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李臣华摘 要: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发现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高、教材内容的单一和传统文化内涵的缺失等。因此,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旨在探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新策略,以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传统文化;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0-0060-04
文章主要研究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策略,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高、教材内容的单一和传统文化内涵的缺失等问题,提出了一些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包括注重学生情感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材设计等。通过以上策略的运用,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一、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主要体现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师素养等方面。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学生学习兴趣的不足以及教师缺乏相关教学资源和培训等。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阐述。
(一)学生对初中文言文的兴趣不高
初中生对陌生的古代文化和背景了解不够,缺乏对文言文的认同感。文言文作为古代的语言形式,往往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在接触文言文之前,对古代历史、文化和背景的了解相对有限,这导致他们难以与文言文产生共鸣。初中生对古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掌握不深。文言文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句式结构,对初学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分析古文的意义,这增加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和负担。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是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以翻译和背诵为主,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降低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材选择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
现行的教材往往只注重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忽略了文言文的内涵和价值。目前的教材大多数仍然以古代经典作品为主,如《论语》《诗经》等。这种选择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一些现代作品也被加入教材中,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然而,教材内容过于单一,缺乏更多元化的选择,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难以真正体会到其价值和魅力。
(三)教学方法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注重对文字的解读和翻译,忽略了对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的深入剖析。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兴趣。因此,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例如通过讲解古代文化背景、比较古今文化差异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师素养对传承传统文化也至关重要
教师作为传授知识和价值观的重要角色,他们的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力。只有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才能准确地传达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教师素养还能够影响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融入程度。传统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实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和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传承传统文化还涉及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理念。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和精神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具备良好的素养,教师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和广泛的文化知识,能够准确理解和解读古代文言文作品。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沟通能力,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然而,目前一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导致他们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受限。
总结起来,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现状主要体现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师素养等方面。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和教师缺乏相关教学资源和培训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持续关注和改进初中文言文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经验,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点策略
(一)强调文化背景知识
注重学生情感投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故事、诗词和典故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提高其对文言文的兴趣。可以结合课外阅读、课堂讲解和互动讨论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创新教材设计,设计符合学生兴趣和认知特点的教材,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向学生传授与文言文相关的历史、哲学、文化等背景知识。通过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背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通过了解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内涵,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下面以《论语》为例,介绍如何向学生传授相关背景知识。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典籍。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论语》所处的历史背景。可以向学生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让他们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情况,以及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可以向学生介绍《论语》中所涉及的一些典故和历史人物。比如,可以讲解《论语》中的一些故事,如孔子与弟子们的言行,以及孔子与其他思想家的对话等。通过了解这些故事和人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论语》中所传达的思想和道德理念。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论语》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人生态度、教育理念、政治观点等,帮助他们理解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影视作品、文化节庆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论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论语》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或者安排学生参与一些与《论语》相关的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论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
(二)精读经典文本
传统文言文的经典著作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要注重选择经典文本,并通过精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思想。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岳阳楼记》是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所写的一篇散文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文的经典之作。它以描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为背景,通过对山水之美、历史沧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和思考。《岳阳楼记》以岳阳楼的壮丽景色为背景,通过对山水之美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这样的描写不仅富有美感,更重要的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揭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这篇作品的精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思想,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人文关怀。
(三)增加文言文阅读量
阅读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传承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增加文言文的阅读量,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文言文读本:文言文的难度相对较高,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文言文读本,逐渐提高阅读能力后再挑战更难的文本。可以选择一些带有注释和解释的文言文读本,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用法。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读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的思想和文化。要增加文言文阅读量,每天阅读一些文言文,就能够逐渐积累起来,并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进行古文辞章的模仿写作
通过模仿古人的辞章风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文的创作。这样的写作训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古人常说:“明确目标,方能致远。”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不至于盲目浪费时间和精力。要注重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我们要学会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例如阅读、听讲座、参加讨论等,同时也要学会总结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创作活动,让学生模仿古代文人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来呈现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通过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传统文化,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文言文学习是一项需要耐心和专注的任务,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为文言文学习带来新的可能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听效果来呈现文言文的魅力。通过使用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可以生动地展示古代文物、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言文的内涵。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不同版本的文言文作品,对比不同版本的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词义和句法结构。
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互动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通过设立问题、小测验等互动环节,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的效果。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模拟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模拟古代场景,让学生扮演古人角色,亲身体验古代生活和交际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用法和含义。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和互动交流。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堂、论坛等方式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问题解决方法,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批判思维能力,帮助他们辨析文言文中的观点、主张,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对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文言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批判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能够对所接触到的知识、观点和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评估和分析,并能够提出合理的疑问和反思。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文言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文言文具有复杂的句法结构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学生需要通过深入解读和分析,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蕴含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本中的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进行仔细思考和推敲,这既培养了他们对细节的敏感性和对语言的敏锐度,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文言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推理能力。文言文作为一种古代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需要进行思维的转换和调整,能够跳出现代思维的框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形成独立的判断和观点。
此外,文言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能够接触到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智慧,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这种文化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从而为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七)引导学生进行文化体验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文言文相关的博物馆或文化遗址。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博物馆,让学生欣赏古代文言文石刻、字画等文物,增强他们对文言文的历史感知和文化认知。组织学生参加文言文演讲比赛或朗诵比赛。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诗词、文章,让学生通过朗诵、演讲等形式,展现文言文的韵味和美感。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也能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修养。
此外,可以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国传统书法、剪纸、茶道等。通过学习和体验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美学意境和人文精神。同时,这些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升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文言文阅读交流会。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言文文章,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入阅读和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进一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文化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对文言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这种全方位的文化体验可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撰写关于文言文的毕业论文,展示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三、 结论
通过文章的研究,可以得出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新策略。这些策略包括注重学生情感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教材设计等。这些策略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的改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以及如何评估传承传统文化的效果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传统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陈晓红.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探讨[J].国家教育研究院学报,2016,38(7):53-58.
[2]王宇峰.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2018(6):59-61.
[3]张霞.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实施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2):36-39.
[4]李明.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60-64.
作者简介:李臣华(1972~),男,汉族,山东潍坊人,安丘市职工子弟学校,研究方向: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