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

作者: 刘德凤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启发思考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结合相关理论与实例,探讨了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首先,文章通过引入“关键词法”和“任务型教学”等策略,提升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与启发性;其次,通过“情境化教学”和“社会化学习”的方法,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然后,通过“多元化情境”和“差异化教学”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不同情境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通过“个性化评价”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文章研究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启发性;差异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8-0060-05

小学数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面临问题设计不合理、缺乏启发性等挑战。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文章探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以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一、 提升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与启发性

(一)引入“关键词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关键词法”是一种提升问题设计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重要策略。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抓住重点,更好地设计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通过运用关键词法,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并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问题设计。关键词法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被广泛应用,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作为教师问题设计的基础,帮助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入关键词如边长、面积、周长等,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问题设计。假设教师想让学生理解正方形的周长概念,可以设计问题如:“小明家的花坛是一个正方形,边长为5米,他想在花坛四周铺设石条,每块石条长度为2米,问他需要多少块石条?”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而且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周长的方法。

通过运用关键词法,问题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启发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和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关键词,并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设计。这样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时,教师可以选择关键词如分子、分母、相等设计问题,如:“小明喝了一杯水,杯子里原来有3/4的水,他喝掉了1/2的水,还剩下多少?”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通过关键词法设计问题,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内容。这种方法不仅增加了问题的针对性,使学生更加专注于核心概念,而且通过具体的情境和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同时,关键词法也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进度,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能够逐步扩展应用知识。

(二)运用“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实际问题为背景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与探索性的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可以进一步提升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和启发性。任务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思考。通过任务型教学,学生将面临具体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解决。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任务:“小明要将一块巧克力平均分给5个朋友,每人应得的巧克力面积是多少?”这样的任务情境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的概念和操作,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动机。通过任务型教学,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任务型教学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思维碰撞,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小组或者伙伴间互相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与启发性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引入“关键词法”和运用“任务型教学”,教师能够更好地构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这些策略的运用可以使问题设计更加具体、有针对性,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三)引导探索与发现

除了引入关键词法和任务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也是提升问题设计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重要策略。通过自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推理来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和灵活性。例如,在教学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小明手里有6个苹果,他吃掉了几个苹果后剩下3个,你能想出可能的解决方法吗?”这样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途径,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推理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尝试不同的数学操作和推理方式,逐步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通过引导探索与发现,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培养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背后的规律和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乘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家有3个书包,每个书包里有4本书,你能找到两个相同数的组合吗?”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试验和推理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时,教师要给予适当支持和指导。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帮助学生缩小解空间,引导他们关注关键信息和规律。例如,在解决几何图形问题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观察图形的边长、角度、对称性等特点,以帮助他们发现图形之间的规律和联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问题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问题设计方法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 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一)实施“情境化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内容与生活场景相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实施“情境化教学”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并体验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将数学概念和技能融入具体情境中,使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内容进行解决。这不仅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和应用,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在实施情境化教学时,教师可以创造各种具体情境,如购物、旅行、游戏等,设计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计算。例如,在教学加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购物情境:“小明去超市购物,他买了一袋苹果,一箱牛奶,一盒饼干,他一共花了多少钱?请你计算一下。”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过程,还能够让他们明白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情境化教学,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数学概念和技能,这种实际运用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旅行情境:“小明要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他拿到了一张地图,地图上标有不同的景点,请你帮助他找到离酒店最近的景点。”学生需要根据图中的几何图形来判断距离,并选择离酒店最近的景点。这样的情境设计将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几何概念与实际问题相联系。除了丰富的情境设计,教师还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化教学活动。可以通过讨论、合作和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游戏情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竞赛,比较不同团队的解决方案,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倡导“社会化学习”

除通过情境化教学将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外,倡导“社会化学习”也是重要的策略之一。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和解决。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比较时,可以设计一个小组任务:“你们的小组要设计一个游戏规则,让玩家根据分数的大小来进行排名。”学生可以通过合作讨论、彼此交流,共同制订出符合逻辑的游戏规则,并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进行排名。这样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又能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角色扮演也是一种有效的社会化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特定的角色身份下,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进行问题解决。例如,在教学面积时,可以让学生扮演房屋设计师,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合适的房间面积,从而运用面积的概念进行计算和规划。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既能够增加学生的情感投入,又能够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可以设定一个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几何中的三角形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模拟房屋设计的活动。每个学生都扮演一个建筑师,需要根据给定的条件设计一个房屋平面图,其中必须包含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房间。学生们需要运用所学的等腰三角形性质,并计算出各个房间的面积、周长等参数。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到数学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并深入理解几何知识的实际意义。

倡导“社会化学习”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来实现。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研究并找出解决方案。例如,在学习比例与比例关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情境:“你们是一支探险队,需要从起点到达目的地,途中有多个检查站,每个检查站需要支付一定的能量点数。你们需要根据提供的信息和地图,合理规划每个人的能量分配,保证整个探险队顺利到达目的地。”学生们需要运用比例关系来计算每个检查站所需的能量点数,并合理分配给队员。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能够共同思考问题、讨论解决方案,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除了小组合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模拟不同角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模拟市场调查的活动。学生们分别扮演消费者、商家和调查员的角色,通过交流和合作收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并对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三、 提供不同难度、不同情境的问题

(一)创建多元化情境

创建多元化情境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使他们在不同的场景中应用数学知识。通过设计与实际情境相关的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数学概念。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经验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这些因素将影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知和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内容时,教师可以参考学生喜欢的食物或者购物场景来设计问题。比如,可以设置一个购物清单,要求学生计算不同商品的折扣价格,以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分数的能力。其次,可以将数学问题融入各种情境中,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对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教师可以以园林景观设计为情境,让学生计算花坛的面积和围栏的周长。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场景相结合,增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引入有趣的情境如游戏、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在学习平行线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迷宫游戏,学生需要根据平行线性质寻找正确的路径。这样的情境设计不仅增加了趣味性,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建多元化的情境,学生可以在不同场景中应用数学知识。这种实际运用的过程能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培养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解决一个与比例相关的问题时,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比例知识应用到真实世界中,如计算地图上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这样的情境设计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