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生数学知识中的应用

作者: 吴燕玲

作者简介:吴燕玲(1980~),女,汉族,福建南安人,福建省南安市园美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带来更多的培养可能。文章主要围绕信息技术在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意识素养培养中的应用进行探究,详细阐述了收集网络知识资源,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途径;整理网络应用素材,引导学生分析应用效果;设计信息技术任务,锻炼学生实际应用意识;优化融合学习项目,提升学生应用意识水平等具体的实践教学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8-0059-06

新课程改革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不断转变,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明确了以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目标,完成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组织与课程内容呈现等多项教学工作,借助科学高效的教学活动不断挖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潜力,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教师还要找到能够激励学生持续探索数学知识和提高个人教学质量的教学评价手段,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引导学生更好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小学数学教师还应当积极拓宽教学视野,不断创新对信息技术工具的利用,转变旧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借助信息技术探索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环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还为学生提供更为生动的探索学习活动,让学生多角度感受数学魅力,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的整体水平。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不仅能够形成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更清晰认识,还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有效运用数学知识以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以及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整体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真正与数学教学课堂相融合,为学生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理念与工具的学习实践,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解决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感悟现实生活中数形结合的相关问题,并用数学的方式加以解决。同时还要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这一桥梁,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综合思考的发展,增加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角度。这一做法有助于学生整合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中的应用意识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一、 收集网络知识资源,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途径

相比较其他知识学科,小学数学的整体教学难度较大,学生不仅需要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内容,还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效率。这种学习状态下,一方面要求学生要真正把握数学知识的内涵,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发现数学知识应用的可能,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存在较高的要求。而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抽象思维发展不足,在理解与运用数学知识方面存在较多不足。在这一问题限制下,学生难以主动发现生活中可以运用数学知识的诸多可能,表现为应用意识核心素养发展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网络世界中汇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源,与小学数学应用相关的资源非常丰富,不论是对小学数学知识如何指导生活应用方面的资源,还是实际操作中的小学数学应用资源,都十分丰富,可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作为学生的分析来源。教师引入这些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围绕学习资源进行讨论,使学生思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收集网络上的知识资源,引导学生分析数学知识应用的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应用意识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一)学术研究方面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教学课堂,促进学生应用意识核心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必须为课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必须首先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应用意识发展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具体作用发挥的对应途径。小学数学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一内容,才能改变以往的教学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应用意识核心素养发展中的实际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基于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浏览学习互联网中有关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应用意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术研究内容,作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分析材料,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具体数学知识运用,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具体讨论。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位置与顺序”教学中,学生应当在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等相对的位置名词基础上,用这些位置名词描述物体的所处位置和方向选择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核心素养,教师在中国知网上以“小学数学”“位置与顺序”为关键词,找到了张颖撰写的《〈左右〉教学课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论文。教师整理其中的主要内容,和学生一同分析论文中“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的位置知识应用活动的设计是否科学,能否让学生更为熟练运用前后、上下与左右这几组方位词语,让学生在分析中增进应用意识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网友分享方面

互联网中与小学数学应用意识核心素养相关的内容十分丰富,分析学术研究中的内容,能够使学生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入手思考,分析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方式,但这也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存在教学分析门槛。小学数学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应用意识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和学生一同分析网友分享出的内容,看一看在现实生活的场景中,人们利用数学知识的多种方式,在图片或视频的生动展示中,掌握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适应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渗透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加与减(二)”的教学课堂中,学生要在具体事物的帮助下,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用具体的数字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为了增进学生对数字的学习敏感度,在生活中顺利使用数字表示一定数量的事物。教师在互联网中寻找了网友分享的家庭教育资料,和学生一同分析其中的内容。在分析中,师生发现其中运用的方法和教材中的方法十分类似,也是先用较为形象的画面和情境展示数字含义,随后再进行更为复杂的数字表示。经过这样的分析锻炼,学生对在生活中如何使用抽象的数字表示具体的事物数量的理解更为深入,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名师示范方面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不断融合的当下,微课进入教学课堂已经不是新鲜事物,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辅助手段,成为拓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搜集网络知识资源,以便于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具体角度的过程中,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与数学知识运用相关的名师微课资源。这种做法下,学生不仅能够得到教师在课堂中有关具体知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启发,还能学习名师的教学思想,有助于学生学习思路的不断开阔,帮助学生迅速发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较多可能,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实现应用意识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图形的变化”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感受平移、旋转两种操作后图形产生的变化,推动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指引下,教师为学生寻找有关图形变化的名师微课,并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同观看名师讲解的有关图形变化的相关知识。学生课后反馈,在听过名师微课后,自己原先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理解不清楚的地方变少了,也能知道在生活中借助平移和旋转的方式让图形发生变化,为生活增添美感的更多方式。

二、 整理网络应用素材,引导学生分析应用效果

小学数学教师在依赖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理论教学知识的整理与运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实践素材的挖掘,从而为学生打造理论与实践分析并重的学习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智慧得到更为充分的启发,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如果只有理论分析的学习过程,那么学生只能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时候想到应当选择何种数学知识,但并不能保证自己所想到的数学知识能顺利解决对应的生活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为学生整理互联网中有关数学知识参与生活问题解决的实际素材,成为学生课堂学习中进一步分析的材料。在教师提供的真实素材中,学生能够完整观察素材中人们选择数学知识的过程、运用数学知识的具体方式,进而观看人们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际效果。而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还能启发学生思考所提供的素材中使用的数学知识应用场景、手段所导致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在这种引导学生思考的流程中,学生对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数学知识的考虑更为全面,有助于学生应用意识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分析应用场景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网络应用素材中的应用场景。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意味着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有着运用数学知识的诸多可能,人们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解决困扰自己生活的具体问题。从个体来看,其智慧是有限的,即使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在现实的场景中解决问题,但也并不意味着所选择的问题场景十分合适,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较高可能。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案例中的应用场景,分析该生活场景中的问题能否在数学知识的帮助下得到有效解决。

例如,在“除法”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除法的具体含义,让学生在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基础上,理解除法计算的两种情况,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除法计算。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核心素养水平,教师在互联网中为学生寻找到了家庭中需要分配食物的事件,让学生分析在这种场景下需要运用何种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经过前期学习的引导,学生基本能正确判断,在这种场景中非常适合运用数学知识中的除法知识,有助于学生判断某一场景是否适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分析应用手段

其次,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网络应用素材中的应用手段。数学知识参与现实生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同一个生活情境,所对应的数学知识并不唯一,这就为解决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较多的可能。小学数学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应用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和学生一同分析网络素材中的应用手段,分析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内容,以及数学知识相互组合的有效性,讨论生活场景中的数学知识应用手段是否恰当解决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应用意识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加与减”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三位数连加、连减与加减的混合运算,掌握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加减运算的方式。教师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收集分析素材,即网友对自己乘坐的出租车计费有疑问,用乘法计算每公里单价与总公里数。但学生在分析中指出,乘坐出租车的时候有起步价,与后续公里数之间单价不同,不能运用直接相乘的计算方式,应该分别计算后进行相加。在上述分析中,学生对在生活场景中运用何种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为准确,有助于学生应用意识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分析应用改进

随后,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网络应用素材中的应用改进。小学数学教师在促进学生应用意识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参与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考范围拓展的绝佳帮助,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更为深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产生新发现,塑造学生数学学习的新认识,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理论学习深入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实践水平的提升。小学数学教师和学生一同分析网络上的应用素材,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结果与效率等,让学生思考运用相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以及更换数学知识是否能够达到更好的解决效果,以及具体结果应该如何实现等,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升提供足够的推动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