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整合的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研究
作者: 姚彦奎作者简介:姚彦奎(1979~),男,汉族,甘肃兰州人,榆中县新营中学,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协同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从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可以利用德育课程的综合性、渗透性、时代性、开放性等特点,将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整合起来。通过有效的课程整合,能让初中思政课程更具吸引力,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基于此,文章主要围绕课程整合下的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展开研究,希望给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教育带来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程整合;初中;思政课程;德育;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9-0118-05
初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在初中阶段,教师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的协同发展。这不仅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提出的要求。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通过课程整合的方式,将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初中生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
一、 基于课程整合下的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与德育的相互促进和协同发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够让初中思政课堂充满活力。在初中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创设问题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水平,促进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相互融合。在初中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德育与思政课程进行整合,与学校各项教育资源整合,让学生感受到更多德育文化,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同时还可以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促进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 基于课程整合下的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的原则
为了实现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的协同发展,促进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的有效整合,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教育的主体,人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基于此,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情感变化和实际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原则
在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中,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开展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三)坚持社会为本原则
只有在社会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因此,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要立足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立足于社会需求和时代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时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基于课程整合下的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的现状
(一)部分初中思政课教师缺乏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
传统的初中思政课教育模式过于死板和乏味,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时期下,传统的初中思政课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开展初中思政课教学时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将思政课程与德育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二)初中思政课教师和德育教师缺乏交流和合作
目前初中思政课堂上开展的德育活动比较单一,没有很好地将两者整合起来。在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时,教师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知识,而忽略了德育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开展德育课程教学时要将两者进行整合。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展开交流和合作,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
(三)初中思政课教师和德育教师缺乏有效沟通
初中思政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也没有将两者有效整合。因此,在开展初中思政课教学时,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及时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在开展德育课程教学时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想法。
(四)初中思政课堂上开展的德育活动不够丰富
目前初中思政课堂上开展的德育活动比较单一,缺乏新意和吸引力。因此,在开展德育课程教学时要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五)初中思政课教师缺乏对德育课程的重视
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多初中思政课教师仍然将初中德育课程视为思政课程,没有将两者有效整合。初中思政课教师对德育课程缺乏重视,没有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将二者有效整合起来,导致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的效果不佳。同时,部分初中思政课教师对德育课程不够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思想需求不够了解,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德育课程的作用。
四、 基于课程整合下的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
在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整合,选择与学生生活、学习和实践紧密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律知识,加深对道德与法律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法制观念不强的情况,选择一些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如“未成年人犯罪”“校园欺凌事件”“交通事故”等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对法律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了解实际案例的基础上,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另外,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在课程整合过程中要注意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例如,教师在教学《法律护我成长》一课时,教师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那些学生“打架斗殴”事件,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辨析、论证等思维活动中让学生理性地剖析此类事件的危害,更多地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深刻认识到未成年人需要保护,更要发自内心地认可、遵守、服从法律。因此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对教材进行整合,运用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以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为依托,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重德育案例的选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德育案例的选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教师要结合初中思政课程的具体内容,选取一些有意义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案例。如在教学“了解祖国爱我中华”时,教师可选取一些影视作品,让学生从中感受祖国的富强和壮丽,让学生从心底里热爱自己的祖国,也通过搜集一些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相关资料,从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种爱国情愫,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树立远大理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中国好人”,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受到他们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热情。初中思政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优势,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利用德育案例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的认知,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初中生,我们青少年怎样弘扬传统美德?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总之,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政教学水平,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利用课程整合来促进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要积极发挥德育课程对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是课程整合的组织者,也是课程整合的实施者。因此,在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要提高教师素养,让教师主动参与到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思政课程与德育的重要性。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教育职责,从思想上重视思政课程与德育工作,理解思政课程与德育的协同发展对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组织、自己参加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专家讲座、举办培训课程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对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为了让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更好地实施和推进,学校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德育工作融合起来,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工作。通过跨学科研究工作,让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方法等内容,形成跨学科整合思维方式。让思政课程和德育课程在教育过程中更具关联性和系统性。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来提升教师素养,可以邀请专家对不同学科的教学进行指导和培训,让教师能在不同学科中进行有效的融合。学校可以邀请德育方面的专家、学者或者优秀的道德模范、社会工作者等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还可以邀请优秀的道德模范、社会工作者等为学生做心理健康辅导、法律知识教育等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应该如何处理、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通过培训、讲座、开展跨学科研究工作,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德育和思政课程整合的方法和技巧,使教学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实现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
(四)发挥社会实践作用,强化德育教育效果
将德育教育内容融入社会实践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认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校外开展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祖国发展的变化、人民生活的变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变化。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教师应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对思想政治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进行有效整合。教师还可以将思想政治课程与德育整合起来,通过有效的课程整合,让初中思政课程更具吸引力,促进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为了让初中思政课堂更具吸引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做好相关工作,对初中生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
(五)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初中思政课程与德育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社会热点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教师要将学生引入社会热点问题中去,让学生感受社会热点的内容和价值,进而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通过观看社会热点视频,了解我国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前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教师在让学生观看视频之前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思考:如果你是一名中国公民,你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党和国家在不断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如果你是一名外国公民,你会选择支持还是反对?通过这样的思考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体现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影视作品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例如,教师可以播放反映“天网”工程建设、反腐败斗争、扫黑除恶等内容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中体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所带来的幸福感。在学生观看影视作品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国家发展和建设贡献力量?通过这样的思考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担负着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成就、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一带一路”取得的重大突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等内容的影视作品来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