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与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唐继刚

摘 要:“数学是一门既有创造性又具实践性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引入创新方法与实践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文章探讨了创新方法和实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文章首先介绍了创新方法及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创新方法;然后,通过实例分析了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游戏化教学和项目学习等创新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接着,探讨了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如采用数学建模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最后,总结了创新方法与实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创新教育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方法;游戏化教学;项目学习;数学建模;实地考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8-0055-05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使得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因此,引入创新方法与实践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途径。文章介绍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如何结合创新方法与实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并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一、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探索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使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同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为了有效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引入问题

教师需要选择一个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这个问题应该与当前学习的数学知识相关,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个迷宫,使得一个人只能沿着直线行走而无法离开迷宫?”这个问题涉及几何形状和路径规划,能够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并激发他们自主地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数学模型和解决方案。例如,在迷宫设计问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尝试不同的迷宫设计,并讨论每个设计的特点和优劣。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和调整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

3. 促进学生分享与交流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是启发式教学法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彼此学习和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他们的解决方案,并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和挑战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教师能够有效应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欲望。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同时,学生在共享和交流中相互学习,获得反馈和指导,进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

(二)开放性问题解答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以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答方法。这种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

为了有效引导学生应对开放性问题,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明确问题背景和要求

教师需要简要介绍问题的背景和条件,并激发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比较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如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给出合理的解释?”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促使他们探索不同的比较方法和策略。

2. 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比较策略和解释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图形表示、实例分析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3. 引导学生分享与讨论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解答方法和思考过程,并引导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并相互评价和讨论。这种互动与合作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思维碰撞,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讨论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解答,并引导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应对开放性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同时,学生在分享与讨论中相互学习,获得反馈和指导,进一步增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 游戏化教学与项目学习

(一)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利用游戏的元素和机制来教授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通过将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游戏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运用游戏化教学:首先,设计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游戏。游戏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则,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几何形状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拼图游戏,让学生通过组合不同的几何形状完成拼图任务。这样的游戏既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机会,又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几何形状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设置游戏奖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教师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例如,根据学生完成拼图的难度或时间,给予相应的奖励,如表扬、徽章或小礼物。同时,可以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赛,增加游戏的刺激性和互动性。通过奖励和竞争,学生会更加投入到游戏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效率。最后,结合游戏实践,引导学生总结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游戏过程,总结游戏中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通过反思和讨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在拼图游戏中,学生可以探讨不同的几何形状之间的关系和特点,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状的认知。

游戏化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游戏化教学,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游戏化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的机会,帮助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是一种通过开展小组合作项目来学习和应用知识的教学方法。通过项目学习,学生可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项目学习:首先,选择一个与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项目主题。这个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与当前所学的数学知识相呼应。例如,在学习数据统计时,可以选择一个调查课题,如“班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这个问题涉及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合作完成项目。每个小组成员可以负责不同的任务,如问题设计、数据收集、图表制作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分享和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并互相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互相学习,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的能力。最后,展示和评估项目成果。每个小组可以向全班或其他年级的学生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分享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法。通过展示,学生能够展示他们的成果,并从其他同学的反馈中获得进一步的启发和改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评估可以基于项目报告、展示、口头表达等多种形式,旨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并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项目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参与项目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此外,项目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 实践活动的应用

(一)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一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建模和分析,可以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数学建模:首先,选择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建模主题。这个问题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所联系。例如,在学习比例关系时,可以选取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计算食谱中不同食材的比例和数量。这样的问题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使他们更容易将数学概念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其次,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提取关键信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背景和要求,鼓励他们提出合适的问题假设,并收集必要的数据和信息。对计算食谱中不同食材的比例和数量的问题,学生需要了解原料的种类、使用的量以及所需菜品的数量等信息。通过分析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要点和核心,为后续的建模过程打下基础。

然后,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和解答。学生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进行建模和计算。在计算食谱中不同食材的比例和数量时,学生可以运用比例关系和等式求解的方法来完成计算。他们需要将菜品所需的原料量与总体比例关系相结合,使用方程式来解决问题。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最后,对模型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建模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和验证,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合理性。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建模方法。同时,鼓励学生思考模型的局限性和可拓展性,进一步深化对数学建模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学生可以思考如何调整模型,使其更精确地描述现实问题,并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方法。

(二)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是一种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可以观察和记录与数学相关的事物,如物品价格、面积计算、图形测量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场景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实地考察:首先,选择一个适合的场所或环境作为考察点。这个场所应该能够提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超市、公园、建筑工地等。这样的场所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和探索,并将数学概念与实际情境相连接。其次,明确考察的目标和任务。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考察的目的。例如,如果考察的是物品价格比较,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他们需要观察不同商品的价格,并进行比较和分析。如果考察的是图形测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测量不同对象的长度、面积或体积等。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聚焦观察和记录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记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任务或观察对象。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学生应该用笔记本、记录表格或手机App等方式记录所观察到的数学信息,如价格、尺寸、数量等。他们还可以拍照或绘制图形以便日后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接下来,回到课堂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图表或图形,并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甚至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猜想。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学生能够将实地观察到的事物与数学概念相联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最后,对实地考察进行反思和评估。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整个实地考察过程,讨论他们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并与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关联。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收获和体会,提出问题和建议。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并将实地考察的经验应用到其他领域。通过反思和评估,学生能够加深对实地考察的认识,发现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实地考察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与数学相关的真实场景,帮助他们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情境相连接。通过亲身参与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此外,实地考察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地考察中,学生需要准确观察和记录所收集到的数学信息,如价格、尺寸、数量等。他们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比较和分析,以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通过实践的方式,学生能够提高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地考察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他们可以看到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实地考察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数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培养他们对数学的跨学科认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