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李兴梅摘要:得阅读者,得天下,国家关心全民阅读的情况,教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担忧,父母担心孩子的阅读时长。对于学生而言,阅读什么,读多久,有没有收获,这是父母、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需求,即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文化知识,也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语文阅读素养。阅读是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基本条件,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理解知识存在着片面性。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效率,剖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问题刻不容缓,如设置教学目标缺乏合理性、阅读教学缺乏课外拓展、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学业的发展。基于此,文章深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教学路径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痛点、难点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3-0033-05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标的提出与实施,必然会给基础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在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活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养成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 概念界定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阅读策略和阅读技能,通过阅读实践,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同时也是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其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学生。所以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共同促进而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丰富语文知识储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因为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水平相对较低,认识的字词也比较少,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进行背诵,将会导致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需要学生不断地阅读,从文章学到更好的表达方式,然后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和阅读技能。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学习优美的句子结构,并将其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还能拓展其知识面。为今后学习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是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阅读活动,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素材和词汇量。通过对文章进行赏析和体会,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并积累写作素材。阅读能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而作文则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高效的表达方式。在进行阅读时,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所读的内容进行梳理,并用书面的方式来表述。可以针对所读的内容写一篇观后感,也可以通过延续性写作的方式加强语言的思考和推理,使两者有机地融合。总之,阅读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作品所蕴含的深意,既能提升他们的文化修养,又能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从阅读中挖掘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读写结合”“角色扮演”“情景演绎”等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此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和思想内涵。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文章背景资料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内容。
(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还能受到作者思想的影响,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够学习到优秀的思想品质,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要有善于观察、不断发问、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学习《学弈》这篇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做事还是学习都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设置教学目标缺乏合理性
阅读教学目标是实现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是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阅读教学目标的设置,使其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现实中,部分教师会忽略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不能合理地设置阅读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和整体性。
(二)阅读教学缺乏课外拓展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但是,目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导致他们在写作和表达上存在障碍。例如,部分学生在写作文时,不知道如何选择词汇和句子,缺乏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范围。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对课外阅读进行整理,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和摘抄,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三)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单一也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即教师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局限于课文本身,而忽视了对课文中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形成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一味地灌输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阅读教学。
(四)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学习情况。同时,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 新课标下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文章内容,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腊八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有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发现有的内容详细描写,有的内容略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并讨论这样写的作用。
(二)以问题为驱动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学生探究的起点,也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问题驱动的作用,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在教授《为人民服务》一课时,教师可以从问题入手,设置“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些方面的意思;联系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说说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在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并给予及时反馈。通过提问和解答,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并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以合作为手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忽略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应摒弃传统“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位置上,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 新课标下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教学逻辑,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存在较大的联系。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内部逻辑,设置具有层次性、全面性的教学目标。
第一,准确认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年级、整本书、单元以及课时教学目标四部分。这些目标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出发,根据他们的阅读能力发展需求,对这些目标是否符合目前的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科学的评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各类目标的价值和对学生的要求,以便为制订教学目标打下必要的基础。第二,重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师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分层的,也就是说,要注意在不同的阅读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阅读能力,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第三,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师在制订具体的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水平,考虑年级,整本书、单元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到课时内容。为每个课程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时刻关注“三个维度”保证班级学生都能在三个方面得到提高,不能顾此失彼。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为例。首先,通过阅读文章,找出多音字,读准多音字,填准动词,并对北京春节习俗习惯有一个大致的认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文段进行教学。其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进行小组活动,加深对北京春节风俗的理解。第四,深入阅读文本,理清作品的主要内容,体会详写和略写的优势,感悟语言中所包含的感情,了解节日风俗中的传统文化。利用“阅读链接”进行对比式阅读,联系生活,学以致用,以充实民俗、人文底蕴的经验。
(二)读写结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以后,把自己归纳出来的东西,向学生进行直接的传达与共享。比如,文章里说了些什么,又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等。这种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如果没有独立的阅读经验,那么他们在参加阅读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感受就会比较浅薄。基于此,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验,去感受,去品味。使学生在与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达到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所以,在语文课堂上,“阅读”与“写”结合起来,才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匆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看边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有的学生看懂了这篇论文的内容后,就会这么写:“八千多个日日夜夜如砂砾般在我的手指间消逝。”短短一行字,将岁月的推移描绘得淋漓尽致。有的学生在阅读了“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的时候,也表达了对时光逝去的感慨。在“读”中“写”,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更加深入,学生也学会自主学习,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