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准备教育园本课程建设探索
作者: 施莹莹
课题项目:文章系2022年度河南省教育规划课题研究项目《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入学准备教育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22YB136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施莹莹(1981~),女,汉族,河南商丘人,河南省商丘市实验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摘 要:幼小衔接是近年来的教育热点,也是教育者一直在探索的教育模块。我国已有关于幼小衔接的相关指导,但切实推进,考虑幼小衔接课程的适宜性是需要教育者反复研究的内容。笔者根据《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考虑幼儿的发展需求,在所在园所的幼小衔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幼小衔接内容的探索,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这四个方面推出相应的课程,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铺垫。
关键词:幼小衔接;大班幼儿;入学准备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5-0163-04
一、 幼小衔接课程建设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再次强调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2021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组织实施做了全面部署。可见,扎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关于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遏制当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迫切需要,其本质是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连续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和学制影响,幼儿园和小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两个学段相互分离、互不衔接,很多儿童入学适应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再加上一些培训机构和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迎合家长,使得孩子进入小学后产生厌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沓、粗心大意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见科学地进行幼小衔接迫在眉睫。
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对如何开展幼小衔接入学准备教育,我们做了深入的思考,前期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班幼儿入学准备教育的现状,通过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四方面的教育活动,探索将入学准备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环节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进行课程审议,在实践中反思课程建设,生成以“我心目中的小学”为主题的幼小衔接课程建设案例,加强对教师的实践指导,对家长进行科学的帮助,使大班幼儿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积极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 “我心目中的小学”主题课程建设案例展现
(一)课程建设的设计依据
小学,在大班幼儿的眼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作为入学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到底想去一个什么样的小学,对小学充满怎样的期待?可以开展“儿童画画表心声”的活动,要求大班幼儿以“我心目中的小学”为主题画一幅开放性主题画,以绘画形式描述自己对小学的期待。在绘画开始前,老师与幼儿亲密交流,询问幼儿想象中小学生活的模样以及疑惑、担忧,在一一解答幼儿的问题后,幼儿把刚才的想法和愿望画下来,老师通过作品分析,从幼儿作品中了解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想法,以幼儿需求为基础进行幼小衔接的课程设计。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以绘画活动为开端,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个别沟通交流,对幼儿的谈话活动,从其生活表现、人际交往、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中,我们发现,在身心准备方面,大多数幼儿是向往小学的,他们对小学充满期待,情绪积极乐观。但也有自己的担心和困惑,如:“小学可以和幼儿园里一样玩吗?”“小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小学里的作业多不多?”在生活准备方面,大部分幼儿拥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但也或多或少存在自理能力不足、时间观念不强、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在社会准备方面,幼儿的交往能力、责任意识、合作精神不断增强,但对进入小学后将与陌生人交往存在担心,在自觉守规、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集体意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在学习准备方面,有些幼儿在习惯、能力、品质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幼儿活动中的坚持性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放弃,有的幼儿做事的计划性及专注力不足。
针对幼儿的这些情况,在接下来的幼小衔接课程建设实践中,以“我心目中的小学”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开展大班幼儿线上云游小学,使其了解小学的校园;与一年级的哥哥姐姐线上交流对话,知道一年级小学生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班级活动中,进行了“课间十分钟”“我的一日作息时间表”等话题讨论,开展了我会整理小书包、我会照顾自己、我喜欢做运动等比赛活动,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倾听交谈、观察分析来了解他们的想法。
(二)开展课程环境创设
“我心目中的小学”幼小衔接主题课程实践中,班级教师在了解幼儿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环境创设、布置主题墙、调整区域布置等活动,根据已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注重班级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开始部分,将主题墙设计三个板块:入学通行证、我最好奇的问题、说说你心中的小学,通过这些内容的展示让幼儿更深一步地了解小学的生活。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根据班级幼儿情况及时更新主题墙内容,如书包里有什么、小学的一日生活、课间十分钟、小学的科目等,让幼儿深入了解小学,消除距离感,在思想上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在区域活动建设中,我们注重在前书写方面加强对幼儿的引导,在美工区里投放以线条为主的绘画内容,让他们学会正确的握笔姿势,并从画面的整体布局、线条的流畅性等方面进行鼓励和引导,使其在快乐的绘画活动中知道书写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指导幼儿完成剪纸任务,锻炼幼儿手部精细动作的能力。
建构活动中,注重幼儿对空间布局的想象建造,开展了“我心中的小学”“小学的体育馆”“我的教室”等主题建构游戏,让幼儿在搭建过程中熟悉小学校园布局。图书区域中,投放了关于小学生活、幼儿学习品质、社会交往等方面内容的书籍,让幼儿从心理层面认为小学生活很美好、我会交到新朋友、遇到困难尝试想办法解决,进而对小学的生活充满渴望和向往之情。
班级门口设置了小小签到处,每天入园时,幼儿自己签到,书写自己的名字,填写体温和表达心情。在此过程中了解前书写过程中幼儿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改正,了解幼儿的心情情况,鼓励幼儿用语言去交流,勇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每天都能拥有一个好心情。
(三)课程内容
幼小衔接课程以“我心目中的小学”为主题,以《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为理论基础,从幼儿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活动设计,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入学做好基本素质准备。(表1)
表1 具体课程建设内容
类别活动内容经验发展共育主体活动途径
身心准备云游小学我心目中的小学走进小学和哥哥姐姐一起交流我喜欢小学我爱做运动困难不可怕每天都有好心情对小学充满向往,有上小学的愿望;情绪安定愉快,减少对小学生活的压力和负面感受;积极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初步了解小学的学习生活;喜欢运动,初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动作协调,有一定的耐力;手部动作灵活,协调幼儿园家庭小学
生活准备我的一日生活作息时间表整理小书包我会照顾我自己上幼儿园不迟到故事《做时间的小主人》遇到危险怎么办安全逃生路线图认识钟表作息有规律,拥有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会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并保管好;学会作息,有一定的时间观念;会看钟表,在游戏和生活中感受时间,做事不拖沓;具有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初步的方位概念,可以辨别重要场所的位置和方向幼儿园家庭
社会准备识图寻班我喜欢交朋友幼儿园线路图旅行记我们的班级公约小小任务本今天我是值日生我喜欢我的家乡——商丘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们毕业啦喜欢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能在集体中出主意,想办法,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能独立完成带有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能主动寻求帮助;喜欢并适应集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则,并尝试制订规则;爱家乡,爱祖国,爱五星红旗,有初步的归属感;规划自己的毕业活动,热爱集体,获得参加毕业活动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幼儿园家庭
学习准备课间十分钟不一样的老师特别的姓名有趣的数学游戏我爱阅读,好书推荐故事《上课我要更专心》有趣的影子好玩的线描画亲近自然,好奇好问,乐于探究和表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倾听、清楚表达;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趣和有用,体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幼儿园家庭小学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
1. 身心准备
了解小学生活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开展了线上线下两种形式让幼儿熟悉小学生活。线上方面,我园通过线上“云游小学”的方式,让大班幼儿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了一次线上“云见面”,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通过一对一的解答,让大班幼儿减少对小学生活的焦虑,同时知道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建立入学的积极期待。线下活动,我园与小学对接,让幼儿互动零距离,直观感受小学的一天。在小学老师的带领下,大班幼儿参观了学校的操场、文化广场、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以及一些社团活动室等。幼儿还进入一年级的教室,让小朋友真正体验了一节小学课堂。活动结束后,幼儿还组成了分享小组,热情地讨论自己这一天的独特感受。
幼儿园到小学,最明显的就是课堂时长的变化。课堂时间变长,对幼儿的身体和专注力都是一种考验。因此为了增强幼儿体能,在户外活动时间,老师会组织各种丰富的游戏,并且结合小学现有的体育课内容,开展“跳绳”“换手拍球”“足球嘉年华”等活动,增强幼儿的体能和身体的协调性。
2. 生活准备
为进一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每位幼儿都要设计“我的一日生活作息时间表”,根据自己的时间表,在父母的配合下,按时起床,按时睡觉,有一定的时间观念,争做时间的小主人,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自理能力方面,在班级内开展了整理小书包,叠被子、叠衣服、我会照顾我自己等比赛活动,让幼儿享受自己可以独立完成事情的喜悦之情的同时,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也逐渐体现。另外,班级内的小小值日生,每天会与班级幼儿一起制订班级劳动计划,尝试自主确定任务分工并有计划地完成。定期开展“我是安全宣传员”的宣讲活动,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3. 社会准备
针对班级幼儿主动与同伴、成人交往的意识不强,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方面问题,开展我喜欢交朋友、共同制订我们的班级公约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幼儿与人交往、友好相处的能力,使其遵守基本的行为规则,并尝试自己制订规则。
通过“每周轮流升国旗”、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集体教育活动《我是中国人》等多样化内容的开展,增强了幼儿对祖国的热爱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考虑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这一发展目标,经过课程审议,结合本地特点,我们采取了家园合作的课程实施方式。在幼儿园,教师会与幼儿分享关于商丘的历史、名胜古迹、民俗小吃,而家长则是带着幼儿切实地走进商丘、触摸商丘、感受商丘,让幼儿渐渐认识并喜欢上我们的家乡——商丘。
基于幼儿问题与兴趣的基础上,开展识图寻班、我是小小讲解员、旅行记等实践活动,让幼儿明白遇到困难时要主动解决问题,进而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尝试学习向他人寻求帮助,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4. 学习准备
为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我们更关注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幼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基本的学习能力,有助于他们入学后适应不同学科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更加主动、持久、投入地学习。为此,老师创设模拟小学课堂,听读故事《上课我要更专心》,《课间十分钟》《有趣的数学游戏》《有趣的影子》等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主动探究,使其学会认真倾听和清晰表达,从而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课程建设案例反思
教育在革新,课程方式在转变,但始终不变的是“一切为了孩子”,基于我们的幼小衔接园本课程,我们也在不断地反思与完善:
第一,结合幼儿园的实际,从幼儿需求出发,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我们的课程来源于生活,从一日生活中发掘教育契机,一个游戏,一个话题,一次发现,一个节日……都可能成为孩子课程的资源和内容,逐渐形成适合本园幼儿的园本课程。
第二,根据幼儿的主体兴趣,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
第三,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引领,将课程内容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做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把课堂还给幼儿。
每一次的课程,都是一次尝试和探索,“我心目中的小学”主题园本活动是我们幼小衔接准备教育中的一个主题活动,幼小衔接的课程体系,需要在一次次的反馈中完善起来。系列活动结束后,不断加强反思与交流,针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对课程体系进行修改、完善,使幼小衔接的教育研究更有创意、更有实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教育回归生活,为幼儿自然过渡到小学阶段提供了更有保障的教育环境,同时也为所在区域的幼小衔接教育提供了实践蓝本。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所有教育者努力的方向。相信在各位教育者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迈着从容自信的步伐进入小学,开启崭新的人生旅途。
参考文献:
[1]刘源,张志勇.我国幼小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与展望[J].教育科学,2021,37(1):83-89.
[2]秦旭芳,沈南.儿童视角下的大班幼儿入学准备观研究——以沈阳市S幼儿园为例[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19(9):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