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生活材料的应用探究
作者: 王向辉作者简介:王向辉(1984~),男,汉族,甘肃平凉人,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学。
摘 要:小学美术教学中,生活材料具有可塑性、多样性、便捷性、低廉性的特点,是教师拓展美术课程资源、优化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素材。深入梳理小学美术教材,可见其中很多课例都需要教师拓展应用自然材料、社会材料。针对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生活材料应用意识不足、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文章以《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一课教学为例,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重要环节入手,简要阐述小学美术教师生活材料准备、生活材料应用、生活材料再加工创作的方式,为一线小学美术教师更好地应用生活材料拓展美术课堂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材料;应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9-0139-05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的课程理念,其中,“课程综合”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音乐将不再单独分科,而是涵盖在艺术课程中。一体化学习内容体系的构建,既是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亦是诊断和检验。
通过对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的解读,笔者认为:就美术学科的教育而言,突出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顺应学生自然发展优化教学过程,是新课标下教师重视学生艺术体验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在美术教学中科学利用生活材料,不仅有利于拓展美术课程教育资源,更有助于实现美育与生活相结合的目标。
一、 小学美术教学生活材料概述
(一)生活材料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将“生活”一词定义为: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四个方面。“材料”则指“可造成成品的东西”。
关于“生活材料”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并无统一的界定,与之相近的概念有“生活素材”“废旧材料”等。综合学术界有关研究,本研究中,笔者将“生活材料”定义为:取材于生活、服务于教学的具有现实或潜在利用价值的物品。本研究所讲的生活材料,主要指源于学生生活、应用于美术教学课堂的素材,可以是废旧物品,亦可是自然素材。
(二)生活材料的特点
1. 可塑性
可塑性,是生活材料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而生活材料的可塑性,源于“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可创造、可加工性。当然,正是因为生活材料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使得其成为教师拓展课程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
2. 多样性
生活材料因取材于生活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里的“多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选择的多样性。传统的绘画媒介,以颜料、画笔等为主。生活材料不同,其取材的范围广泛而多样,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选择自然材料如树叶、花朵、鹅卵石等;亦可选择一些废旧生活材料,如纸箱、矿泉水瓶、易拉罐等。总之,一切可以为教学服务的、可选择的素材,都可以为教师所选择。二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应用于小学美术的生活材料,其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例如,教师将自然材料如树叶、花朵等用于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做树叶画,学生采用不同的整合应用方式,其成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将不同。因此说:应用于小学美术课堂的生活材料,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3. 便捷性
便捷性,重点指生活材料取材的方便性。如秋天,落叶纷飞的时节,教师组织学生运用落叶做树叶画,满地金黄的树叶都可以作为学生自然材料取材的对象。又如,生活中的废旧纸箱、易拉罐以及矿泉水瓶盖等,取材都较为方便。正是因为生活材料取材的便捷性,使得其成为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素材。
4. 低廉性
与专业的绘画媒介相比,生活材料具有低廉性的特点。如自然材料,取材几乎属于零成本;而生活中的很多废旧材料,如纸箱、瓶盖等,取材也是低成本的。生活材料的低廉性特点,进一步凸显了教师利用生活材料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价值意义。
(三)生活材料的分类
通过梳理学术界有关生活材料分类的研究可见:基于研究视角、应用目的的差异性,使得学术界关于生活材料的分类也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文章中,笔者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立足材料获取的途径和难易程度,以美术教学应用为例,将生活材料分为自然材料、社会材料两大类。
1. 自然材料
所谓自然材料,即取材于大自然的、尚未被利用或二次加工的材料。自然材料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以小学美术的教学为例,树叶、花瓣等属于常被利用的自然材料,这类材料因材质柔软易被操作,而被定义为软性材料;而树枝等自然材料,因材质较硬而被定义为硬性材料。
2. 社会材料
社会材料,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容易接触和搜集的材料。社会材料种类丰富,基于其在艺术创造中使用的频率,我们可以将社会材料分为传统的绘画材料、现成品材料等。以现成品材料为例,在生活中,各种日用品材料如家居用品、防护用品;废旧物品如破旧衣服、瓶盖、空易拉罐、报纸等,都可以作为教师开展美术教学的社会材料。
二、 小学美术教学中生活材料应用的制约因素
美育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艺术提炼和表达。通过深入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生活材料应用的调查研究,笔者总结梳理制约因素如下:
(一)“教”的因素:应用意识不强,资源利用率较低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资源利用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率。以生活材料的应用为例,于美术课堂教学而言,生活材料本质上是教师拓展利用的课程教学资源,而正是因为教师缺乏相应的资源利用意识,导致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利用效率较为低下。
以笔者访谈的小学美术教师A为例,当问其是否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材料时,A教师表示:偶尔、很少利用生活材料。究其原因,其表示:生活材料形形色色,参差不齐,不好利用,因此很少将生活材料应用于美术课堂教学。正是因为很多教师与A教师有相似的思想观念,导致美术教学课堂上,生活材料的利用率极其低下。
除了资源利用的意识,部分小学美术教师还存在资源利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尤其是在乡村地区,美术教师多为其他科任教师兼任。教师美术专业性不强,从而导致在美术课堂上很难利用或者指导学生利用生活材料,最终影响生活材料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利用效率。
(二)“学”的因素:材料搜集参差不齐,再创作加工能力偏低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材料,涉及两个极其关键的环节:一是生活材料的搜集与整理。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学生所搜集材料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最终的资源利用率;二是生活材料的再加工、再利用。将生活材料整合应用于小学美术课堂,其主要目的就是引领学生对材料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成为美术作品,以此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然而,通过笔者充分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学生材料搜集质量参差不齐,再加工、再创造能力低下,影响了学生生活材料最终利用的效果。以自然材料的利用为例,教师组织学生搜集落叶、花瓣等制作树叶画,从最终活动的效果来看,学生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在自然材料搜集环节,学生搜集的材料缺乏审美性,从而导致所搜集的自然材料质量不高;而是在创作和加工环节,不同学生制作出的效果千差万别,一些学生胡乱粘一通,最终也没有将其制作成为美术作品。
上述“教”与“学”双重因素的共同制约,导致生活材料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利用率不高,利用的效果不佳,最终影响了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广度和深度。
三、 小学美术教材中生活材料的课例分析
教材是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载体,不仅反映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为了更好地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生活材料,笔者以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为例,简要分析小学美术教材中生活材料的课例。
(一)造型·表现
基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视角,人美版美术课程中均有涉及生活材料。如二年级上册“捏泥巴”手工制作课程,需要的生活材料为“泥巴”;二年级下册“添画”,课程类型为绘画、手工,所需要的生活材料为绘画工具和废旧报纸;三年级上册“拓印树叶真有趣”,涉及的生活材料为绘画材料和树叶;五年级上册“拼贴添画”,所需要的生活材料为报纸图片;六年级下册“麦草编出艺术化”,所需要的生活材料有麦秆、塑料管等。
由此可见,就“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而言,小学美术的教材中涉及生活材料的课程内容较多。而将生活材料整合利用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应用
基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视角,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涉及生活材料的内容也极其丰富。如一年级上册穿串链、一年级下册“漂亮的瓶子”(生活材料为瓶子)、二年级上册“会变的小手套”(生活材料为生活中的各种小手套)、二年级下册“纸盒变家具”(生活材料为废旧纸盒);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拼图”,需要应用的生活材料有彩纸片或果壳、植物籽粒;三年级下册“有趣的蛋壳造型”,主要需要的生活材料有蛋壳;三年级下册“卵石动物造型”中,需要的生活材料为自然材料卵石;五年级下册“提袋的设计”,需要运用的生活材料为旧挂历纸、包装纸和彩绳。
也由此可见,就“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而言,小学美术教材中涉及的生活材料课程内容也极为丰富。而部分生活材料如瓶子、废旧纸盒等的利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利用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三)综合·探索
与前两个学习领域相比,小学美术教材中涉及“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美术素材相对较少。以一、二年级美术教材为例,如一年级“神气的小厨师”“可爱的动物”,都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生活材料,并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制作有趣的作品;三年级教材中,“会变的盒子”“变垃圾为宝”等课程内容,需要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如废旧纸盒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制作出各种有趣的作品。
整体而言,小学美术教材中,涉及生活材料利用的课程内容较多。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立足生活优化生活材料的应用,为拓展美术课程教育资源奠定基础。
四、 小学美术教学中生活材料应用的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材的编排也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而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需要应用生活材料的课例,为教师在教学中拓展应用生活材料指明了方向。
(一)教学准备:分析教材、学情,基于主题选择生活材料
小学美术教学中整合应用生活材料,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方能助推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而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准备环节,要深入分析教材,基于教学内容、学情、教学主题,明确需要准备的生活材料。以人美版四年级上册“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准备环节,教材、学情和生活材料的选择如下:
1. 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环节以及活动的设计,都需要围绕“教材”这个关键核心进行。以小学美术教学为例,生活材料的拓展与利用,也应当紧密围绕教材教学,方能确保教学资源的拓展不偏离核心。
在“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梳理教材可见:该课教学内容源于人美版四年级上册第14课,内容隶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的侧重点有二:一是学习联想的方法;二是合理运用生活材料。而在此之前,三年级下册第10课中“有趣的蛋壳造型”,也要求学生运用蛋壳、彩色卡纸以及其他废旧素材等设计蛋壳造型。其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与“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一课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说: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是有相关的联想、设计应用基础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引导学生大胆联想以设计丰富有趣的画面,提高学生动手制作实践能力,发展美术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