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与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李俊

摘要: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演进,小学语文教育正面临课程整合与跨学科教学的新趋势。文章旨在探讨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与跨学科教学的背景和意义,重点分析了文学作品的跨学科探索、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整合以及实践活动与情感态度的培养,进一步提出了整合性教学活动、启发式问题引导、跨学科学习小组以及实地考察与体验活动等跨学科教学策略。通过对小学语文跨学科实践教学效果的综合分析,文章揭示了该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跨学科思维以及学习动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跨学科教学;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3-0028-05

在当今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如何通过课程整合与跨学科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课程整合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跨学科教学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探索小学语文的课程整合与跨学科教学实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与跨学科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在当前教育体系随着快速演变的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程过于强调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却对学生整体素质教育和跨学科能力发展重视不足。小学语文学习对构筑学生的语言根基、唤起审美感情、拓宽文化视野和锻炼思维技巧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执行课程重组与跨学科教育策略,成功实现了语文、历史、艺术、科学等学科间的高度整合,消除了传统学科间的界限,并建立了一个互动互联互通的知识体系。这种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构建了全面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多方面技能,同时促进了学生多元思维的培育。

在认识背景与意义的基础上小学语文课程通过整合教学,利用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让学生获得了全面的知识结构,同时在科学和艺术等领域深化思考,达到智力与情感的均衡发展。通过全面教育学生在多个领域的交汇点上激发创新思维和审慎研究,这对学生长期的学业成就和个人技能发展具有决定性的积极影响。通过实施综合学科的教学活动,学生得以从不同视角深入探索和理解知识,这种多元化以及实践性的学习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 语文课程整合重点

(一)文学作品的跨学科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整合性处理,涉及文学作品的多个领域研究和综合探讨。这种研究方法的目标是融合文学作品和历史、哲学、艺术等跨学科的知识,以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理解并深刻体会文学,从而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文学作品的多元学科研究中,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需要有效地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将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内容进行整合。如当学生把文学作品放置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综合考察时,能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魅力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结合哲学思考引导学生钻研生命价值、宇宙与社会联系,培养深思熟虑的技巧;通过整合艺术和音乐等不同学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增强其审美鉴赏力和艺术表现力。

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活动不仅限于理论层面的整合,而且重视实践领域的成长。如通过戏剧、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实践,深入探索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活动,如编写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短剧、故事或绘制漫画等,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和个人经验,深入分析文学作品所探讨的问题在当代社会的延伸与体现,从而帮助学生将文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提高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整合

在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融合了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这种创新的教学策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有助于提高其综合能力。通过融合视觉艺术的多个组成部分与语言艺术的深层含义,目的是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提升学生在审美和艺术表达方面的能力。语言艺术主要借助文字表达,强调思想和内容的深度,同时注重语言的美感;视觉艺术的创作核心在于图像、色彩、形态等要素,旨在强化美感体验和视觉吸引力。通过结合两者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比如,图文并茂的资料、绘本书籍、漫画绘制,融合文字和视觉信息,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学习体验。

通过融合语言与视觉艺术,引入图像元素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情,使语言描述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进而提升学习的乐趣。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图像和绘画等视觉元素更加有助于吸引注意力,这在增加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上起到了显著的作用。采用综合性的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审美鉴赏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增强。通过绘画、摄影、电影等视觉艺术形式分析和创作文学内容,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还能通过个性化的视觉作品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感情。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培育学生的艺术审美和创造力极为重要。

(三)实践活动与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是融合教学的核心,旨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这种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在实际操作中,覆盖众多种类,不仅限于戏剧演出、诗歌朗诵,还涉及文学创作比拼、社区帮助以及历史文化探寻等多个领域。通过参与活动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参与戏剧表演学生能够深入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深刻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同理心能力;创作比赛促使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在提升写作技能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还涉及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后,学生深刻理解了诚信、勇敢、友爱等道德的重要性,并学习了感恩、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方法。如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能够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重要性,并因此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学生通过参与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能够加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

(一)整合性教学活动

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涉及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结合,目的是规划跨学科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策略旨在消除学科间的界限,激励学生建立多元化的跨学科思维并增强学生的能力。综合性教学方法应致力于发掘语文课程的深层价值,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要点,并设计出既能够激发思考又充满乐趣的教学材料。在综合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多种互动式学习活动,如团队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综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学科间的融合,合理安排教学材料的排列和联结方式,引导学生有序学习多学科知识,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不仅展示了中国南海一个关键的岛屿群,也提供了一个跨学科教学的卓越契机。通过融合语文、地理、生态、历史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实施了综合性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为“虚拟探险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通过收集资料、观看视频等途径,深入探索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及历史情况。采用这种方法能明显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探索实践中积极地寻求并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研究《富饶的西沙群岛》,引导学生审视文中所展现的生物多样性及珊瑚礁生态,采用生物学的视角加深理解。该研究融合地理学知识,对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气候等地理特征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分析了这些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具体作用。学生在研究《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通过团队协作收集相关信息,并制作展示用品,最终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这一做法不仅增进学生间的互动与协作,还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创造性思维。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应通过设计互动环节整合多学科联系,让学生在探索中无缝接入跨学科知识,避免知识点出现孤立和断层。

(二)启发式问题引导

通过采用导向性的提问策略,这种教育方法旨在提出能够促进思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进而提升学习的深度和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需依据讲授的课程材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既能够唤起学生兴趣又能够促进其思考的问题。这些议题是开放性的,具备探索性,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辩论和深思。通过疑问的启发,学生得以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及参与度,进而增进学习成果并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跨学科问题的指导,学生实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开阔了思维的视野,培养了跨学科的综合能力。题目制订应当贴合学生的年级特征和理解能力,同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以有效地激发思考,并确保难度适宜,这样学生就能充分理解并成功解答。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要点,并将这些知识与科学、历史、艺术等学科融会贯通,以此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师可以从文本的主题出发,发问:这个疑问旨在引领学生探索作者提问背后的意图及其深层含义,以激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强烈好奇心。教师可以整合多学科资源,激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猎豹虽是陆地速度佼佼者,但在信息传递和接近光速的技术领域,还有哪些速度能与之匹敌?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将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拓宽视野,并深刻理解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教师还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研究速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平常生活中哪些事物或现象凸显了“速度”的关键角色?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抽象的速度概念具体化,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把握速度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跨学科学习小组

跨学科协作团体,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成,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是一种教育创新结构。该策略的根本宗旨在于推动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促进跨学科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时,学生通过分担任务并互相支持来提升问题解决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与沟通的能力。小组合作期间,学生来自多元学术背景,通过互相分享知识和经验,这种互动不仅激发创新思维,拓宽视野,还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团队学习过程中,团队成员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应对跨学科复杂问题,同时加强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团队成员涵盖多元学科背景,各自具备不同专长,通过互相强化和协作,以保障团队效能并增进学习收获。

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这一课题不仅是学习语文的一个机会,更是一个跨学科学习的大好时机,融合了历史、艺术、伦理和语文教育。建立多学科学习小组,使学生得以研究历史事件《圆明园的毁灭》,探索其深远影响与深层含义,并达到理解的目标。小组成员可以从对历史和艺术有浓厚兴趣以及擅长语文表达和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中选出。在学生进行小组协作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探究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及其历史上的重要性。之后,小组成员将研究圆明园的历史毁灭,并分析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国民情感带来的深远影响。利用艺术角度,学生深入研究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和园林设计,在中国艺术史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全球艺术史中的广泛影响,开展讨论。

(四)实地考察与体验活动

通过实际考察和亲身体验,个体通过观察或参与活动来增强理解,构成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小学语文教育通过跨学科课堂,利用特定活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感受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学习者通过参与实践和亲身体验,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与运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不同领域的知识,如在历史博物馆内探究古代文学与历史的相互关系,或在自然景观中深入解读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来领会所见所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技巧,同时塑造科学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活动内容应紧密配合教学主题,安排应合理并确保安全,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总结,以保证活动能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