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冯秀莲作者简介:冯秀莲(1976~),女,汉族,福建三明人,明溪县第二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以发展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与个人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要品格而展开的教学。情境教学模式创设直观形象、生动多元的具体场景,巧妙融合语文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所学内容,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语文学习兴趣,是发展学生良好核心素养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径。现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数学生的语文素养、整体能力和发展水平均有待于提高。基于此,文章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构建情境教学模式的具体意义,探讨相关的语文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探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6-0042-06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是能力型的人文学科,对学生提高良好的文化水平,发展丰富的思维方式,培养崇高的精神品质,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针对语文学科的文化属性,要达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就必须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采取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展开语文教学。构建情境教学模式,教师以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学习基础为主线,灵活整合并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启迪和感悟,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思维能力,使学生发展良好的核心素养。对此,教师需要充分渗透核心素养发展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积极创设语文情境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不断提高情境教学模式的质量与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近年来,核心素养育人目标虽然得到了较为广泛关注,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其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没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缺乏创新意识,未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只是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使得语文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内容过于枯燥无味,教学重难点不突出,课堂上更是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学习的整体质量不理想,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们各显神通,情境教学模式就此诞生。目前,大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应用价值认知不足,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仍然不能充分创设贴合教学内容的课堂情境,导致原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之处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如果此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处理与及时解决,将会对后续各项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且无法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
二、 构建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意义
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实际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具有突出的育人价值。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出发,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积极革新教学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构建形式各异的情境课堂,以此为学生打造富有情感色彩的学习意境,在富有感染力、启发性的教学氛围下,让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索,积极融入语文课堂,对所学的新知识有更加深入直观的认知和理解,课堂效率高了,教学质量也就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由此可见,情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维能力、探究实践能力及审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夯实学生文化基础知识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无论是从应试还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夯实文化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时代的快速发展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情境教学在打造高效课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夯实文化基础知识,提升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现有文化基础入手,创设一个个科学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快速融入知识学习之中,以此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在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层理解的同时,可促进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如果还是运用传统的方法,直接给学生讲解小蝌蚪变青蛙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抽象,不太容易理解,久而久之会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小蝌蚪找妈妈》或“小蝌蚪变青蛙的成长过程”相关视频。直观的视频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其更快地投入教师所创设的文化情境当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我是小小科学家”这一情境,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是如何按先后顺序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准备相应的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在班内组织角色扮演的活动,以此为学生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文中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自主对话创编。如此一来,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主动观察、研究、阅读、实践等手段获取知识。自主学习意识是学生自觉主动地认识自己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其在情境教学中尤为重要,只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才能充分、主动地吸收相应的语文知识。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提问、参与讨论、参加实践活动等不同方式,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地思考和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发展。
例如,在教学《猫》这一课时,教师如果到讲台上就直接给学生讲解课文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习被动,甚至是填鸭式教学,这样就无法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情境式教学方法,导致课堂学习质量相对比较低下,学生的能力也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所以,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思考:猫是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而作者笔下的猫又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对课文中那只猫的性格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创设“猫的性格古怪体现在哪里”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融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之中,当然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设置诸如“作者在刻画猫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在课文当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子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激发语文学习思维与自主学习意识,以此提高学习效果。
(三)创设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多元化评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能够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动力,促进其学习和成长。学生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合学生的评价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促进他们主动学习。教师创设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准确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提供相应的指导,调整课堂结构,使整个课堂充满灵动性。
例如,教学《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教师虽然创设“各地不同春节各有不同习俗”这一教学情境,但整个课堂不给学生适当的评价,学生不能明确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效,无法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学习动力不够,学习自信不足,导致课堂的学习质量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北京过春节的一些场景:上课时带来过春节时特有的春联、爆竹、灯笼等物品渲染气氛;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春节视频,了解庆祝春节时北京人会有哪些活动,让学生置身于春节的氛围之中。然后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将班内的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为学生布置有关的探究任务,让学生找出作者写作顺序和北京春节有什么习俗。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多元化的评价情境:给表现好的学生创设表扬的评价,给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创设鼓励的评价,给写“自己家春节”的小练笔创设加“星”的评价等。在评价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使情境教学发挥出更大的教学价值。
(四)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每一位教师都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积累,还要注重把握好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导向。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之中,语言运用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语交际和习作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创设各种口语交际和习作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组织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请你支持我”这一口语交际内容时,笔者根据实际创设了“向班主任申请组织一次秋游活动”“说服妈妈同意养一只小狗”“向班主任征求在班上办一个植物角”等多个不同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怎样文明礼貌,从自己的身份出发,运用充足的理由来说服老师和同学。然后以小组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笔者创设“地球母亲在哭泣”这一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地球母亲为什么会哭泣?让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同时播放人类破坏环境的小视频,让学生多角度地感受人类对地球的伤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学写倡议打下了基础。接着创设“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此时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保护环境具体应该怎样做?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倡议的具体内容丰满了。情境创设不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落实了语文的听说读写训练。
(五)培育语文素养之文化自信
新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自信。语文学习,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语文教材编排了许多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创设民族文化情境,丰富学生的视野。通过语文教学的文化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不停留在课本上,为学生带来更多的补充和延展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它多角度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知道了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见识了赵州桥和清明上河图独特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进行影视作品分享,以此为学生创设贴合的课堂情境,在开阔学生学习视野的同时,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如播放电影《雄狮少年》片段,把国粹中的醒狮文化介绍给学生。在学生欣赏完电影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探究任务,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舞狮、醒狮方面的资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厚植传统文化的根,让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洒在学生心间。
(六)注重生活场景语文应用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新闻电视播报的是语文,书籍报刊编写的是语文,人与人交流沟通是语文,记录生活的事情是语文。语文学习要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这要求学习者珍惜每个生活细节,用积极乐观的眼光看待世界,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场景中的语文应用,教师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发掘语文教学内容之中与核心素养相联系的部分,将其从课堂之中拓展延伸到生活之中,让语文教学目标在生活场景中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