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激发课堂潜在能量
作者: 胡洁琼作者简介:胡洁琼(1992~),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
摘 要:在交流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积累起独特的文化。作为一门特殊学科,道德与法治既包含相关知识,也是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为此,文章提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课堂潜在能量”的观念,阐述如何采取策略,将优秀传统根植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形成特色文化和共识。通过在课堂中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并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需求,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自主性,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并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让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资源;发掘及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9-0113-05
新时期以来,教育不再为追求模式化而抹杀学科自身灵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意识到:以传统文化资源为根,聚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进一步激发课堂潜力。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尤为关键。考虑到新版教材的课程结构,我们尝试提升课堂内容的多元性,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利用周边传统资源,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 吸纳特色传统文化,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
意识带动行为,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不乏传统文化的契机,关键是能否拥有主体性和思考力。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道德准则和法治观念。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孔子的仁义道德观念和孝亲敬老的美德都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内容。此外,孔子的《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以及传统寓言故事等都是宝贵的教材资源。另外,《课程标准》中,也罗列出长长的资源清单,对传统资源的特质言之不尽。作为教育者,我们主动关注,从意识上转型,发现并吸纳特色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
(一)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法治原则。吸纳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祖先留下的优秀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增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尊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吸纳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教师主动学习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哲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培训课程或与传统文化专家交流,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在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积极收集传统文化资源,如传统文化故事、古诗词、绘画、音乐等,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可以利用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等途径,寻找和整理适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传统文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目标明确,关注儒学传统资源
作为现代人,在道德与法治的解读上,我们重视与时俱进,却往往弱化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然而,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礼仪规范、道德范例等,都能够为学生提供正面、健康的道德和法治参考。同时,融入特色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如今,我们改变意识,发现传统资源拥有强劲的生命力。我校处于常州,这里的儒学文化氛围深广而磅礴。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入特色传统文化元素。利用小故事、寓言等形式,讲述中国古代孔子、孟子等儒学思想家的故事和道德观念,教导学生尊敬老师、友善待人、尊重长辈等。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儒学传统资源。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进行采集,可以提炼出适合六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道德与法治课时较少,在传统文化研究上,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对应到具体本土传统资源上,教学围绕目标进行,能增加有效性。如此一来,通过设立明确的目标、吸纳特色传统文化、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关注儒学传统资源以及积极互动和合作学习等措施,可以激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潜在能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三)资源细化,对接孔庙传承文化
为了避免研讨的模糊性,经过认真考虑,我们在资源吸收上提出细化的要求。比如,经过考察和定位,决定具体到常州西夏墅镇梅林村的孔庙传承文化上,体现点上开花、逐步深入的资源效果。在此基础上,再具体到“崇德重道”“仁爱孝悌”“正心修身”“不诚无物”“先义后利”等内容上,对应道德与法治教材,形成资源链接和拓展效果。我们通过一些策略来吸纳特色传统文化,丰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资源,并将资源细化,对接孔庙传承文化。在拜访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孔庙的建筑、祭祀仪式等,并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进行关联,让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简而言之,在已有的道德与法治认知基础上,将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上细化,才能对应到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设置了小组研究课题,要求学生选择与孔庙传承文化相关的话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学生可以选择孔庙的历史渊源、孔子的思想、传统礼仪等方面进行探究和发表报告,从而加深他们对特色传统文化的了解。
儒学传统包容甚广,在细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强求面面俱到,而需考虑六年级孩子的实际情况,根据家乡的相关资源,选择能与课程链接的部分。既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自身的性质和理念,也将传统文化资源以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在教学活动中。
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先。”可以看出,在新一轮课改中,针对六年级学生成长需求,选择中华民族传统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形成一种浓厚而深沉的资源力量,对传统文化资源运用和学生品格修养的引导,均有着不容置疑的效果。
二、 善用传统文化资源,激发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力
在儒家传统文化中,道德与法治观念十分丰富。在现代社会,这些源于德与法的准则依旧对社会家庭和个人拥有指导意义。六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门槛,善用中国传统文化,能培养他们积极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和正确的生活态度。这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立身处世、未来生活的需要。下面以六年级“多样文明”为例,阐述操作策略及其效果:
(一)对应教材展示,借助传统文化,增加学生认同感
比如,仅仅告诉学生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生会觉得道理空洞,缺乏说服力。我们选择常州一带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化资源,如孔子庙、梅园等。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办法,进行配乐展示和有感情地解说,在把握多样文明的基础上凸显中华文明,特别是儒家文化的重大作用。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产生民族自信和自豪情感,道德与法治中的知识,就能以鲜活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内心。在此基础上,他们会懂得:在交相辉映的早期文明中,中华文明一直延续,不曾中断,自然能在更大程度上体会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无穷魅力。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财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展示,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同自己民族的先贤、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这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灿烂的文化成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伦理理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感受传统美德,如孝顺、尊敬、友爱等,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展示,可以促进跨学科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投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同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可供运用的展示技术和手法也更加先进。例如互动展示平台,可以通过浏览切分方式,将中外文明和代表性艺术作品,以图片文字等分区一起呈现,配合教材重点进行讲析。通过资源整合,在丰富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声中融入教材内容和传统资源,使教师获得表层教学需求,拥有精神享受的意趣。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借助技术因素推动传统文化的融入,共同寻找道德与法治养成路径,课堂教育更加深透有力。只要学生愿意接受,他们未来必备的品格就能向着完善的方向前行。不难发现,传统文化资源是情境资源的重要部分。六年级学生保留相对感性的特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从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引导学生感知蕴含其中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帮助他们认知人类文明多样性和中华文明鲜明特点,让孩子在真正意义上受益。
(二)鼓励自主交流,善用传统文化,激发道德与法治学习潜力
课堂,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在这里,学生才最有发言权。比如,在“走进殷墟”部分,我们尊重学生的意愿,以“任务泡泡”的手法鼓励他们预习教材内容,自主划分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手法,利用网络画册功能,在家长支持下制作传统文化资源名片。姓名、地理位置、所处年代、历史价值、预习感想,利用网络功能,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一一完成“走进殷墟”名片制作要素。学生非常喜欢,自主合作,交流收获,在班级微信群里发布自己尝试所得,对殷墟传统文化遗址自主认知。对蕴含的人类文明,如甲骨文、青铜器等文化遗存都先自主了解。特别是后母戊鼎、鸮尊等,更吸引孩子,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产生强烈的期待。如此这般,在课堂上,再通过PPT方式,将殷墟文化和金字塔、雅典娜神庙等多样化的文明对照研讨,更能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连贯性,产生中华儿女特有的责任感和道德与法治意识。效果非常良好,课堂十分活跃,这让我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更大限度地归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性的活动跨越时空限制,以传统经典和教材知识融合方式,感受知识。
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可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哲学,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传统文化涉及的知识广泛而深入,能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学习深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传统文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和审美价值,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染,以自主交流的方式,更容易引发共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道德与法治既是知识学科也是德育学科,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通过自主交流手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感知,促进对文化内容的进一步把握。
(三)结合教材创生,融汇传统文化,焕新道德与法治课堂面貌
道德与法治课堂曾经偏重于说教和训诫,其目的是帮助孩子成长。然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拥有极强的主体感,这种做法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本次研讨中,我们注重资源的创生,通过具体措施,让课堂呈现活力而灵性的特质。例如,“多元文化之我身边的东方文明:儒家传统墙报创建”。大家在课堂上提炼分化,利用常州代代相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尊德重道、仁爱孝悌、正心修身,不诚无物等角度,激发学生品味教材内容,探究特有的儒家文化,再用分块展示的手法,宣传近在身边的本土传统文明。一个善于创新的老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在坚持常规的基础上,能糅合个性化的手法,把教学内容同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整合,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都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