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探究

作者: 周继芳

摘 要: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而情境创设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文章首先分析情境创设对教学的意义,提出具体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并针对实际教学案例展开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6-0138-06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材紧密围绕新课程标准要求,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文章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对教学情境创设策略进行探究,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现状及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在新课程标准下,核心素养被提出,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然而,对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探究教学情境创设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明确研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文献综述: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教学情境创设策略在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例如,Crotty等人(2014)提出了一种基于情境的道德推理教学模式,通过呈现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在国内,李晓东(2019)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策略,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法治意识。然而,大多数现有研究仅从理论层面探讨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缺乏针对具体年级的实证研究。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分析。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其次,结合新课程标准下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情境创设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情境创设策略的看法和建议。结果与讨论: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和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方便快捷,往往直接采用教材或其他网络资源中的情境素材,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这种做法导致教学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无法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过于注重情境的完美性和理想化,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例如,有的教师会用一些虚构的人物、事件等来创设情境,这些情境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是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这种缺乏真实性的情境创设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情境创设缺乏互动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式为主,即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传授知识,但是缺乏互动性和探究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法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往往仅注重情境的呈现,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情况下,即使教学情境设计得再好,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过于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忽略了实质性的内容。例如,有的教师会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等来展示情境,而没有真正考虑到这些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这种形式化的情境创设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而且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情境创设缺乏有效性

初中教学缺乏实践环节,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往往仅关注情境本身的设计,而没有考虑到情境对学生的有效性。这种情况导致一些教学情境只是短暂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无法真正地深入人心,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没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导致情境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例如,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创设了一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情境,这些情境虽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但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提高能力,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点。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初中教学中存在一些现状及问题,如缺乏真实性、缺乏互动性、缺乏有效性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科教学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情境创设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设计特定的问题、事件、人物等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入体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情境创设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情境创设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教学内容,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其次,情境创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实践能力。情境创设教学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操作,通过情感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最后,情境创设教学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在于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生动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迁移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将学科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联系,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知识迁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境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需要根据情境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情境创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往往难以产生兴趣。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情境中的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场景中,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冲突和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会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进而提高其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创设往往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以及情境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和法治问题,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念。情境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情感和法治信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公民素质。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认为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和意义建构。这种建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情境策略探究

教学情境的创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场景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其次,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通过真实场景的模拟与再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最后,情境创设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精心制订教学策略,其中情境创设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1. 创设生活化情境

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是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知识。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新闻、社会热点以及日常生活琐事,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无处不在。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时,可以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境设计以下问题:你曾经遇到过哪些危险或意外?你是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重要的生命安全底线是什么?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回答,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命的珍贵以及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指通过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我们受法律保护》知识点中,可以设置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当我们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维权?”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创设案例情境

案例情境的创设是指通过呈现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案例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例如,在讲授《违法犯罪》主题时,可以引入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和后果,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预防和抵制违法行为。

4. 利用历史典故、名人故事创设情境

历史典故和名人故事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这些故事可以作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取相关的历史典故或名人故事进行情境创设。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民族精神》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岳飞抗金”“林则徐禁烟”等历史事件以及当代社会先进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探讨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这些故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民族精神的力量和感染力,从而激发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感。

5.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多媒体手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生动、真实的情境,使其更好地感受教材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情绪的管理》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情绪相关的动画短片或电影片段,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和如何有效管理情绪。通过生动的多媒体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