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程中开展情境教学的路径分析

作者: 方霞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时代发展的潮流不相适应,随之进行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在初中阶段,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同样也需要不断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文章主要围绕情境教学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先是介绍情境教学的概念及特点,随后分析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开展情境教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具体路径,旨在通过情境教学,提高初中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境教学;应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6-0103-05

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庞大并且综合性较强,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这需要教师引起重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情境教学,不仅是顺应了新课改的要求,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难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索知识的机会,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实施情境教学,以此改善传统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从而有效地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一、 情境教学概述

(一)情境教学的定义

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实际情境或模拟情境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和生动形象的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体验、探究和合作,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情境教学的特点

情境教学的特点在于其情境性、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首先,情境教学模式强调在真实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情境中开展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其次,情境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再者,情境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提高其实践能力。最后,情境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发现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二、 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一)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积极回应。情境教学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情境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强调学生的实践性和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化学作为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其知识点往往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成为化学教学的重要课题。情境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探究和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此外,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化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而情境教学模式则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还要逐渐建立起对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情境教学模式能够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化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悟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形成科学的化学思维方式。此外,情境教学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通过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学生参与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能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情境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试题高度重视情境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考化学试题的情境化程度日益提高,试题中频繁出现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问题情境。这种变化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还要求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趋势明确指向了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即加强情境教学的应用。情境教学模式通过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生活或生产实践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分析、解释甚至解决面临的问题,这一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锻炼了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情境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初中化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从而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境教学的价值,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应对中考挑战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 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创设生活情境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结合,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情境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使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寻找与化学知识相关的场景或话题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发现身边的化学现象。以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这一课教学为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可以寻找以下与化学知识相关的场景或话题:

场景1:日常生活中的用水习惯

话题:与学生讨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用水习惯,如刷牙时是否一直开着水龙头、洗澡时是否使用节水型淋浴头等。通过这些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场景2:水的来源与供给

话题:介绍学生所在地区的自来水来源,如河流、湖泊或地下水等。同时,可以讨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包括沉淀、过滤、消毒等步骤。这些话题有助于学生了解水的供给过程,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性。

场景3:水质与健康

话题:讨论水质对健康的影响,如饮用水中的氯、铅、镉等有害物质的含量。通过引入这些话题,引导学生关注饮用水质量,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饮用水和净化设备。

场景4: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话题:介绍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和水危机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措施,如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

场景5:水体污染与防治

话题:引入水体污染的话题,包括工业废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通过展示一些水体污染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水体污染的严重性。同时,可以讨论如何防治水体污染,如加强环保监管、推广环保技术等。

这些场景和话题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界中水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和探究这些话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入生活实例,建立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基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和第三节“钢铁的锈蚀与防护”这两课为例,教师便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金属资源的重要性,掌握金属的性质和用途,并认识到金属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护金属资源的必要性。

实例1:铝制炊具的使用

在探究金属的性质的过程中,可以引入“铝制炊具的使用”这一生活实例,展示常见的铝制炊具,如铝锅、铝制烤盘等。随后介绍铝的导热性、耐腐蚀性等性质,并解释为什么铝制炊具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接着通过对比实验,如使用铝和不锈钢两种材质的锅加热同样的水,观察温度变化,让学生了解铝的导热性。

实例2:铁矿的开采和铁的冶炼

在探究金属资源的利用时,可以引入“铁矿的开采和铁的冶炼”这一生活实例。先是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铁矿的开采过程,并介绍铁矿的种类、分布和开采技术,随后模拟铁的冶炼过程,让学生理解铁是如何从铁矿石中提取出来的。

实例3:锂的开采

为使学生了解金属资源的有限性,引入“锂的开采”这一实例。锂属于稀有金属,在教学过程中,先讲述锂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然后介绍锂的开采方法、难度及其在高科技产业中的重要性。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这些稀有金属资源。

实例4:汽车防锈

在讨论金属资源的保护时,引入“汽车防锈”这一生活实例。向学生展示生锈的汽车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汽车生锈的原因。随后介绍金属生锈的机理和防止生锈的方法。接着通过对比实验,如镀锌铁与未处理的铁在相同环境下的生锈情况,向学生展示防锈措施的有效性。

实例5:废旧汽车拆解回收

在讨论金属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一问题时,引入“废旧汽车拆解回收”这一实例。通过视频形式展示废旧汽车拆解回收的过程,并介绍废旧汽车中金属的回收和再利用过程,强调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拆解回收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金属资源的循环利用。

通过引入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金属的性质和应用,深入理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养成合理利用和保护金属资源的良好习惯。

3. 开展生活化项目学习,促进知识整合与应用

项目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整合起来,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项目学习活动,让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节“海水‘晒盐’”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以下生活化项目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主题:探索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项目内容:①溶解度与饮料制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饮料(如糖水、汽水等),研究其制作过程中溶解度的应用。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温度下糖的溶解度变化,了解如何控制糖的添加量以获得最佳口感;②溶解度与家庭洗涤:研究洗涤剂的成分及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探讨不同洗涤条件下,如水温、搅拌速度等,洗涤剂溶解度的变化对洗涤效果的影响;③溶解度与农业施肥:了解化肥的溶解度特性,如氮肥、磷肥、钾肥等。分析溶解度如何影响化肥的肥效,以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如何调整施肥方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