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王婧怡

摘 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是地理课程的具体化体现。文章将以“巴西”一节的第一课时为例,展示基于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通过转变教学目标、细化教学过程、突出生生合作探究等措施,培养和提升初中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

关键词:区域认知;初中地理;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4-0128-04

一、 关于区域认知素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将区域认知这一概念解释为人们从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其中,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学段的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地球有不同的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每个区域都具备各自的地理特征。同时,也需要学生理解不同区域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独立存在的,而是有各种各样的关联,或是区域之间的联系,或是区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

区域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养成学生的区域地理素养。我们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区域地理知识、区域地理方法、区域地理观点等都属于区域地理素养。文章以中图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巴西”一课为例,由巴西足球文化这一生活化的情境导入,带领学生化身足球比赛小观众,游览巴西,完成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内容要求。

二、 教材分析

“巴西”是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七章“认识国家”的第四课,课本内容共计安排两课时,由“亚马孙河和亚马孙平原”“迅速发展的经济”“人口和城市”三部分组成。教材主要围绕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类型、主要河流和植被情况等区域自然环境,人种构成、人口分布、代表城市等区域人文环境展开,总计出现4幅地图、1幅地理图表、11幅地理事物插图、1个探索活动、2个读图活动、5个阅读材料。

教材本章节共选取了5个国家作为世界区域地理教学的课例,其中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较为典型地代表南美洲,亦是初中区域地理的典型代表。本节课中的“地球之肺——热带雨林”部分的内容,是以巴西的亚马孙热带雨林作为学习对象,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热带雨林与环境的关系,呈现当地经济发展与区域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世界其他热带雨林地区的知识,帮助学生拓展延伸。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提高其协调区域自然环境和区域人文环境发展的能力,形成区域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 学情分析

在知识储备方面,本课内容是“认识国家”章节下的第四课,学生已经具备部分区域地理观点,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区域地理方法,知道区域地理方法主要包括地图判读、图表阅读、资料收集、实地考察、资料分析、比较研究等,而且部分学生对亚马孙热带雨林、巴西的足球文化、桑巴舞文化等有所了解。

在学习能力方面,八年级学生对世界各地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充满好奇,并且已经初步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和读图基本方法,能够较好地借助地图、地理图表等资料描述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地貌、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事象。地理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地理教学实际,课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中通过小组合作和问题探究,提取地理要素信息,分析地理问题。

四、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

通过阅读巴西地图和相关资料,明确巴西的区域位置,能说出巴西的范围、领土构成和首都。对比上节课学习的澳大利亚,比较两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差异,分析区域间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和差异。

(二)综合思维

通过阅读巴西人口、主要城市分布图和相关资料,合作学习和认识巴西人口、主要城市分布特点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促使学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理解地理事物的整体性以及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人地协调观

通过了解巴西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的现状、生态和环境效益等,结合当地主要发展的工业农业部门和人口分布情况,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增强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实现人地协调。

(四)地理实践力

能够通过观察、合作分析或比较研究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自主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的人地关系。

五、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实践情境,激疑增趣

材料:中新网 巴西是世界足球强国。巴西总统卢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2023年3月31日在总统官邸晨曦宫(Palácio da Alvorada)宣布,巴西联邦政府将支持巴西足协(CBF)申办2027年女足世界杯。

【问题一】现代足球发源于英国,为什么在巴西发扬光大呢?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在关注地理学科本身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促使学生在做中学,积累学习经验。文章以足球运动为切入,足球比赛小观众的角色贯穿始终,可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地图提问,培养学生认知区域特征的思维方式

【问题二】观看完巴西足球比赛,我们一起来游览和了解巴西。请同学们运用地图,描述巴西的地理位置。

【问题三】请大家回顾上节课我们走进的澳大利亚,比较一下两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有何差异。

【设计意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课标中多条标准都涉及了“运用地图”,在日常的地理课堂中很多问题的开展也离不开地图,如在地图中查找所需要的信息、用地图来展示学习成果等。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地图的解读和运用,引导学生从区域的视角识图和析图,帮助学生形成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置于特定空间加以认识的思维方式。

【探究结果】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最终得出结论:①从东、西半球来看,巴西位于西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巴西大部分处于南半球。②巴西位于南美洲的东部,东临大西洋。③赤道穿过巴西北部,23.5°S穿过巴西南部,是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④从东、西半球来看,澳大利亚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23.5°S穿过其中部,有热带和南温带,独占一块大陆,四面临海。

【问题四】阅读巴西地形图、南美洲气候图、巴西气候图,小组合作梳理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之前其他区域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较为熟悉地分析某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通过从地图中提取要素、梳理信息、总结归纳信息,能将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形成对该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整体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能较好地解决个性化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地图剖析要素、分析关联、综合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和地理综合思维。

【探究结果】学生通过读图可知:①巴西北部地形类型是亚马孙平原,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约占巴西国土面积的1/3,同时分布着世界最广大的热带雨林。河流主要是亚马孙河,它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大的河流。②巴西南部地形类型是巴西高原,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地表起伏比较平缓,约占巴西国土面积的2/3。首都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中部。河流主要是巴拉那河,是南美洲仅次于亚马孙河的第二大河流,水量丰富。③地势南高北低。④巴西北部主要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区。

(三)生生合作探究,增强从区域的视角认知地理事象的意识

材料:亚马孙热带雨林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横越巴西(占森林60%面积)、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圭亚那及苏里南8个国家,面积约为世界雨林总面积的一半,是全球最大及物种最多的热带雨林,生物物种约占全球总数的1/5,植物种类占世界的80%,鸟类约占世界的一半,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

材料: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由于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当地超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危险。具体数据显示,占亚马孙热带雨林总面积35%的植被已消失或质量下降,每6秒钟就有一片与足球场大小相当的森林消失,当地8000多种植物和 2300 种动物处于灭绝的高风险之中。因矿业和农业项目开发,去年亚马孙热带雨林毁林问题达到12年来最严重程度。另据近期刊登在《自然》期刊的研究报告,有“地球之肺”之称的亚马孙热带雨林部分区域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吸收的还要多,引发广泛担忧。

【问题五】为什么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请小组合作讨论,试着说明它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热带雨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工业原料、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作用。学生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地球之肺”这一名词,能从生物学科的角度简单阐述热带雨林的作用,具有初步的认识。地理课上可以通过补充材料,巧妙地为学生搭设学习支架,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加深入地从地理学视角认识和了解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同时,比较全球范围内热带雨林区域的差异,分析其与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的联系,扩展认识雨林的经济效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探究结果】亚马孙热带雨林区植物种类繁多,仅高等植物就有4万多种,其中1.2万种为特有物种。热带雨林像一个巨大的吞吐机,每年亚马孙热带雨林所制造的氧气至少占全球氧气总量的30%,因此有“地球之肺”的美誉。热带雨林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直受到世人关注。环境效益主要有:①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保持空气新鲜。②植物通过根茎叶吸收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好比“水库”。③植物通过对大气和水源的作用,直接间接影响着气候(气温/湿度)。④植物根系发达,对土壤具有巨大固定作用。落叶层厚,可有效保护表土免受雨水侵蚀。⑤雨林生态系统复杂,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生长栖息的场所。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林区蕴藏的木材、林产品、药材等,经济价值巨大。

【问题六】为什么热带雨林会遭到破坏呢?

【问题七】热带雨林被大面积开发和破坏之后,会引发怎样的环境问题?

【问题八】假设你是当地政府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或是当地土著居民或是环境保护协会的成员,该怎样开发或保护热带雨林。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实践情境、观看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走进亚马孙热带雨林,感受雨林遭到破坏或过度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对现有的区域开发利用措施、对策等,能够秉持正确的地理观念及一定的评价依据对其合理性与不足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化身当地政府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或当地土著居民或环境保护协会的成员,体验不同身份角色看待同一问题的态度,较为全面和辩证地看待人地关系。同时,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可以从“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和“人与地相互协调”的视角,引导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矛盾的实质,认识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探究结果】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热带雨林被大面积开发和破坏之后,从局地角度来看,会加剧当地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从全球角度来看,会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空气质量等。如果作为当地政府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采育结合,保护性开发亚马孙热带雨林,走可持续发展路线,重视人地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如果作为当地土著居民,亚马孙热带雨林是人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收入而盲目或大肆开发,应当合理利用林业资源,适度开发,珍惜和爱护这片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作为环境保护协会的成员,应该加强对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的保护,制定和完善保护条例,举办环保活动呼吁人们保护热带雨林、善待热带雨林。针对这一部分开放性问题,地理教师应当确保课堂交流时间充分,可以加入生生互动或生生互评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交流和阐述的主动性。亦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类似区域的类似问题,进行区域联动,增强学生从区域的视角认知地理事象的意识。

【问题九】我们继续游览,来到巴西著名的城市圣保罗,相比巴西利亚,大家能明显感觉到这里的街道更加繁华,人潮川流不息。请阅读课本P90图L,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巴西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位于东南部沿海。

【设计意图】作为本课时的最后一个问题,从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综合的角度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掌握的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进行问题解析,有助于巩固和加强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六、 结论

初中地理的区域地理内容主要涉及“世界重要地区和主要国家”“中国的主要地区”两部分,是初中阶段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域地理部分的学习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养成和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应了解和认识区域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等特点,也是意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在不断强调教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当下,地理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重视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地理方法和地理思维的养成。对教材中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和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理规律,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小组合作探究、主题报告、情景剧表演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形成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置于特定空间分析的思维,形成系统观,从整体上认识和了解周围的地理环境,全面分析和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地理问题,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营造更受学生喜爱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向东.中学区域地理的主题选择、目标构建和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李春艳.优化区域地理教学,提高区域认知素养[J].新教育,2023(4):69-71.

[4]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1-3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