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 张炳成摘 要:在新课标全面改革更新深入落实的背景之下,老师应该切实加强对于小学阶段各学科的高度关注,并依据各学科的实际特点实现整体教学的全面优化和完善,实现全过程教学和优质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是夯实学生根基、促进学生各学科知识体系得到更新优化的关键点。而作业在整体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的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作业是学生学习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的关键之所在,是引导学生查缺补漏的重中之重。为此,现阶段老师应该在新课标的引领之下,高度关注语文作业设计,并依据于多样化的设计方式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提高学生学习深入度,真正让学生对语文知识有更清晰的思考和了解,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切实提高。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0-0029-06
伴随着当前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关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需要切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自主地进行思考、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并让学生能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为此,现阶段老师应该加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作业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内容拓展延伸、学习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全面落实的背景之下,老师应该加强对于课程改革相关策略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实际发展特点进行不同作业的全面设计。以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进行作业设计时更多的都是直接给学生进行填鸭式的大量作业创设,导致学生的学习时间极长,耽误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为此,现阶段老师应该优化作业设计,依据于不同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构建出生活化作业、实践化作业、趣味化作业,让学生能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之中获得思维的优化和提高,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新课标提出了目前老师在给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时,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和优化,这也明确了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改革更新和优化。所以目前老师在给学生进行语文作业设计时,也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之中既减负提质,又能紧扣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能力提高的目标取向,为此现阶段,老师应该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之中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一)准确把握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了解语文学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如何和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如何切实融入文本之中,和作者进行沟通交流和对话,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文素养和品格。这些需要让老师为学生构建出不同的多样化的语文运用情景,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运用积累的过程之中实现学习自信心的提高,实现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坚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更有利于新课程教育方针在语文学科上的具体化、清晰化和完善化。以往在教学过程之中,尤其是在作业设计时,老师更多的是填鸭式地让学生在试卷上作答各种问题,这会导致学生更加关注于知识技能,缺乏和他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无法实现从学科本位到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变。所以现在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要更多地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和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构建出生活化的教育情景,让学生能够由以往死板记忆转变为灵活运用,要遵循目的性、生态性、前进性、开放性的作业设计理念,同时又要重视基础知识,要有超越知识,真正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让学生能够切实融入多样化的语文活动环境之中,实现学生学习内容的迁移、拓展和延伸,为后续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实现作业完成效果、质量提高奠定基础。
(二)发挥学业质量标准的指导作用
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在提炼核心素养特征的基础之上,对于当前语文作业设计具体方向的指引,老师要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的相关要求,思考在小学阶段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其实就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清晰化和核心方法,目前如果老师仅仅以口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给学生进行整体的作业设计,是有一定笼统性的,学生不能了解老师作业设计的目的,老师也不能深入地思考怎样才能给学生进行清晰的、合理的、多样化的作业设定,所以现阶段老师应该依据于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充分做到作业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让学生能够在分层次作业、多形式作业之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弥补自己的短板,为后续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长和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综合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三)要秉持“双减”政策的教育理念,做到减负提质
以往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作业内容相对较多,导致学生有较大的学习压力,甚至有部分学生在老师的作业下出现了抑郁的情绪,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状况而言,他们此时处于兴趣化教学、趣味化教学的关键时期,老师不能将学生束缚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而是应该给予学生更加丰富、优质、完善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同时老师还需要处理好作业质和量的关系,要设计出高质量的作业,尽可能降低学生的复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
减负是指老师要以当前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为出发点,对于作业时长进行合理的设定,作业时长增加,学生成绩会随着学习的时间逐步呈现先升后降的情况,如果老师给学生的作业压力过大,那么学生会出现复习效果、学习质量不佳的情况。为此,现阶段老师应该在逐步探索的过程之中,逐步了解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发展。依据实际情况设定出最佳的作业安排,要在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的有序融合之中,关注作业内容和形式的设计,老师需要围绕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核心素养要求,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地融入作业之中,让学生对于作业减少抵触和厌烦情绪,只有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那么学生的学习才具有清晰性和完善性,学生的复习质量和效果才能得到提高,所以目前老师在基础性作业的设计之外,还需要设计出发展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在书面作业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引进实践性作业、口语表达性作业以及体验性作业,在单篇文本作业中引进项目式作业、单元化作业,要真正让学生能够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四个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和优化,真正让老师的作业设计辅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辅助学生的能力提高。
二、 当前小学语文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形式较为单一死板
在语文传统布置作业过程之中,老师更加关注于学生的书面作业,主要是老师认为考试时也都是以书面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作答,为此老师给学生进行作业设计时都是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练习默写、抄写、做习题,但是这样单一死板的作业形式很容易会造成学生内心之中的抵触情绪,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会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这部分知识已经熟练掌握了,但还要重复性地作答作业会逐步产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厌烦心理。而且传统的作业形式对于学生而言也是非常容易完成的作业形式,通过走访和调查发现,有部分学生认为预习就等于没有作业,默写就等于抄写,所以传统的语文作业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让学生的童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和优化,还有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学生完成作业,那么整体复习效果和质量也是难以保证的。
(二)作业设计过程中缺乏实践性内容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都是更加关注于给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因此在布置语文作业时,老师也是更加倾向于书面作业的设计,很少让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还有老师仅仅是让学生完成一些课外的习题,这些习题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合作沟通交流效果,所以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之中缺乏实践性,已经成为阻碍学生复习效果、质量提高的关键点。例如老师说太阳是红色的,那么学生在内心之中就会认为太阳就是红色的,但是实际上学生并没有通过实际的观察去了解太阳是什么颜色的,也不知道太阳会在不同的天气之下变换不同的颜色,所以缺少实践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当前学生作业完成效果、质量提高和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点。
(三)作业量设定出现问题
尽管在“双减”政策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很多老师已经减少了小学语文学科的作业量,但是仍然存在学习质量和作业量成反比的现实情况,当前小学生实际身心发展状况和成年人不同,他们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完成某一件事,但是老师所布置的作业量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为此整体的作业量还是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他们会在写作业的过程之中逐步产生反感和应付心理,为此整体的作业都是糊弄完成的,学生的作业完成量是多了,但是效果却无法得到提高。为此今后老师还应该针对作业量进行更加合理的评估,真正设定出满足学生实际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综合成长的优质、完善、科学的作业量。
(四)整体的作业设计缺乏针对性
当下,老师需要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的逐步引领之下认识到每一位学生由于外界环境、家庭环境的不同,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水平都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为此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度也是存在区别的,有一些学生能够很快地接受知识、了解知识、记忆知识,但是有一些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需要老师多次地对他们进行引领和教育,需要在写作业的过程之中不断重复,才能够提高理解和认识深度。所以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要真正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的作业,但是还有部分老师依旧是以一刀切的模式设定作业,这会导致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没有拓展知识的空间,而学习较差的学生也会因为作业量过多而无法夯实基础,最终对全班学生的成长产生极大的阻碍,所以现阶段加强对于作业设计个性化的研究和分析,实现多种形式、多种难度、多种方向作业的全面设定势在必行。
三、 当前全面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质量的前提条件
(一)要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素养
老师是对学生进行引领和教育的关键,老师的作业设计素养直接关系到作业设计是否具有清晰性、完善性、可行性,整体设计质量是否能够得到提高,所以现阶段应该从转变作业观、增强作业设计能力等多方面加强对于老师的培养、引领和教育,使得老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作业观方面,老师要由以往的作业布置思路和方法,转变为新时期、新时代、新思路。要充分认识到作业设计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以及育人的重要作用,并且明确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之中应该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降低学生学习压力为关键点,在提升教师作业素质能力方面,要引领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听讲座等方式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和要求,并逐步加强对于当前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理解和探索,主动学习有关于作业设计的各方面理论和内容,才能够进一步增强老师的能力,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老师作业设计水平的提高、学生复习效果的优化奠定基础。
(二)要发挥教研对于作业设计的助力作用
仅仅依靠于老师自主进行学习或者是听讲座,听视频上其他名师的讲解,那么还是存在一定不足的。在顶层设计上相关学校管理人员也需要树立大教研管理理念,走出注重学生成绩的误区,要真正发挥教研对作业设计的助力作用,开展校本和区域教研,尤其是要关注当前作业设计过程之中的各种问题,要以作业设计为重点引领学校之间的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校级之间的老师进行对话,要加强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学校之间老师的相互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当前的实际发展状况,了解后续作业在设计的过程之中应该有怎样的重点关键核心。进而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作业实际需求,还要进一步完善对于作业的评价制度构建,要明确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引领和教育,应该如何判断学生作业完成的优质度,要对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进行合理、科学、有效的评价,还要打破原本单科教研的局面,要加强跨学科、跨年级之间的沟通交流,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与各个学科存在紧密联系的,在教研的过程之中和其他老师进行对话,也能够真正实现语文作业设计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的思路得到发散,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三)要完善学校对作业设计的管理
学校管理会对老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提升起到直接的引领规范作用,为此现阶段学校也应该针对新时期、新发展、新背景之下的各种教育理论、教学思想进行研究和分析,完善学校对于作业设计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老师的作业设计水平。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于语文老师的培训引领和教育,可以从外部选聘专业教师来对本校老师进行教学,让本校老师思考新课标及其背景之下作业设计的相关问题,并应该针对老师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将作业设计全面纳入教师评价之中,定期对老师的作业设计情况进行评定,与老师的奖金直接挂钩。其次,可以建立起优秀的作业奖励和示范机制,激发老师积极主动地学习作业设计的方式和方法,提升老师作业设计的创新性和优质度。最后,要提高作业设计的协调性,要为跨学科作业、跨年级作业设计提供有力支撑。除此之外,各地教育机构部门还需要逐步建立起对学校作业设计的督导评估制度,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打造相应平台,逐步健全完善作业资源库,为后续老师教学压力减轻、作业设计能力优化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