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中弘扬传统文化探究
作者: 张艳芬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模式迎来全新的发展和改变。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国宝,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和灿烂的物质文明,是助力祖国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优化和创新,提升文化传承效果,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互联网+”,文章以小学美术课堂作为主要阵地,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价值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传统文化;弘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28-0145-0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在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中,为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也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全新的要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核心教育理念。小学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互联网+”视域下,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式逐渐多样化,互联网技术手段为传统文化和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所以,小学美术教师需要积极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在课堂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拓宽中华传统文化宣传途径,将美术课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的载体,在显著提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助力,发挥学生主体优势,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弘扬传统文化现状
(一)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多
当前传统文化已经逐步融入小学教学课堂,但在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不够,是非观念不强,特别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生往往需要接受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被动接受反复机械性的应试训练。而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也往往更注重教学大纲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未对知识的深层次内涵进行细致解析,也未注重传统文化等的宣传引导,使得部分教育内容与传统文化脱节,小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此外,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虽然课堂教育以传统文化为主,但是传统文化的引入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整体上造成了传统文化弘扬效果的不理想。
(二)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意识不够强
目前,教师和学生总体的传统文化弘扬意识并不强,部分教师仍然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间接制约了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和融合。由于美术学科是一门艺术类课程,教师往往在该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少,反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其他学科方面,对传统文化弘扬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有了高速发展,但在实际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且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完成传统文化渗透工作。例如,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往往借助多媒体平台向学生灌输有关美术作品鉴赏、美术创作技巧的相关知识,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导致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传统文化弘扬方式过于单一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传统文化的弘扬,虽然在大数据背景下,为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素材的获取提供了便捷通道,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认识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部分教师仍然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剖析,不能借助有利渠道获取更多的传统文化和资源,所采用的传统文化弘扬方式往往过于单一刻板,只是片面性地向学生呈现传统文化内容,不能深入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内涵。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不能很好地领略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义。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限制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影响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借助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融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既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难度,助力学生实现知识内化,显著提升学生美术作品鉴赏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确保学生能够通过美术课堂显著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与创造能力,拓宽知识储备,也更加有利于增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欲望,全面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有效满足了现今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通过美术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助力教师灵活针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创新思维、创作能力展开有效培养,帮助学生激发对美术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对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探索欲望,确保学生接受更深层次的美术知识技能,提升他们主动成为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意愿。因此,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将美术知识与传统文化有机整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有助于对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品质、审美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所以美术课程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互联网+”为导向的大数据背景下,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为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赋能。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小学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极为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助力。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美术创作技能以及鉴赏能力的同时,通过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促进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课程学习。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让小学生从小认识和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助力学生发展欣赏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所以,在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环节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助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三)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
基于“互联网+”背景,小学美术教师通过掌握学生真实发展需求,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教学方法和互联网资源,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引入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向学生呈现富有趣味性的民族文化;同时,相较于课堂学习,互联网中具有更加丰富的资源,形式多样,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特点和发展需求,科学选择与传统文化主题相关的作品学习。所以,在美术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在助力学生美术素养生成的同时,助力学生文化知识学习兴趣的提升,促进学生逐步掌握文化精髓,丰富自身的精神境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端正思想品德。
三、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弘扬传统文化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所以教师要采用一些高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目前,多媒体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较多,可以使美术知识更加具体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真正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例如,教师在讲解“巧用碎纸片”这一课题时,如果运用学生不太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或直接给学生讲解相关课题的一些理论知识,很少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会让学生觉得美术知识既抽象又不太容易理解,久而久之,导致课堂的教学质量低下。因此,教师可以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剪纸的内容,并将一些碎纸片拼成图案,然后再给学生讲解有关碎纸片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内容创作相应的物品,最后到讲台介绍自己创作的物品,并说出该物品的名称和其所象征的意义。教师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相应课题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获取美术知识,进一步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二)运用多媒体引入课外资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知识不只局限于课本内容,也需要教师不断引入课外内容。这样学生才会理解美术知识的丰富内涵,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教师应运用多媒体引入课外学习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这样学生才会高效学习相应的美术知识,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促进美术教学质量提升。
例如,教师在讲解“剪纸喜花”这一课题时,如果直接给学生讲解相关课题的一些内容,同时也仅限于课本内容,并且很少运用多媒体引入一些课外资源,那么学生的知识面就无法得到拓展,更无法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导致课堂的教学质量比较低下。所以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课本中有关剪纸的内容,然后运用多媒体引入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内容。教师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相应课题的一些理论知识,既可以让学生觉得美术知识非常简单有趣,又可以通过美术知识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后作业的展示
为了促进学生充分掌握美术知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后作业的展示,降低作业难度,帮助学生充分吸收、理解课后作业中涉及的一些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的美术专业水平,同时也可以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电影的始祖——皮影”这一课时,如果只注重课堂知识的讲解,忽略学生课后练习,进行课后练习讲解时也很少运用多媒体展示,可能会出现知识学习中断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理解美术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可以运用微课的方式进行美术课后作业的讲解,可以将相关课题的课后作业进行分类总结。比如将一种类型的作业录成一节微课,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吸收相应的理论知识。最后,教师可以录一篇有关皮影的简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皮影相关的美术知识,高效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教师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相关课题的一些理论知识,既让学生觉得美术知识简单又有趣,又与实际生活联系相对比较紧密。所以教师要高效运用微课的教学方法落实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充分促进学生专业水平能力的提升。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熟悉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接触美术知识的机会相对较多,生活中很多场景都涉及美术知识。所以教师在讲解相应的美术知识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有熟悉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学习。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学习相应的美术知识,也能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促进教师进行相应知识的讲解。
例如,教师在讲解“西湖十景”这一课时,教师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给学生讲解西湖十景的相关内容,也没有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比较有熟悉感的学习氛围,学生可能无法放下心中的顾虑,投入美术课堂的学习过程,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讲解相关课题前,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西湖的视频和图片,还可以运用动画的方式展示西湖的传统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运用新型有趣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西湖十景这一课题内容,可以让学生对美术知识更加感兴趣,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使用高效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真正投入美术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水平,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运用多媒体欣赏名画著作,提高鉴赏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美术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开展美术教学,让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特点和艺术魅力。“互联网+”的背景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更多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美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开展核心素养教育,让学生增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审美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在现代教育工作之中,审美观念的培养是重点教育内容之一,提倡教师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