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趣味性教学模式的初中物理课堂效果研究
作者: 施文集摘 要: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阶段的关键性课程,初中生首次接触物理知识,需要学习大量的概念和理论,这些知识相对其他学科,较为枯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深入理解物理知识,致使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下降。而物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需要教师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保障课堂教学成效。因此,文章首先概述了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趣味性的作用;其次分析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及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最后详细阐述了基于趣味性教学模式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希望可以为广大初中物理教师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趣味性教学模式;教学现状;作用分析;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5-0123-06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教育事业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为了与时俱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对各科教学的更高要求。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注重两个方面:记忆各种物理概念和探究物理知识。但是,常规的授课方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成效。所以,为了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兴趣为导向教学模式诞生,这就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方式,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求现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使用有趣的语言,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才可以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尤其是在教学中,需要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积极采用具有趣味性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和高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一、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趣味性的作用
首先,物理属于初中生首次接触的科目,他们对物理缺乏正确的了解,也往往对物理的学习缺乏兴趣,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探索和研究能力。
其次,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记忆力。通过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原理与有趣的实例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游戏、模拟等互动形式的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尤其是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培养他们对物理学科的持久学习动力。
再次,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趣味性教学的氛围中,学生更容易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和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难题。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增强趣味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培养他们对物理学科的持久学习动力。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实例和应用场景,可以让学生看到物理学科的实际应用,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激发出学生长期学习物理的动力,尤其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
(一)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科书的内容应该更贴近生活,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现象相吻合。尤其是声音振动、光的投影与折射等也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的。需要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注重亲身实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物理知识与生活体验相联系,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灵感,探索物理现象,发现物理规律。这样,学生就能更快地融入新的教学环境中,与新的物理知识建立连接。因此,应该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足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以教科书为依据的科学探索
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确保基本知识系统的完整性,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递进性和演绎性。教学内容应符合初中生的思维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生的认知能力处于构建阶段,因此教学应该有逻辑性、层次性和关联性。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抽象思维,加强对数学基本概念的认识。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探索时,应有目的地设计教学,将两者相结合,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并加强对知识的巩固。
(三)注意现象、法、理相统一
初中物理教材应对现象、规律、原理进行归类和介绍。现象类包括热、光、声音、运动、磁场等,如机械学、反射和折射、简单机械、压力、电、透镜等。教学中应注重现象、法则和理论之间的统一,让学生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安排上应注重内部内容的逻辑性,避免让学生感到困惑,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发掘和探究学生的能力,以促进后续的学习和工作。同时,也需要积极创新,加强物理教学的前后衔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没有重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仍然存在许多教学问题。目前,大部分教师都在接受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思想,并在有意识地改变教学模式,但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有的教育工作者很难完全胜任新的教学任务。现在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教学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应付考试,没有围绕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行教学。虽然这样做可能会取得一些突出成就,但学生却缺少思考的时间,他们只是机械地将书本知识灌输进脑中,无法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应用到生活之中,这必然会导致学生难以对物理产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有些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缺乏互动教育,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不会主动学习,只会被动地听老师讲课,这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提问能力的发展。师生之间只有进行有效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
(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初中生的抽象思考能力还在发育阶段,对他们来说,抽象概念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使用一套完整的教材,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需要创造生动的情境。然而,一些初中老师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坚持使用抽象的语言来解释物理现象的规律,并且常常使用抽象的问题来解释,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致使学生往往无法理解。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物理失去兴趣。同时,还会限制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三)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仅仅是一个信息传递者,致使其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往往只是将课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老师所教的都是正确的,只需要好好学习即可。这种方法逐渐削弱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问能力,间接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不仅不利于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还会导致其缺乏主观能动性,致使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同时,教师自己也受制于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有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只是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缺乏趣味性,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渴望,甚至会导致学生对物理课堂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成效。
(四)物理学科的解题难度较大
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学生会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了解,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得到答案。但是,当前的物理教学问题却不断更新,各种新题层出不穷,许多学生从未见过,再加上物理对初中生来说属于新知识、新内容。对于他们来说,陌生的科目就意味着完全的陌生,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所以,需要教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可以了解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充分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从而在兴趣的推动下进行主动学习,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生僻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
随着新课改的落实,现在物理教材中的生僻知识越来越多,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难度。再加上物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以及逻辑性,其学习难度是相对较高的,这一点对于老师和学生都很明显。此外,现代物理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常见的知识,其中包括越来越深入的抽象概念,这些都给物理学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尤其是其中存在较多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通过语言的阐述进行教学,必然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同时,相对冷门的学科是开放的,其中涵盖了大量的物理实验,这些物理现象对他们来说大多是新奇的,一些“纲”之外的现象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这些冷门的物理知识也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增大了研究的难度。
四、 基于趣味性教学模式开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内容
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应简单地照搬教材,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内容,拓展教学内容,并创新教育方法。特别是教师不能盲目地重复教材内容,这很容易会使学生丧失对物理的兴趣。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培养科学创造意识,注重实践,以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内容,包括各种神奇的物理现象、图片以及有趣的小实验等,对这些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初中生觉得新奇,希望了解其具体的原理。这就需要初中物理教师有效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内容,对学生进行展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中,除了智力因素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其他一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蕴含深奥物理学原理的事物,如果老师多加留意,就能够找到并运用这些原理。比如,冰箱的冷冻室为何在下面?学生背包的带子为什么不是圆形而是扁平的?打火机是如何点火的?这些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他们了解到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在科技领域,尤其是太空科技这样的尖端学科领域,也存在很多与物理学相关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宇航员刘洋在太空中做实验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其做的有趣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在教室内进行模拟,就可以发现在地面上,是无法进行相同的实验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讲解引力的知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引力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因此,将这些实验引入物理课堂对学生的视觉和思维具有很大的影响。物理老师应该用心教学,丰富课堂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有趣的学习体验,这对物理教育会有很大的帮助,也会带来丰硕的成果。
(二)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
人都有好奇心,初中生更是处于好奇心强烈的时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授课。例如,在对学生讲授有关“光直线传播”的知识时,可以先对学生展示一种用来抓牌的魔术:老师将两只手伸到面前,手背对着黑板,然后问学生:“我手里有什么?”学生们必然会说什么也没有。然后,教师的右手在半空中一划,一张牌就出现在他的手中。然后,他再次挥动手,牌又消失了,然后再次出现,如此重复。学生们非常惊奇,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老师抓住这个机会说:“学生们都希望了解这个问题,请你们先听我说,到了这个时候,答案就会揭晓了。”其实,纸牌就藏在老师的指缝里,当他看不见的时候,他就藏在手背上,只是老师通过很快的手法,将其迅速由手背转换到手中,再由手中转换到手背,这样纸牌就好像是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现一样,这就是因为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并由此延伸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这样即使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也可以学得津津有味。如结合让学生在课余去观察阳光下树叶投射到地板上的光斑,观察光斑的形状,探究为什么有的光斑是圆的,有的是和树叶缝隙一样的不规则形状,有利于深入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