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营造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的策略研究

作者: 葛晓亮

摘 要: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一个人所在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等对其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应重视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家校协同育人对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营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可助力高中生在爱与支持、理解与帮助中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文章就家校协同育人营造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的促进作用、教育模式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讨论,以便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家校协同育人;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5-0007-05

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此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家长及学校之间建立一种互帮互助的合作关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育人目的。家校协同育人对于高中学生良好心理环境营造有积极促进作用,此模式具体可细分为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三种心理环境营造教育模式。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一方面可以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增强高中生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因此,学校应重视家校协同育人对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营造的促进作用,并对具体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研究适用于本校的教育策略,以此提高高中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推动其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 家校协同育人对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营造的促进作用

家校协同育人对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营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首先,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下,家长在学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会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从而在家庭生活中不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更关注孩子的学习压力和情感需求,并在家庭中营造温馨、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从而缓解高中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在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下,家长可以利用学校专业教师教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观察孩子,及时发现其存在的或者是可能会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引导手段,对学生的情感需求有效满足,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增加心理安慰,使高中生可以积极面对各种压力,增强心理韧性及应对压力能力。最后,在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下,家校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双方通过积极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暗示,引导高中生树立积极人生观与价值观,保持良好学习心态,敢于面对一切困难与挑战。并且,家长和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其提出适当的要求,设定合理期望值,以此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其学习目标价值感,助力其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总之,家校协同育人对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营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应重视利用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 家校协同育人营造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的教育模式

(一)以学校为中心的心理环境营造教育模式

以学校为中心的心理环境营造教育模式更强调以学校为教育核心,学校通过建立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引导,以及建立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机制,可以为高中生提供更全面具体的心理健康服务,提高高中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增强其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讲座等,这便于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及活动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要是为高中生提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一切教育服务,比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从而在适合的时机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帮助学生成功度过心理健康危险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引导有助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全面系统认知,从而使其知道心理健康教育是常规教育,自己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代表自己有心理健康问题,进而转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或片面认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通常情况下,学校可通过校园广播、宣传广告栏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学校及教师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然后采取针对性强的干预措施,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环境营造教育模式

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环境营造教育模式强调以家庭教育为核心,家长需要主动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环境营造教育模式若想取得成效,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大力支持,因大部分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不够,且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影响导致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常常忽视。因此,学校可通过家校协同育人模式与学生家长建立有效沟通关系,通过家长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宣传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营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明显提高,从而在家庭中多对孩子提供情感支持。与此同时,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其所在的家庭环境有一定关系,所以应在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环境营造教育模式中增加家庭心理咨询服务,对学生家长进行科学且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以心理咨询、测试及治疗等个性化服务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和知识技能,从而更好地实施家庭版本的心理环境营造教育模式,促进高中生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压力处理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三)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心理环境营造教育模式

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心理环境营造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实际心理辅导需求为出发点,对学生提供个性化心理健康辅导。在实施此教育模式前,学校应采取问卷调查以及个性化访谈等方式了解目前学校学生普遍存在或个别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健康需求,然后再向学生发出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案收集号令,让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设计与制订中,帮助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说出自己想要得到哪方面的帮助和支持。这样既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提供参考,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以及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心理环境营造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及家庭共同发力,形成教育合力,以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与帮助,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此外,在实施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心理环境营造教育模式过程中,应注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具体的解决方案等进行有效记录,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对某一位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健康辅导,增强跟踪管理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学校及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环境营造教育模式创新优化提供参考,全面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三、 家校协同育人营造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的策略分析

(一)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宣传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营造重要性

宣传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营造重要性是提高家校协同育人质量的前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其家长对其学习抱有更高的期望,并对学生常常施加压力。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部分的学生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良好心理环境对高中生抗挫折能力和适应能力形成的影响。因此,建立协同育人平台意义重大。为此,学校应承担起育人责任,建立有利于家校沟通协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发布一些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真实案例,方便学生家长查阅翻找。并且,在协同育人平台建立后,应重视加大对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营造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例如,学校可以建立以微信群、QQ群、家校沟通App等社交媒体为基础的家校交流平台,在平台上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将针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真实案例以及其他相关材料收录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中,然后,以案例分析、教育分享等方式宣传给学生家长,引起家长注意,使学生家长主动在资源库中查找对自己有帮助的心理健康资料。与此同时,家校协同育人平台可在学校及学生家庭之间架设起一条畅通的沟通桥梁,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平台上的各种教育资源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认知,学校可以通过平台上的互动留言板以及信息反馈窗口了解学生家长的心理教育需求,从而为其针对性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帮助,为高中生心理健康环境营造提供重要支持。

(二)采取多种沟通方式,为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营造创造条件

为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营造创造条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应对来自学业方面的各种压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降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概率。由此可见条件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具体应如何为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营造条件呢?这就需要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采取多种沟通方式。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将为教师及学生之间搭建有效沟通平台,利于教师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与相关知识,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开设此课程并不代表学生已经发生了心理健康问题,而是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且,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也能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转变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错误及片面认知,主动学习,深刻领悟,形成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再如,心理健康主题家长会的开展,将有助于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营造的必要性有更深刻理解,从而主动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抚慰。此时,教师也能通过家长会知晓班级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可程度,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提高家长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测试平台等,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处理方法,更利于学生在心理健康自助测试平台上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从而接受平台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三)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为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营造奠定基础

《学记》中言“亲其师则信其道”,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进一步延伸这句话的含义可知,当师生关系和谐时,学生也会更愿意亲近教师,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将会为高中生心理环境营造奠定良好基础。那么教师应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呢?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主要是指对学生的整体认识、看法以及态度,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研究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成功培养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例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明确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家庭文化背景以及学习中能力表现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辅导。其次,针对学习能力较弱、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学生也要积极采取“从心入手”的辅导教育手段,不可一味地采取强制或一刀切的教学手段,影响学生健康心态形成。最后,教师还应全方位地关心、关爱、关怀学生,与学生建立亲密且自然的师生感情。例如,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或者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学生群体,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与学生交谈,选择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与学生亲密接触,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亲切关怀,从而乐于亲近教师,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在这种状态下,师生关系是融洽的、是和谐的,教师可顺利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更好地发挥心理环境教育作用,增强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其抗挫折能力。

(四)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为高中生营造良好心理环境做好铺垫

有调查研究发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关心程度远远大于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心程度,部分家长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重要,若不抓紧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就难以考入一个理想的大学,毕业也就难以找到理想工作,那时的心理压力才是最大的。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片面的教育观念,导致家庭教育中很难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心理健康问题被发现时,问题也已经到了很难解决的境地。为此,应重视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为高中生营造良好心理环境作好铺垫。例如,可在以学校为中心的心理环境营造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对家长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引导。如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教育服务中,教师可通过家校协同平台向学生家长传递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观念,让学生家长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了解高中生存在的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对此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引起的后果有正面了解,增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如在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环境营造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家长会与家长建立沟通联系,向家长宣传高中生良好心理环境营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提高家长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抚慰的教育认知,在教育外力的加持下,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疏导能力,提高抗挫折和应变能力。如在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心理环境营造教育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的调研工作中,让家长了解当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从而转变教育观念,为高中生营造良好心理环境作好铺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