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探究

作者: 潘贤丹

作者简介:潘贤丹(1989~),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市栖霞区西岗幼儿园,研究方向:健康领域。

摘  要: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同样需要被平等对待,希望能够被社会所接纳而不会受到歧视。但现实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成果并不理想。对此类儿童来讲,虽然可以与普通幼儿同步接受学前教育,但效果并不明显。文章探讨教育融合理念下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情况,分析提升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质量的有效策略,对引发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特殊儿童入学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8-0001-05

融合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普通教育环境为依托,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多元化教育环境,尊重幼儿个体特征。现阶段,尽管随班就读可以维护特殊儿童受教育权益,为特殊儿童提供平等入学的机会,但教育成果并不理想。基于此,重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情况,探讨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制订相应的优化策略,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点任务。

一、 概念界定

(一)特殊幼儿

《教育大辞书》对特殊教育具有明确定义,即针对身心存在缺陷,无法实现普通教育的幼儿采取的特别教育形式。从宏观角度出发,特殊教育泛指正常儿童以外的精神疾病、智力品德、器官缺陷以及超常规儿童群体所接受的教育形式。从微观理论出发,特殊教育儿童主要是指身心缺陷的儿童,诸如智力不全等。文章将特殊幼儿定义为由于语言或行为存在障碍,教育要求较为特别的儿童。

(二)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同时也被称为“全纳教育”,起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全纳教育研究中心认为,特殊儿童应该与普通儿童处于相同教育环境,接受同等教育,提升特殊儿童参与主动性,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邓猛在研究中对融合教育提出新的界定,将教育公平及满足差异化需求作为基础,让幼儿参与到具有接纳能力的班级教学中,赋予幼儿归属感,让学校及班级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教育支持。但应该关注以下问题:尽管对融合教育的学术研究各有所长,但可以明确一点,即融合教育中心不再局限于特殊教育领域,而是将普通教育作为核心,覆盖所有儿童,尤其身处不利环境的儿童。

二、 学前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的价值

基于学前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分析其在教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发现学前融合教育是实现全纳社会及全民教育的主要途径。假如无法在学前教育中发挥融合教育应有的价值,将导致中小学及后续阶段落实融合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对建立健全的融合教育机制造成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符合科学发展需求。对于特殊儿童来讲,幼儿阶段具有明显的可塑性,假如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纠正,能够为其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研究结果显示,特殊儿童若能够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提高随班就读的成功率;从普通儿童层面出发,与特殊儿童身处相同的教育环境,能够更容易接受他人及尊重他人缺陷。所以,无论从教育发展视角出发,或是考虑个体的成长目标,学前教育阶段落实融合教育具有一定必要性及可行性。所以,怎样以融合教育理念为基础,在幼儿园阶段安排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是当前学前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

三、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现状分析

(一)保障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为了保证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过程顺利,应该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提供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将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主要项目,并陆续推出相应支持文件及行动指南,但仍有个别地区重视程度不足,支持保障机制不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普通幼儿园在提升教育资源建设方面有所欠缺,特殊教育人才匮乏,经费支持不够,缺乏面向特殊儿童的专业书籍,幼儿园园长重视程度不足,教师专业度有待提升。可见,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过程中,教育资源成为主要限制因素,亟须进一步完善。

(二)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随班就读顺利与否,通常取决于经费是否充足。对政府财政划拨的专项经费,应该组织专门的经费投入,保障资金合理应用及科学分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针对特殊教育建设指导中心及“资源教室”,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特殊儿童。但对普通幼儿园而言,可应用于特殊教育的经费严重不足,缺乏面向特殊儿童训练及康复所需的相关设备,因此无法满足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基本需求,进一步影响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进程。

(三)幼儿园对随班就读认识不全面

建立和谐的就读氛围,可以确保随班就读工作顺利进行,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协同发力,持续优化特殊儿童就读环境,提升幼儿园环境的包容性,建立互助分享的学习氛围。但有些普通幼儿园本身对特殊儿童了解不够全面,对随班就读认识不足,因此无法形成良好的包容性。无论幼儿教师或者普通儿童群体,大多会认为特殊儿童应该就读于特殊幼儿园,对特殊儿童行为存在担忧。

(四)随班就读师资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

由于特殊儿童有别于普通儿童,因此对随班就读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在具备特殊教育技能的同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很多幼儿园教师不但特殊教育经验不足,并且缺乏先进的专业技术,在教学策略及评价标准方面面临诸多困难。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匮乏,管理经验有所欠缺,对特殊儿童心理特征不够了解,无法熟练应用针对特殊儿童的评价方法,在面向特殊儿童设计教学活动时,存在诸多不足。

(五)家园共育合作不够深入

幼儿园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构建和谐的家园共育氛围,可以推动特殊儿童获得健全发展。从幼儿园层面而言,幼儿家长情况较为复杂,不仅包含很多外地流动人员,并且可能在语言及文化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家长与幼儿园沟通造成一定影响,导致家园共育面临一定困难。尤其是小型或者私立幼儿园,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缺乏理解,因此在随班就读工作中缺乏积极性,这也导致家园共育无法推进。

(六)教师忽视儿童的个别化差异

随班就读儿童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缺陷或障碍,教育形式也有别于普通教育。但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仅关注反应良好的儿童,对学习困难或者随班就读的儿童不够重视。教学开始前,对特殊儿童情况缺乏了解;教学过程中,没有为特殊儿童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设计教学内容时,没有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布置学习内容及课后作业时,没有考虑学生需求;教学评价模式不够多样,普通儿童与随班就读儿童采取相同的评价方法,未形成系统性观念。

四、 提高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策略

(一)突出政府主导,构建支持保障体系

随着随班就读的不断推进,政府部门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不仅需要提供政策便利,同时要求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由多方位出发,在特殊教育中发挥协调作用,全面规划,建立健全的支持保障机制。首先,以国家政策为基础,制订指导政策及方案。基于当地随班就读现状,制订相关指导政策,完善教育方案,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由上至下逐步落实。其次,基于随班就读实际情况,科学分配教育资源。结合当地特殊儿童数量、分布情况以及类型,因势利导分配资源优势,体现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价值,诸如资源教室或者资源角等,在当地普通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过程中提供支持。最后,组织特殊教育专业人才,成立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委员会,并在随班就读工作落实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针对特殊儿童转衔安置、早期筛查以及评估认定等工作内容制订相关管理制度,确保适龄特殊儿童的合理安置,选择其中的核心成员,建立领导工作体系,逐级发挥作用。

(二)以普校为核心,促进普特双向融合

幼儿园应该基于特殊儿童情况,构建共享、积极、共存、融洽及互助的教育环境,确保特殊儿童顺利入学,积极参加幼儿园活动。这不仅需要构建包容性强以及尊重的文化氛围,同时要求重视提升幼教人员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强化融合教育意识,为儿童创造多样性交流途径,在幼儿教师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交流从教经验,实现统一管理目标。融合教育不应局限于活动融合,应该将普通幼儿园作为核心,实现更深层次的双向融合。首先,从随班就读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资源分配方案,基于融合教育要求,建立“资源角”或者成立“资源教室”,安排专业的康复设备,在保持动态安置的前提下,完善资源配置方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为特殊儿童创造支持环境,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其次,普通幼儿园应该根据融合教育需求组建管理小组,监督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以及教育考核等各项工作,合理分配资源教师,提高教师团队专业性,负责跟踪儿童发展过程,评估入学指标,制订针对性教育计划,评估长期及短期目标,做好家长沟通。最后,实现双学籍管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过程中,如果对普通幼儿园环境适应困难,则要进行专业考核评估,接受特殊幼儿园的学前教育;而特殊幼儿园考核儿童情况后,若结果显示康复状态有所好转,则可以提交普通幼儿园试读申请,评估结果达标后,便可以获得普通幼儿园就读资格,特殊儿童学籍可以在普通幼儿园与特殊幼儿园之间双向调整。

(三)树立儿童信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较普通儿童来讲,特殊儿童无论理解能力或沟通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为了保障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及学习质量,应该为特殊儿童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强化学习信心。首先,科学评价日常表现。通过有效评价帮助特殊儿童树立自信心及积极性,尤其应该采取正向评价,突出优点,挖掘潜力,持续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定期通过面谈或者书面反馈等方式,对特殊儿童进步给予肯定与认可,帮助特殊儿童获得存在感,赋予特殊儿童成就感。其次,提供全方位支持。从多个角度出发,了解特殊儿童在随班就读中的基本要求,通过丰富教学活动、成立学习小组或者组织班级聚会等方式,了解特殊儿童特殊需求,帮助特殊儿童互相熟悉,明确兴趣偏好,从而形成互相尊重、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引导儿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可组织儿童参加班级活动,通过协同完成活动目标,强化特殊儿童的团队意识,从而在合作过程中形成彼此间的信任与默契,提高班级凝聚力。再次,打造安全稳定的学习氛围。这可由以下两方面出发:一则教师重视特殊儿童社交需求,在人际交往中提供支持,改善社交困难,帮助特殊儿童对幼儿园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二则,重视开发特殊儿童学习兴趣,创造趣味性学习环境,让特殊儿童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热情与信心。或者组织班级文娱活动、运动会,设计节日庆祝等,提高儿童参与积极性。最后,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特殊儿童多加鼓励,通过沟通交流提高儿童参与度。或者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团队讨论及班级会议,为特殊儿童提供社交机会,帮助儿童实现情感交流。另外,幼儿教师应该深入了解特殊儿童基本需求,基于特殊儿童基本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评估工具,在专业技术支持下,提升特殊儿童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四)完善团队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随班就读工作落实期间,幼儿教师的作用不容小觑,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但由于教师态度各异,对随班就读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幼儿教师本身观念及教育理念不同,加之背景、专业知识水平方面存在差距,导致幼儿园落实随班就读工作时,稳定性及延续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育质量。基于此,幼儿园应该针对教育团队进行优化,强化教师得到品质的同时,提高专业素质。首先,强化职业信心与工作认同感。普通幼儿园应该基于融合教育要求创新文化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及职业教育培训,从多元化视角出发,提高从教人员的职业素养,改善教师专业知识层次。其次,基于心理健康理念,强化心理健康水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过程中需要获得足够的关心与耐心。所以,幼儿教师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时,应该全面关注特殊儿童优点,使其发现自身价值,帮助儿童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获得成就感。再次,建立多元化评价及反馈体系。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对幼儿教师知识层次具有一定要求。教育资源比较充裕的幼儿园,教育部门时常为幼儿教师提供参加随班就读教师培训活动,用以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组织学术研讨会、参观融合教育工作坊或者参加专业课程培训,有助于幼儿教师以特殊儿童教育需求为出发点,提升自身职业水平,从而为后续随班就读提供基础,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另外,幼儿园可以针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构建信息数据库,收集教学相关案例,更新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以应用,提高教学有效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