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阅读教学探究
作者: 朱珊摘 要: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构建单元阅读教学模式,是顺应课程改革发展新趋势、突破单篇阅读瓶颈的需要。针对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阅读中,教师教材分析不到位、教学方法模式化、学生阅读不自主、教学评价形式化的问题,笔者结合实例,就教材语篇的分析与整合、教学方法的优化、学生自主阅读的培养、教学评价的革新等提出了教学建议,为一线教师构建单元阅读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阅读;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0-0035-0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不仅明晰了“核心素养”在当前语文教育中的统领地位,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思想,如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等。新教材以“单元”为单位编排,且每一个单元都有既定的单元主题引领,充分凸显教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新课标背景下,构建以“单元”为单位的教育模式至关重要。文章中,笔者立足新课标,探索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单元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
一、 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单元阅读教学
关于“单元阅读教学”的内涵,国内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单元阅读教学是将教材中的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以“主题”串联内容的整体性教学模式。这一解读,不仅凸显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特点,同时也强调了主题在单元阅读教学中的引领性作用。还有学者认为:单元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中的单元为基础和前提,按照一定的标准科学整合课内外资源的阅读教学方式。
综合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文章中,笔者将单元阅读教学定义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导,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单元”为基本单位,以单元主题为引领构建的阅读教学模式,凸显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
2. 小学高年级
小学高年级,又称为小学高段,一般指小学五年级、六年级。一般而言,处于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逐步形成了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具备独立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情绪情感调节能力。
对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学习特点等的解读,更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研究背景
1.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新课标在明晰“核心素养”统领地位的同时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和教育要求,如六个学习任务群的提炼;大单元教学理念、跨学科学习理念的提出等,充分彰显了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基于新课标的指引,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教师当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视角优化语文教育,同时凸显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基于上述教学目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构建单元阅读模式,这一以“单元”为单位的阅读教学,具有如下显著的特点:一是凸显了语文阅读的整体性。语文的阅读,要科学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局部应当服务于整体,方能推动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正是因为单元阅读教学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有效地突破了传统单篇阅读教学碎片化的瓶颈,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二是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言的建构与应用”,是教师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要义。从“建构”“应用”等词可以看出:语文的阅读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方能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应用语文知识。与传统单篇精讲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相比,单元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构建,教师需要基于整体性的视角,充分凸显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单元阅读实效。
2. 突破传统单篇精讲阅读面临的瓶颈
毋庸置疑,传统的单篇精讲阅读教学面临诸多瓶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着眼于局部。单篇精讲阅读,是以教材单元中某一篇文章为核心开展的精讲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围绕文本的字、词、段落、中心思想等开展教学,以达到学生深入理解语篇内涵、思想情感、写作手法等教育目标。与基于整体视角的单元阅读教学模式相比,单篇精讲阅读着眼于局部。二是难以突破阅读“量”。新课标对学生语文阅读的“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阶段不得少于145万字,其中高年级不得少于100万字。为突破学生的语文阅读“量”,创新语文阅读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内驱力至关重要。通过研究,文章认为:单篇精讲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难以突破学生语文阅读的“量”。一方面,单篇精讲阅读以“单篇”为单位,阅读的“量”本身较为有限;另一方面,单篇阅读模式下,教师往往疏于课外阅读资源的拓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语文阅读“量”的积累。正是因为单篇精讲阅读难以突破学生的阅读“量”,使得其在新课标下的局限性依然较为突出。三是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单篇精讲阅读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充分地凸显。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不仅制约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其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综合上述分析可见:新课标背景下,传统单篇精讲阅读教学模式面临诸多瓶颈,制约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基于新课标提出小学语文单元阅读教学模式,这一着眼于整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课内外阅读资源整合的教育模式,更加契合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 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为全面、充分地了解小学高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笔者以所执教地区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例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总结分析了高年级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材分析不到位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教师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读懂、读透教材,是教师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2019年以来,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全国投入使用,这一以双线结构编排的语文教材,为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指明了方向。因此,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入解读统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尤其是在构建单元阅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对单元主题、语篇结构的深入梳理与分析,是教师全面提高单元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然而,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文章认为: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教材分析不到位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对全册教材的分析。对全册教材总体要求和基本内容的分析,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每一个期初应当完成的工作内容。文章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对全册教材的整体性把握,更有助于其高屋建瓴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实效。而在分析全册教材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标课程标准,深入了解教材的总体要求、内容结构,通过对教材和教法研读与分析,为学期各单元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基础。然而,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文章认为: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存在对全册教材分析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本册教材的总体要求、内容结构等把握不清,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发展。
二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分析完全册教材之后,小学语文教师亦要强化单元内容的分析,以进一步明晰单元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研究表明: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同样疏于教材单元的分析,从而导致教师对每一个单元的编排、结构思路、单元目标、单元重难点等把握不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单元教学的实效性。
整体而言,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存在对全册教材、单元内容分析不到位的问题,聚焦于单篇的文本教学模式,导致教师难以厘清单篇与单元、单元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整个语文的教育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步伐。
(二)教学方法模式化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构建单元阅读教学模式,“教法”的选择至关重要。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单元阅读教学的研究文献,可见教师的“教法”呈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最为鲜明的有活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其主要目的都是推动教学的改革创新,提高单元阅读教学的实效。
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文章认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模式化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以“讲”为主。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模式,教师一般都是以“讲”为主,以“讲”代做,以“讲”代思。与单篇阅读教学模式不同,单元阅读教学的体量和目标更大,对学生自主阅读的要求更高,因此,基于单元阅读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当注重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然而,研究发现: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单元阅读教学,依然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以“讲”为主的桎梏,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受到极大的制约,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小学语文单元阅读教学的实效。
二是目标设计狭隘。单元阅读教学中,目标设计具有统领性、导向性的重要作用。优化单元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更有助于提升单元阅读教学的实效。然而,研究发现: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设计单元阅读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存在目标设计狭隘、局限于单篇阅读的问题。同时,在目标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很好地厘清单元总目标与分目标之间的关系,导致分目标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总目标,从而影响了单元阅读教学的质量。
三是疏于内容的拓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单元阅读教学模式,注重内容的拓展,不仅能够凸显单元阅读体量“大”的优势,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量”。研究发现: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单元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疏于内容的拓展,即教师的单元阅读,仅仅局限于单元本身,忽视课外资源的拓展和延伸,从而导致单元阅读教学难以实现“大”目标、“大”效果。
四是教学过程忽视情境。新课标在阐述大单元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特别提到了“大情境”的观点。诚然,单元教学以主题为引领,以情境为主线。而教学实践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单元阅读教学往往疏于情境的创设,导致整个阅读过程以干巴巴的文字解读为主。脱离主题情境的阅读,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发展,不仅影响了单元阅读教学的实效,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学生阅读不自主
传统的单篇精讲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听”的状态。教师的过度讲解与代劳,导致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存在不自主、不思考的问题。这种自主性缺乏的语文阅读教学,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相背离。
研究发现:小学生习惯了“听”的阅读教学模式,导致教师在构建单元阅读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生依然普遍存在自主性不够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课下缺乏自主阅读。我们知道:单元阅读与单篇精讲阅读有着显著的不同,单元阅读模式下,教师难以面面俱到地给学生讲解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写作手法,因此,学生课下的自主阅读,俨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单元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文章认为:现阶段,小学生普遍存在课下自主阅读不足的问题,如课前没有全面、充分地阅读文本;课后没有拓展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的缺失,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师构建单元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二是课上缺乏思考。“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在小学语文单元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重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提高单元阅读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然而,研究发现:现阶段,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存在课上缺乏思考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思维不集中,不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解读文本内涵,分析并解决相关的问题;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思考不积极,甚至害怕教师问到自己。在阅读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正是因为小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缺乏思考,影响了其对文本内涵的深度理解,不利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教学评价形式化
教学评价是完整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诊断、导向等重要的功能价值。小学高年级语文单元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教师也需要重视教学评价,以评促教,以评促改,推动单元阅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