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色彩的应用探究

作者: 贾妮

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色彩的应用探究0

摘 要:美术活动作为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之一,对幼儿美术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意义,色彩作为绘画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绘画作品的色彩可反映出人的内心世界,不同的色彩带给人的情绪感受也存在较大差异。色彩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大,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文章对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色彩的应用展开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鼓励幼儿教师促进全体幼儿共同进步的同时,维护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以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提高推动美术教学活动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色彩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4-0163-04

通过对现阶段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观察可以得知,各大幼儿园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存在一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幼儿教师专业素养不足,认为对色彩的运用仅仅是将不同色彩进行搭配,缺乏对幼儿创作过程的指导。第二,幼儿教师创设美术教学活动的功利性较强,部分教师以提升幼儿的美术技巧,帮助幼儿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奖项为教学目标,忽视幼儿在色彩运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特点,对培养幼儿正确的三观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第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习惯于提供示范画,此种教学行为限制幼儿思路,不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为后续色彩运用教学提供新的方向,需幼儿园教师及幼儿的共同配合与努力扭转不良趋势。

一、 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色彩的应用原则

(一)审美性原则

幼儿对事物外形以及颜色的关注度较高,对某一事物的态度与情感强烈且易被发现。因此幼儿教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应加强对幼儿的引导,积极主动观察周围世界,感受不同事物的特点,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在不断地练习与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一切事物处于发展之中,色彩教学也不例外,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幼儿审美能力的不断进步优化色彩教学策略,保持教育策略动态更新,实现幼儿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

(二)多样性原则

美术教学内容丰富,幼儿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应将色彩教学渗透于美术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绘画、剪纸、泥塑等。多种多样的美术色彩活动,对幼儿色彩的认知具有启发作用,激发幼儿参与美术色彩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且能够进一步训练其手部精细动作,在富有趣味性的美术活动中愉悦身心,为培养幼儿艺术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三)因材施教原则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而处于同一班级中的幼儿,由于身心发育具有明显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美术活动及色彩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幼儿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应充分了解幼儿兴趣以及身心发展水平,设置富有层次性的色彩教学内容,加强与幼儿的沟通、联系,明确幼儿个性化要求,立足于幼儿园实际发展情况,满足幼儿发展需求。并保证色彩教学内容富有阶级性,鼓励幼儿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突破自我。

二、 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色彩的应用策略

(一)以欣赏强化色彩感知,提高审美能力

幼儿教师为拓宽幼儿欣赏色彩的途径,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其一,将幼儿带领至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中色彩的变换。此阶段的幼儿思维具有形象性与具体性,因此,将幼儿带领至大自然,鼓励幼儿对自然景色进行观察,感受大自然丰富的颜色层次以及多种色彩所呈现出的协调统一的美感。此外,在观察大自然、感受自然色彩的过程中,利于幼儿养成留心生活事物的美好品质。在丰富色彩储备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深化对色彩的理解。其二,幼儿园加强与社会层面的联系,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中美术馆、博物馆等的作用与价值。美术馆和博物馆中作品种类丰富且形式多样,将幼儿带领至此场所,能够促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中感悟色彩的具体用法以及色彩与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欣赏与品味的过程中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与艺术素养。

案例一:花作为大自然中比例较多的植物,形状各异,颜色丰富,因此教师将“花”作为欣赏主题。荷兰著名画家梵高有一幅名叫《鸢尾花》的作品,如图1(左上)所示,整幅作品颜色丰富,既突出鸢尾花的生长特点,又利用色彩的变换,突出情绪的躁动。幼儿在实际观察中发现,大自然中的鸢尾花多为紫色,只有靠近花蕊处的花瓣呈现黄色,如图1(左下)所示。教师引导幼儿将大自然中的鸢尾花与画家眼中的鸢尾花进行对比,感受色彩运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艺术美感,并鼓励幼儿在后续美术创作过程中大胆运用色彩。在绘画作品以及大自然色彩的引导下,幼儿创作出心中的《鸢尾花》,如图1(右)所示,通过此幅作品可以明确幼儿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表达内心感受,实现艺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育目标。

(二)以情境烘托色彩氛围,激发幼儿兴趣

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并且对周围世界持有较强的好奇心,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为幼儿营造宽松愉悦的美术学习环境,为幼儿美术创意的表达提供广阔空间,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因此,将情景教学法融入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吻合度较高,情境教学法即教师为幼儿创设人物性格饱满、色彩丰富、积极向上的场景,能够有效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美术创作,激发幼儿对色彩活动的参与热情,以此丰富幼儿的美术学习体验。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有限以及生活经验相对匮乏,情景教学法能够将深奥难以理解的问题转换呈现方式,并赋予趣味性,促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感受美术色彩的独特韵味,并将现有色彩知识应用于美术创作过程中。在具体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播放关于色彩的音乐或视频,创设轻松且富有童真的学习情境,为幼儿后续进行美术色彩创作提供精神准备。

案例二:教师在开展以家为主题的美术创作时,首先向幼儿提问,你们的家庭中有多少成员?分别是谁?其次,教师引导幼儿开展《相亲相爱一家人》绘本阅读。本篇故事主要向幼儿展示小熊一家欢度春节的团圆及和睦景象,绘本阅读结束后并向学生提问,你们欢度春节的方式有哪些?最后,教师发布美术创作任务,请描绘出你们过春节时的景象。教师发现幼儿更习惯于利用红色表达春节时的喜庆与热闹场景,但球球同学整幅画面以深蓝色为背景,其中充斥着各种颜色的线条,教师与球球同学沟通后了解到,球球此幅画面主要展示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的时刻,五彩缤纷的颜色与深蓝色的夜空形成对比,球球的绘画作品凸显出不拘一格的艺术美感。在绘本故事的带动与启发下,为幼儿提供美术创作思路,在兴趣的引导下不断发挥想象力,并利用所学知识提升不同色彩的协调性,提升幼儿美术素养。

(三)以材料丰富色彩知识,提升美术技能

通过对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开展情况的观察可以得知,现阶段美术教学活动中较为常见的绘画工具为水彩笔、彩铅和蜡笔等,虽然以上几种美术工具价格低廉、操作简单,但在颜色的变换与晕染方面具有一定弊端。因此,教师应根据现阶段幼儿的美术创作水平,不断丰富绘画工具,为幼儿色彩的运用提供物质基础,促进幼儿绘画技术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可在美术创作原料中增加水粉,相比于其他绘画工具而言,水粉既具备操作简单的优势,又弥补传统美术工具颜色硬朗的漏洞。利用水粉进行美术创作时,幼儿可通过控制水量,实现颜色的多种变换,一旦水量控制失误,颜色的饱和度无法保证时,教师可鼓励幼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弄“拙”成“巧”。为降低水粉画的难度,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直接用画笔蘸取水粉进行创作,幼儿可自由选择色彩,也可以将不同水粉进行融合,产生新的颜色后再次投入创作,培养幼儿的色彩创造力。与水粉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绘画工具,还包括水墨,教师为幼儿美术创作提供笔墨纸砚,幼儿通过笔墨颜色的深浅变化,感悟中国传统笔墨画的独特韵味,并通过带有强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色彩的笔墨绘画材料,为幼儿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奠定基础,促使幼儿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案例三:教师以《我的家乡一角》为主题创设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为幼儿提供多种绘画工具,包括蜡笔、水彩笔、彩色水笔、水粉、宣纸、卡纸等。其次,教师鼓励幼儿根据个人喜好以及创作需求,随意选择绘画工具,使整幅画面协调且富有多变性。最后,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展示并点评。如此作品虽然对水粉这一绘画材料的运用技巧稍有欠缺,绘画主题不明确,但从本幅作品中可以得知,幼儿尝试利用水粉调制颜色,在不断尝试过程中,美术技巧得以不断提升;如你对家乡景色刻画得非常清楚,画出了家乡的小桥,这幅画面颜色清晰给人以干净整洁的视觉效果,利用蜡笔画出河水,利用水彩笔画出桥和树干,在多种绘画工具的支持下,整幅画面色彩鲜明,颜色明亮,带给人舒适的视觉感受。

(四)以民族丰富色彩元素,增添艺术美感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色彩运用上的风格已经较为成熟,历经社会的变革形成闻名的“五色观”,即黑、白、红、黄、青。不同颜色有着不同的意蕴,在等级制社会中,黄色是统治者的专属色,是权力的代表,而青色则是平民百姓的颜色,并且带有一定讽刺意味。这一色彩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民族艺术中,比如脸谱,不同色彩在脸谱中则象征着不同的人物性格,一般红色脸谱象征着忠诚,而白色脸谱则代表奸佞。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过程中,可将中华民族的色彩观念融入其中,丰富幼儿现阶段所掌握的色彩知识,增加幼儿美术创意作品的艺术美感。此外,幼儿的美术作品一般以平面化居多,因此幼儿教师需根据幼儿的特点,对幼儿进行科学指导,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在呈现物体时尽量选用平面光照射物体,避免光影对幼儿色彩认知的不利影响,推动幼儿对物体进行平面化处理。第二,教师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摆脱生活经验对幼儿色彩运用的限制,并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掌握不同色彩之间的比例关系,增强画面的协调感。

案例四:教师以《制作面具》为主题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面具的特点,包括传统艺术形式脸谱。教师问道:“小朋友们,你们看完不同的面具和脸谱,有什么感觉?”欢欢小朋友说:“孙悟空的面具我很喜欢,金光闪闪的,蓝色的脸谱我上次在变脸表演中看到过,很神奇,我也很喜欢。”其次,教师为幼儿讲解不同颜色脸谱所代表的人物性格与形象,蓝色脸谱代表着刚正不阿、桀骜不驯,代表人物有窦尔敦;黑色脸谱代表着智慧、刚毅,代表人物有包拯;而金色脸谱则象征着威严、神秘,代表人物包括孙悟空等。最后,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自身兴趣绘制面具,并展示成果。有的幼儿在制作面具的过程中,将不同色彩用勾线分割,颜色分明;而有的幼儿则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在不同色彩的对比中仍然呈现独特美感。

(五)以评价彰显色彩价值,促进色彩运用

幼儿的学习动力一般来自外部动力,对幼儿美术创意作品进行评价,对幼儿施以鼓励的价值逐渐凸显。因此要求幼儿教师不断完善美术色彩作品的评价体系,鼓励幼儿不断提高对色彩的运用能力。第一,不断丰富评价主体。在传统的评价模式中,教师作为单一的评价主体,阻碍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因此,在后续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将家长、幼儿自身以及其他幼儿共同纳入评价主体。通过自我评价,既能够帮助教师明确幼儿自我认知的发展程度与水平,又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幼儿之间的互评,能够帮助幼儿明确相比于其他幼儿自身在色彩运用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而家长评价作为家园合作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丰富评价内容。教师加强对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观察,将幼儿对色彩的敏感度、对美术活动的参与度纳入评价体系,打破以比赛结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机制,提升评价的科学性。第三,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运用。评价过程中尽量使用激励性语言,帮助幼儿建立色彩运用的信心。实行代币激励法,当幼儿在色彩运用活动中获得的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后可向教师兑换奖品,有水彩笔、图画书等,引导幼儿保持对色彩运用的长期热爱。

案例五:教师以《我画我自己》为主题开展美术活动时,教师发现周周小朋友的自画像色彩十分丰富,因此教师鼓励周周小朋友对自己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周周小朋友说:“我喜欢粉色,所以我画出了粉色的天空,我也喜欢蓝色,所以画出了蓝色的头发。但是蓝色的嘴巴我觉得不太合适,下次我决定用红色画嘴巴。”教师给予幼儿的自我评价掌声鼓励。教师问道:“有没有其他小朋友想发表看法?”轩轩小朋友说道:“周周的作品用了好几种工具,有蜡笔、水彩笔,下次我也要像他一样,让我的自画像颜色丰富一点。”教师在班级中举办自画像评选活动,周周小朋友的自画像票数最高,教师将周周的自画像张贴于班级文化墙,满足其情感需求。

三、 结论

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发展状况与民族进步息息相关。教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培养,最终目标并不是保证幼儿掌握高超的绘画技能,而是培养幼儿对色彩、绘画的持久热爱。幼儿教师应不断学习新时期教育理论,敏锐捕捉幼儿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色彩认知,利用更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促进幼儿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冯昌华,锁英.民间美术色彩对现代油画创作的影响[J].美与时代(中),2023(7):42-44.

[2]韩婷婷.从绘画中色彩的应用分析幼儿的心理活动[J].大众文艺,2022(5):143-145.

[3]王文选.植物色彩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植物学报,2021,56(6):781-782.

[4]杨琼.探析色彩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21(13):174-175.

[5]翁哲敏.色彩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价值思考[J].美与时代(上),2020(3):135-13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