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视域下语文读写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王怀安作者简介:王怀安(1969~),男,汉族,甘肃平凉人,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三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摘 要:生活教育理论已在我国推行多年,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贡献了卓越力量。然而,目前仍有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尚未抓住生活教育的精髓,真正落实、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尤其是在课堂读写教学方面,被动式教育、讲学式教育仍然常见,这是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残留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综合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从源头出发,调整教育理念,践行生活教育思想,落实生活教育模式,真正让语文课堂做出改变。基于此,文章以当代中学课堂教学为例,讨论了生活教育视域下语文读写教学的应然之路。
关键词:生活教育;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读写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6-0048-0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语文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式。因此,当代初中语文教学要基于生活教育理论,让语文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让语文教育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核心素养提升,既要突出对语文知识技能的教育,又要综合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创新精神与人文素养。不难看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完全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文章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并对生活教育视域下的语文课堂读写教学做出了深度的探究与思考。
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解读
(一)生活教育用于语文教学的可行性
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知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探索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中取得的重要成果。生活教育包括三大方面:其一,生活即教育;其二,社会即学校;其三,教学做合一。其中,“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其本质是生活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育的上限,而教育则会切切实实地影响生活。在此之下的“社会即学校”与“教学做合一”则是对“生活即教育”的解读延伸与思考。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社会即学校”描述了“生活即教育”的具体范畴,而“教学做合一”则是开展生活教育的具体方法。可以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极其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而当代初中语文课堂读写教学正面临改革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挑战,此时导入生活教育理论,探讨基于生活教育的语文教学创新之路是极有必要的。
(二)生活教育的核心特征
1. 生活教育理论具有大众性特征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必须具备大众性特征,要根据人民日常生活的切实需要,全面提升大众文化水平,让人民群众自己办教育,再让教育改造社会生活。而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社会即学校”也恰恰验证了这一点。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教育场所,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教师,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而教育事业自然也可以集结全社会的力量,集结整个社会的资源,为当代教育工作提供更全面、更丰富、更具多样性的教育资源。
2. 生活教育理论具有民主性特征
在大众性特征的基础之上,生活教育理论还十分尊重民主性原则。生活教育要培养更有生命力、更有创造力的优秀劳动者。所以,教育要真正面向群众,要分析大众的切实需求,使教育平等地面对所有人,要具备自由与民主的气息,构建和谐、完整的教育氛围,让教育更加公平,让教育气息更加柔和,才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这意味着当代初中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要集结课内外的综合性教育资源,让社会参与到教育中来,让生活渗透到教育中去,给学生提供更优秀、更民主、更自由的学习体验。
3. 生活教育理论具有实践性特征
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于生活化,而生活是由大量的实践活动组成的,所以生活教育理论有着极其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这也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征。生活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实践活动,教师要坚持以实践为根本,让实践活动成为生活教育的基础动力、目标和具体方法,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在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扬弃,提出了“行知统一”的学说,由此“教学做合一”思想便成了当代生活教育的核心内容。陶行知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行”是前提,“行”可以决定“知”,这是唯物主义实践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切实体现。“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大起底,将实践活动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奠定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石。所以,生活教育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从生活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让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让教育与生活携手并肩,让学校教育走入学生生活,让学生从教师课堂中走出来、走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
4. 生活教育理论具有发展性特征
生活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发展性特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长期的研究探索之中,基于王阳明“知行统一”学说与杜威教育理论的一种思考、改造与扬弃。生活教育理论的生成过程本身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改造,在不断地扬弃、实践、论证、探究、调整之中,加入了新内容,进一步完善了传统教育体系,所以生活教育理论自身便有较强的发展性特征。除此以外,生活教育理论的理论内容囊括了人的终身发展。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发展,如果教育无法实现人的发展目标、无法构建起终身教育的良好意识与良好环境,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源自生活,生活本就贯穿人的一生,所以,教育势必指向人的终身发展。在此期间,陶行知还对“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等理念进行了整合,构建了生活教育中的终身教育思想体系,体现了生活教育理论全面指向发展的核心教育观。
二、 中学语文课堂读写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教育理念偏差
素质教育时代,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已然成为过去。如今社会需求的是综合发展的人才,是具备高素养的人才,而不是一味追求成绩,只会读书、读死书的人。如果教师不能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时仍然一味地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那么教师的教学工作将陷入泥沼。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情感素养的培养,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大多“重讲轻练”,只想着如何将要讲述的知识讲完、讲够,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未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教育模式能起到的价值是有限的,学生也极有可能会因此对语文学科产生厌烦。重视知识的讲授,忽略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习题的正确答案,忽略对学生思维的综合培育,如此种种,都是错误的教育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恶劣影响。在这一理念下的教学活动,看似可以在教师的计划中达成教学目标,但也只是完成了教师教育的部分,并未关注学生学习的部分,这也是导致学生读写能力很难提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自读课文或自主写作等,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学生能力差、素养不足的问题更加明显。许多教师在尝试一次两次后,发现学生的能力不足以使这些活动顺利推进下去,便自然而然地放弃了这类课程,自此,语文教育又陷入了一轮新的恶性循环。
(二)教育缺失主体
当代语文教育中教育主体缺失的问题极其严重。在任何一种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都应该是学生。但就现实角度而言,许多教师并未真正做到这一点。在教育的过程中,完全没有真正体现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例如,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无非是读读书、做做题,揣摩一下文章作者的内心想法,分析一下文章的中心主旨,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就能够完成语文学习。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将时间与精力放在语文学习上,能收获的回报远不如英语、数学、物理等学科,导致许多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极低。学生自身的主动学习意愿不高,教师很难正确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走入深度学习,语文课上的教育主体缺失问题必然会越来越重。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参与意愿低、参与度不足,就会导致学生往往只会听教师讲课,将教师的重要观点记录下来,在教师提出问题时,不愿意主动思考,而是等待教师给出确切答案,这都是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课堂主体的确切表现,也是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模式单一
语文课堂教育模式单一的问题会严重影响教育水平。这也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最严重的弊端。一方面,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正确,在课上选择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自然也会存在问题。如今,仍有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沿用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即旧课回顾、新课导入、新课讲授、知识巩固、布置作业这五大步骤。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没有新意,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而且这种过于固定化的教学模式中,一部分教师会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直接在备课时引用一些优秀教案,生搬硬套地完成教学,使语文教学脱离实际。另一方面,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早已走入大众的视野。目前,我国已步入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这意味着教师会在课上使用各式各样的信息设备辅助教学。如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PPT课件供学生自主学习。但有一部分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并未真正开发适用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只是将板书内容挪到了电脑屏幕上,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是填鸭式、讲学式,完全无法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也严重限制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知识能力脱节
知识与能力的脱节问题十分严重。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脱节。这是因为教师在课上教学时,只是将目光放在考点上,让学生将这些重点记录下来、背诵下来,在考试时,学生仅需调取记忆即可。整个学习过程几乎没有有效的思考,学生对听、说、读、写的掌握仅停留于表面,未走入知识深层,其自身能力并未得到提升,思维、素养均未得到发展,这是造就“高分低能”问题的主要原因。
(五)教育资源有限
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时的思维目光略显局限。教师的目光始终停留在课本上、课堂上,没有深度挖掘生活化的教育元素、课外的教育资源。学生思维深度不足、知识视野广度不足,自然无法将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语文课堂中的各种学习活动也会显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课上所学的都是书本里讲的,课外要阅读的也都是中考的必备篇目,教师设计的活动都是固定的,参与学习的场所始终是课堂,语文教育不曾与生活联动,而不曾有实践参与的语文课堂是不完整的。
三、 生活教育在中学语文课堂读写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一)调整教学理念,树立生活教育思想
目前有一部分初中生对语文学习已然感到厌倦,其核心原因在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遗留问题。语文教学存在极其严重的僵化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大幅度下降,被动式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素养提升并无益处,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记忆知识点,既不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内涵,又无法作用于学生的能力成长,长此以往,语文教育自然会陷入僵局。想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育就必须调整思路,创新精神,让语文教育涌现出新的活力与生机,让生活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工作中展现力量。
初中语文教材有着极其鲜明的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特征,其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入选教材的课文生动形象、鲜明具体、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也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证明了生活教育理论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是可行的。所以,语文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分析教材中的各项要素,从整体上优化并整合教材内容,以教材为依托,使语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生活感悟,或将生活经验与生活中的思想、情感带入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教师要发挥个人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调整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面对语文学习时更积极、更主动,能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并愿意跟随教师的步调走入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