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一题多变”的课堂教学探究

作者: 陈云梅

作者简介:陈云梅(1983~),女,汉族,福建福清人,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福清德旺中学,研究方向:中学物理。

摘  要:初中物理“一题多变”是指一道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思路、方法来思考和解答。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创新、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初中物理“一题多变”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物理知识点,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个性得到解放,提高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使其在考试和实际应用中能够得心应手;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的反思和自我提升,帮助他们更好地指导学生,打造富有创意、更加灵活的教育环境。文章重点展开了对初中物理“一题多变”教学应用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一题多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8-0138-04

传统的物理教学过于注重“死记硬背”知识点,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甚至让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明显的抗拒情绪。而“一题多变”课堂教学模式则可以借助多种形式和场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提高自身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一题多解”教学的应用路径。

一、 “一题多解”

(一)概念

“一题多解”是指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答方式。这些解答方式可能在方法、结果、思路等方面存在差异,即同一问题具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二)特点

1. 多样性

一题多解的最大特点就是多样性,即对同一个问题,能够存在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之间可能存在互相补充、相互包容的关系。

2. 灵活性

一题多解的解决方案的出现是基于多种因素和条件的综合考虑,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或者情境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答方式。

3. 主体性

一题多解的解答过程中,个体和环境的因素都很重要。个体的认知能力、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都会影响到解答方式的选择,同时所处的环境也会对解答产生影响。

4. 创新性

由于一题多解的特点,使得它成了创新的源泉。尤其是当传统的解答方式难以解决问题时,人们往往通过寻找新的解答方式来应对问题。因此,一题多解也就成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二、 初中物理应用“一题多解”教学的可行性

(一)符合初中生个性发展需求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都处于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在物理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教学方法符合初中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首先,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采用“一题多解”教学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能力,促进他们产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不断去寻找更多解题方式,从而增加他们对物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其次,初中生具有多元化的认知方式。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采用“一题多解”教学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方式为其提供不同的解题方法,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方式选择最合适的解题方式,从而使学习效果更佳。

最后,初中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采用“一题多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重视实验和探究的科学,如何教会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是初中物理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而“一题多解”教学正是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首先,“一题多解”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创造力。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经验法则得到一个答案,还可以拓展思路,尝试其他可能性来解决问题。其次,“一题多解”教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判断能力。当学生尝试了多种方法后,他们需要根据实验数据和反馈来评估每种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并做出最佳选择。

另外,“一题多解”教学也鼓励学生在团队中进行交流与协作。在不同解决方案之间的比较与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表现自己的观点,也需要听取别人的看法并适当调整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过程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也让学生习惯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利于营造活跃积极的氛围

初中物理应用“一题多解”教学利于营造活跃积极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一题多解”意味着同样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和解决方法。这使得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更具有探索性、创造性,能够大胆发挥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兴奋和愉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题多解”教学也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和比较各自的答案和方法,发现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和思路,相互启迪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增进了双方的沟通和理解。

最后,“一题多解”教学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在不同思路和解决方法中,学生可以选择他们自己最为熟悉和掌握的答案或方法,并且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提出新颖的解决途径。这种自由选择和扩展,将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更有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

三、 初中物理应用“一题多解”教学的原则

(一)合理性原则

初中物理应用“一题多解”教学的原则之一是“合理性原则”,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适合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因此,教师需要仔细地选择合适的题目资源,同时精心研究每个题目的细节和特点。

在选择题目时,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题目的复杂程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匹配,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的题目;其次,题目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准确对应课程标准和学习进度,确保学生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前置知识;最后,题目设计要有利于展示不同解题思路的可能性,具有启发性和创新性。

为了精心研读每个题目,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细节:首先,教师要清楚题目所涉及的各种概念、原理、公式以及计算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思路;其次,教师需要注意每个解题思路的优缺点,分析不同解题方法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题目的本质;最后,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优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同时帮助较弱学生建立基础,减少对多种解题思路的依赖。

(二)主体性原则

初中物理应用“一题多解”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自由选择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特点,相信学生有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通过启发式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成为自主、批判、创新的学习者。

(三)开放性原则

初中物理应用“一题多解”教学的原则之一是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念的开放,还要注重资源和方式的开放。

首先,理念的开放是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正确答案,也要尊重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提供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答案,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资源的开放是指提供多元化的教材、参考书籍等资源,以及灵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等途径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以便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最后,方式的开放是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项目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知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 初中物理“一题多解”教学路径

(一)全面分析题目,提炼关键信息

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实施“一题多解”教学法,首先需要全面分析题目,并提炼出关键信息。在解题前,需要认真阅读题目,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题干中包含哪些信息?核心问题是什么?

(2)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这些知识点之间是否有联系?

(3)问题有哪些隐含条件或假设?这些因素与解题过程有何关系?

(4)是否存在多种解法?不同解法在原理或方法上有何不同?

以沪科版初中《物理》“光的传播”为例,题目如下:一个小孔上方有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若该小孔近光源处,则从小孔中发出的光线是      (填折射、反射或直线传播)。对本题全面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关键信息:

(1)光源、小孔、观察点的相对位置关系。

(2)光的传播方式,即反射、折射,或直线传播。

(3)小孔的性质,是否为单缝或多缝孔等。

(4)空气、介质对光的传播速度和方向的影响。

基于对这些信息的把握,便可以得出该题考查方向、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组建讨论小组,交流解题思路

组建讨论小组,是初中物理“一题多解”教学路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交流、探究与合作精神,物理教师必然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关于小组组建。物理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方法,如随机分组法、相似特征分组法等。①随机分组法:将班级的学生数量按照小组人数平均分配,然后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是随机组合的。②相似特征分组法:根据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兴趣爱好、性格等特征相近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③志愿分组法:让学生自愿报名,再根据报名情况进行分组。

组建好讨论小组后,物理教师需要落实好对小组的指导。首先,鼓励思路分享。教师需告诉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尽量分享自己的想法,不要害羞,因为自己的想法可能会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理解问题。其次,小组成员之间的思路和看法会有所不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倾听并接受不同的意见,以便在相互讨论中得到更多的想法和建议。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案例或实验分析解题思路。在讲解和指导学生探究时,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结合案例或实验进行分析解题,有利于深入学习和思考。

在小组内,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根据各自的优势特长分配不同的角色,如负责记录、整理思路、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等。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他们在小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

(三)提供展示机会,梳理解题方法

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对问题的解决有了更多的思路,那么物理教师就需要给学生提供展示其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机会与平台。

例如,在“从同一地点以相同速度20m/s先后竖直上抛两个小球,第二个小球比第一个小球晚1s,则第二个小球抛出后经过多长时间与第一个小球相遇?(不计空气阻力)”这道题中,此题是一道常见的竖直上抛运动的习题。依据竖直上抛运动的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求解。小组成员可以探究问题的物理原理,根据时间、速度、距离等概念去考虑解题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小组可以得出以下几种方法尝试解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