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作者: 朱莹

融合教育背景下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0

摘 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教师。在人的成长发展进程中,幼儿时期最关键,而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个性成长等均与家庭教养方式有直接关系。基于此,文章在融合教育背景下,通过采取幼儿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自制家庭及幼儿调查问卷,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与维度问卷(Parenting Styles and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PSDQ)对本幼儿园幼儿家庭教养方式及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的方式,探析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养方式间的关系,旨在更好预防及减少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为促进家庭早期良好养育指导提供良性参考。

关键词:融合教育;家庭教养方式;幼儿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7-0163-04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指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因环境适应能力不佳、生理机能失调、心理冲突等问题,造成的一种不适应行为及心理层面的障碍,其是幼儿在身体与心理发展中所特有的障碍。相关心理健康研究显示,大部分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或精神疾病都与幼儿时期的成长经历相关。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转型与高速发展的阶段,社会竞争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父母高期待等因素,不仅使成年人承受了极大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正在低龄化。所以,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社会及家长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健康包含身心两个层面,即身心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这也改变了过去只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观念。鉴于此,文章设计调查问卷,合理调查和分析本区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及其家庭教养方式,并参考相关研究文献,针对本幼儿园部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展开探析,希望能够对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养方式科学性的不断提升,以及幼儿更好健康成长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 研究对象

以本幼儿园3~6岁幼儿以及其家庭为研究案例,调查幼儿家庭教养现状及幼儿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样本来源于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共计76人。采用问卷填写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共发放76调查份问卷,且所有问卷均收回,剔除信息缺失、不全或遗漏问卷,保留有效问卷71份,有效回收率为93.42%。

调查问卷主要由负责教养和照顾幼儿的幼儿家长填写,其中,母亲共36人,比例为50.70%,父亲有14人,占比为19.72%,爷爷奶奶21人,占 29.58%,样本基本特征明细如表1所示。

二、 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研究工具

(一)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幼儿家庭的教养方式,以及幼儿及幼儿的家庭基本情况三个维度,并采取量表、问卷等数据统计及分析方式展开统计研究。

(二)相关研究工具

1.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情况

采用家长版幼儿长处与困难问卷(SDQ)为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状况的主要评估工具。SDQ是1997年美国的心理学家Goodman等人依据DSM-IV的相关诊断标准所制定的,并在2001年修订,它被作为3~17岁幼儿、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评价和筛查的一种常用手段。杜亚松等对其中文版本进行了修订,因而该量表在中国被广泛使用,且具有较好的效度及信度。SDQ的问卷调查条目共计25条,包含5个因子,即情绪问题(Emotional symptoms)、多动注意缺陷(Hyperactivity)以及品行问题(Conduct problems)、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ur)和同伴交往问题(Peer Problems),多动注意缺陷、品行问题、同伴交往问题和情绪问题4项因子得分总和,共同组成困难总分(Total difficulties scores),而亲社会因子,则主要为优点得分。

25个项目都使用利克特3点积分方式进行积分,即从0分(不符合)到2分(完全符合),对7、11、14,以及21、25项进行逆向评分。每一个因素的得分都在0~10分之间,而难度的总得分则在0~40分之间;品行与情绪、多动注意缺陷,同伴交往问题,困难总分的分值越高,表明幼儿的心理问题就越严重;而若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因素得分较低,则说明幼儿的亲社会问题也就越为突出。在本次研究中,每个维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分别为0.792、0.814、0.722,0.798,以及0.778、0.759,满足了心理测量的需要。杜亚松等依据中国常模设定的分界值,将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划分为三个等级,即:正常、边缘、异常;各因子异常得分值、困难总分分值为:情绪症状、困难总分分别为5分以上、17分及其以上;多动注意缺陷、品行问题、亲社会行为问题和同伴交往问题则分别为8分和8分以上、等于或大于4分、小于或等于4分和6分及其以上。

2. 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研究工具

采取Robinson等人所编制的家庭教养方式与维度问卷(PSDQ)对幼儿家长的家庭教养方式(RMO,& Hart,2001)进行测量。本次研究所采用的PSDQ量表主要为2000年编写的PSDQ简版量表。经验证,本量表在中国受试者中的信效度较良好。

简化版PSDQ本有32个问题,共由3部分组成,权威教养部分有15题,专制教养部分有12题,放纵教养部分有5题,其中,权威型教养方式具体包括了3个子维度,具体内容是:关系维度(Connection Dimension,CD)、赋予自主权维度(Autonomy Granting Dimension,AGD)和规则维度(Regulation Dimension,RD)。而专制化教养方式也同样包括3个亚维度,分别为身体胁迫维度(PCD)、言语敌意维度(VHD)以及专断化惩罚维度(N-R PD)。

32条题目均全部采用李克特5分制进行评分,即1~5分分别代表“从不”“偶尔”“大约半数时候”以及“很经常”和“总是”。通过平均分的计算,得出每个子维度的分值,然后再分别计算出每个子维度的具体平均值,得到主要维度的得分,即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得分。每一维的得分愈高,则表示父母所采用的幼儿教养方式频率越高。经过研究汇总,权威式、专制式、放任式教养方式问卷的克隆巴赫α因子分别为0.873、0.766与0.732。

3. 幼儿家庭基础情况研究

本研究为了更清晰且明确地了解所选样本幼儿,以及幼儿家庭的有关人口学特征,也收集了其他相关样本的数据,这些数据信息包含了幼儿个体方面和幼儿家庭方面2个部分。亦查找了有关幼儿与其家人之人口学资料,以增进对幼儿与其家人之人口学资料之了解。幼儿个体方面信息,涵盖了幼儿的性别,是否为家中独生子女,在幼儿园的就读班级及居住区域等。而幼儿家庭方面的基本特征信息,则主要包含幼儿教养方式类型,父母受教育水平及职业,以及家庭年收入情况等几个层面。

三、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数据主要采取Stata23.0统计软件来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信息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等。

四、 研究所得结果统计

(一)幼儿的家庭教养方式状况

对71名幼儿的父母,在权威型教养以及其各项子维度,包括关系、规则和赋予自主权3个维度,专制型教养方式及这一教养方式下的各个子维度,即身体胁迫、言语敌意、武断惩罚,以及放任型教养方式层面上的得分情况展开描述性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

本幼儿园幼儿家长的权威型教养方式、放任型教养方式的所得分值分别为(3.64±0.63)分、(1.91±0.44)分,而专制教养方式的分数为(2.29±0.62)分。针对权威型教养方式来说,关系维度层面的温暖、支持教养频率为最高(M=3.62,SD=0.61),规则维度中的说理、引导教养方式使用频率为最低(M=3.50,SD=0.69);而在家长专制教养方式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养方式为言语敌意(M=2.22,SD=0.60),使用频率最低的幼儿教养方式为专断惩罚(M=1.65,SD=0.52)。

(二)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分析

根据幼儿在SDQ每一个相关因素上的所得分数及总分,以及杜亚松于2008年所制定的标准异常临界值规范,在71例样本当中,具有心理问题异常情况的幼儿共9人(12.68%),存在情绪问题、同伴交往问题的幼儿分别为23人(32.39%)、3人(4.23%),品行存在问题的有16人(22.54%),具有多动注意缺陷问题、亲社会行为问题的幼儿分别为12人(16.90%)、8人(11.27)。分析幼儿心理问题异常检出率,自高向低排序依次为:困难总分—品行问题—情绪症状—多动注意缺陷—亲社会行为—同伴交往问题。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层面的各个维度检出情况详见表2。

(三)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采取皮尔逊相关分析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探究家庭教养方式各个维度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各个维度的关系,详情如表3所示。

由表3统计分析可知,权威型家庭幼儿教养方式以及教养关系、规则,赋予自主权几个子维度的得分,都在不同程度上与幼儿心理健康困难总分、心理健康情绪症状评分,以及品行问题、多动注意缺陷和同伴交往问题得分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与亲社会行为维度得分之间也有着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专制型教养方式、放任型教养方式、言语敌意,以及身体胁迫子维度同幼儿心理健康的心理困难总分,情绪症状,包括品行问题与同伴交往问题,以及多动注意缺陷得分,都有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这些维度评分则均与亲社会行为维度的得分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放任、专断都会增加幼儿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而权威型教养方式则会减少幼儿的心理风险。在抚养幼儿的过程中,父母所展现出来的温暖和支持,通过说理、引导和民主培养幼儿,可以让幼儿拥有完全的自主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幼儿的心理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父母在身体上的强迫、言语上的敌意和专断的惩罚方式的增多,也会使幼儿的心理问题增多。所以,为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应该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家长应该避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出现强迫、专断、拒绝和缺失等问题,减少对孩子的过分控制和言语敌意,要将重点放在亲子关系的培养、说理引导与民主参与等方面,进而有效降低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李艳霞.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原工学院学报,2022,33(6):85-88.

[2]张维丽.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J].家长,2022(18):7-9.

[3]袁媛.父母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J].当代家庭教育,2022(16):5-8.

[4]于丽群,李万丽.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J].幼儿与健康,2020(3):49-51.

[5]骆叶.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个案研究[J].才智,2017(15):126.

[6]王志敏.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家庭教育,2021(22):47-48.

[7]张欢.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策略研究[J].幼儿与健康,2022(7):9-11.

作者简介:朱莹(1991~),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翡翠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