
二、 生活化教学策略在提升高中学生生物学社会责任中的应用
(一)与日常生活联系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抽象化的知识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降低学习难度。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方法,该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的环境互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当学生看到教材中的概念和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之间存在联系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全面地理解生物学社会责任的复杂性;并通过观察和思考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深刻地认识到个人的行为和决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其生物学社会责任感,激发其积极参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愿望。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为例,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更为生动地呈现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社会责任感?首先,教师可以引入皮肤受伤时的细胞修复过程为例,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相关经历,思考伤口是如何逐渐愈合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驱使这些细胞对伤口进行自我修复,使其重新变得完整。此外,对细胞的形态、功能,以及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等,都可以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经验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其次,通过生活情境,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每一个细胞都在默默地为维持整个生命体的正常运作而努力,增强学生对生命的珍视和尊重,引导学生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进步尽自己的责任。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策略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理解学科内容,使学生体会学科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意义,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是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强调以提出问题或挑战为中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批判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对提升高中学生生物学社会责任具有重要价值。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答案,提高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参与度,理解生物学的社会责任。在运用问题导向法开展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析问题、搜集信息、评估证据,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概念,解决现实世界的生物学伦理和社会问题,如生态保护、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问题等。例如,“DNA的复制”一课是较为专业且对许多学生来说相对抽象的内容。但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可以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教师可以提出日常生活中与DNA复制相关的实际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外貌特征与父母如此相似,但又存在一些差异?”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涉及DNA的复制和遗传的基本原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特定的研究角度或子问题:“DNA是如何决定个体的外貌特征的?”“何为基因突变以及其如何影响外貌?”“为什么有时候孩子会出现父母都不具备的特征?”在小组内部,学生可以分享对这些问题的初步看法和理解,然后每组可以选择一名代表上网搜索或查阅教材,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并就收集的资料深入讨论,通过对比、分析来达成共识或总结不同的观点。为了增加讨论的实证性,教师还可以提供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从案例中找出规律或特点。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可以选派代表在班级里进行成果分享。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充分发挥其专长,确保全班同学都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DNA复制和遗传原理的实际应用和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DNA的复制”这一概念的理解,更能体会生物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接下来,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DNA复制的社会意义:“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对DNA的研究和操作如何帮助人类治疗遗传性疾病?”“在法医学中,如何利用DNA技术进行身份鉴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技进步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当学生了解DNA技术在医学、法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会更加珍惜和尊重科技的力量,同时也会深刻认识到作为未来的社会公民,应当如何正确、负责地使用这些技术,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作贡献。
(三)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实践场景
当前,高中生物教学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缺乏与实际生活和社会相关的联系。而偏向理论的教学方法可能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不高,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同时缺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涉及生物学社会责任的情境,高中生往往在面对伦理、环境和社会问题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参与度。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采用创设真实或模拟实际场景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模拟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实际场景中,学生通常需要与同学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深入地体验生物学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在决策过程中权衡不同的利益和价值观,理解和践行生物学社会责任。当教育从纸上的知识转向实际应用,学生的学习动机、参与度以及对知识的吸纳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高。以“免疫调节”这一单元为例,介绍身体如何通过免疫系统应对外来的病原体。教师可以组织模拟的“免疫应答实验室”,其中学生扮演各种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必须协同合作,反映细胞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相互作用,以对抗模拟的病原体(由其他学生扮演),让学生充分理解免疫机制的工作原理,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协同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免疫调节的社会意义,教师可以邀请从事相关工作的医生或研究者,分享在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方面的经验和挑战,直接的交流使学生能够看到免疫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科学家或医生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如自身免疫病、疫苗的开发与使用等相关话题,学生不仅要探索科学原理,还要考虑伦理、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全面理解免疫调节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
(四)深度挖掘教材,提高生活化素材利用性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科学,包括人类自身。因此,生物教材通常涉及许多与人类健康、环境、营养、遗传、疾病等相关的主题。生物教材涵盖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身体的工作原理,维护健康和处理健康问题;遗传学的内容,涉及基因、遗传变异、遗传疾病等,对理解家族遗传疾病、遗传咨询以及基因编辑等现代医学和生物技术问题至关重要;生物学中的养分循环有助于学生理解食物链、能量流动以及农业和环境的关系,对食品生产和环境管理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而深度挖掘意味着不应仅满足于教材上的表面内容,还应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知识和与现代社会的密切联系,使知识不再是孤立和抽象的。以“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例如:“为什么植物的叶子在白天会朝向太阳移动?”“为什么有的果实成熟后会软化?”第一个问题中,植物的叶子方向变换涉及植物的光向性生长,即植物对光线的敏感性和其对光线的方向生长的现象。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对大多数绿色植物而言,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为了获取更多的光照,植物的叶片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调整自身的位置,通过细胞内的激素平衡,特定的激素在受光部分和不受光部分之间的分布差异会导致植物的生长发生弯曲。而第二个问题则与果实的成熟有关,学生需要了解植物激素在果实成熟中的作用。果实的成熟与软化主要由植物激素乙烯所调控。乙烯是气体激素,当果实进入成熟期,乙烯的产生会增加并促进果实中的淀粉转化为糖,导致果肉变甜;同时,乙烯还能刺激果实中的果胶物质分解,使果实变得更加柔软并适合食用,而且有利于种子的传播,动物吃下果实可帮助传播种子到其他地方。上述两个问题都围绕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如何感知并响应外部环境。植物的生长和果实的成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能够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支持其他生物的生存。因此教师可以借此为学生讲述生物世界中的相互依赖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学生也应考虑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完整性。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光的方向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或者植物激素如何调节果实的成熟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实地考察活动,例如参观植物园或农田,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植物如何应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如何通过调节其生命活动来适应外部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当学生看到农田中的植物因为长期的干旱而凋萎时,会更加深刻地认识水资源的宝贵,也会更加珍惜每一滴水,培养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阳光如何被叶绿素分子吸收,叶绿体内部的电子转移链如何工作,以及糖类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样直观的展示,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光合作用的细节和重要性,深入地掌握这一生物学概念。教师也可以借助光合作用的原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 结论
通过对生物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深入探讨和实际应用可知,当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极大的激发,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校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融合,可为学生提供更有意义和实际价值的学习体验,更好地为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做好准备,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理解和应对当今社会和环境挑战,塑造有社会良知、能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公民,为可持续、更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作贡献。因此,面对挑战,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而生活化教学策略则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希望在未来的生物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应用这一策略,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强.开展生活化教学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时效[J].学周刊,2023(3):157-159.
[2]吴其凤.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社会形态 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2299-2301.
[3]徐华叶.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20):117-119.
[4]孟祥月.合理引入,充分运用——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有效运用[J].高考,2022(19):128-130.
[5]付建良.浅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6):72-74.
[6]周伟.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应用研究——以“过敏反应”为例[J].启迪与智慧(上),2022(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