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数学初小衔接策略研究

作者: 于倩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数学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工作对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该衔接不仅关乎知识的连贯性,更涉及学生认知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在这一过渡阶段,教育者面临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发展的挑战。文章阐述了在这一背景下初小衔接的概念以及意义,分析了新课标背景下数学初小衔接的原则,提出了新课标背景下数学初小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初小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5+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0-0074-05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小学与初中教育阶段的衔接一直备受关注。数学学科是学生日常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随着学生步入更高年级,难度进一步加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把握需要更为深刻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就需要基于新课程标准,创新教学的内容、方法等,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小学向初中过渡。

一、 初小衔接的概念以及意义

(一)初小衔接的概念

初小衔接是指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之间的过渡阶段,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它涵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的相互衔接,旨在为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旅程提供一个无缝过渡的平台。简而言之,其注重的是两个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和学习成果之间的有效对接,使学生在跨学段学习过程中能够平稳过渡,确保学习的持续性和发展性。

(二)初小衔接的意义

1. 有助于确保学段数学学习的连贯性

初小衔接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体现在其为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连续性提供支持。它促使教学计划中的数学概念、理论和技能在学生心智中得以系统化,从而避免了学生进入新学段时对数学知识产生的理解断层。这种衔接保障了数学学习的流畅性,使学生能够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掌握更高阶的数学概念。此外,连贯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为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帮助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数学的顺利过渡

初小衔接助力学生在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及认知要求上的平滑过渡。当学生步入初中,数学科目在难度和抽象性上都迎来跃升。为应对这一跨越,衔接活动致力于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同时引导他们发展新的学习策略。举例来说,通过衔接活动,学生不仅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更复杂的代数问题。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在认知上无缝对接小学和初中的数学知识,确保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不受学段变化的影响。当然,衔接过程中的策略训练,如从具体物品的计数过渡到数的抽象概念,也符合了学生应对初中阶段对数学逻辑和证明能力的要求。这种结构化的过渡让学生在数学学科上建立起自信,并且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为未来的学术挑战奠定基础。

3.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初小衔接在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过程通过梳理和连接小学与初中数学的教学大纲,使教师能够设计出更为连续和系统的教学方案。例如,衔接过程中强调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师会引导学生掌握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方法,从而在数学问题解决上达到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衔接过程促进学生发展适应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技巧和策略,如从记忆和应用数学公式转变为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原理。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提高了数学学科的学习成效,也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以及合作交流等多方面能力上得到均衡发展。

二、 数学初小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和家长对初小衔接认知不足

初小衔接指的是学生从小学向初中的一种过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重大改变,就很容易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继而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而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家长和教师在认知上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比如,有些教师和家长只认为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和小学相比难度较大。但是忽略了除了教学内容的不同,其实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数学学习的思维。部分家长为了让学生提前适应,会让学生提前学习初中数学的知识,这种理念和认知是存在误区的,不仅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小衔接,反而会让学生感觉到焦虑和无助,对学习失去信心。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衔接问题

在初小衔接的过程中,想要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过渡,就需要做好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的有效衔接,这个衔接过程应该是平滑的,是在知识和技能上的无缝对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保持对数学知识持续探索的兴趣。但是在实际的初小衔接环节并不是如此,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出现断层的情况比较严重。比如从课程内容来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计算的技能,而初中阶段则更偏向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和思维,两者之间没有做好衔接,就会导致学生进入初中之后,面对这些高级的数学概念和思维方式,会感觉到困惑,会在学习中出现挫败感。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初中数学的教育更强调对知识的一种应用、理解和探究。而在小学阶段,很多教师并没有注重去引导学生发展这种能力,这就导致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后会发现学习越来越艰难。

(三)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的转变不顺畅

随着年级的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也会从具体的实例转向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而小学和初中之间就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很多学生都会遇到转变不顺畅的情况,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比较注重对物质的直观和具体的操作,而初中数学会迅速地转向为对抽象知识的一种逻辑推理,这种转变是跳跃性的。如果没有得到恰当的引导,学生就容易在初小衔接的过程中迷失方向,逐步失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通过实际调查发现,部分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课程和教学活动时,并没有注重这种思维转变的必要性,导致课程设计往往停留在传授具体知识点上,忽略了如何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结果,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时,面对需要高度抽象思维的数学概念和题目,常常显得力不从心。缺少了从具体到抽象思维能力的渐进式培养,学生很难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要求,尤其是在理解复杂的数学理论和解决高阶数学问题时,这种能力的缺失变得尤为明显。

(四)缺乏适应学生差异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在数学的初小衔接教学中,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家庭环境、个人学习兴趣和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会对他们进入初中后的数学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导致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各不相同,从而影响他们在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整体素养。就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而言,往往采用的是一种统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这些差异,这种一致性的教学方法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平滑过渡的环境,特别是在应对更高级的数学概念和思维方式时,就会导致各种问题。例如,对那些在小学阶段就展现出较强数学能力的学生,统一的教学方法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挑战和深入探索的机会,导致他们的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相反,那些在小学阶段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面对初中数学学习的跃进,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难以跟上教学进度,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学习困难。因此,在数学的初小衔接教学中,亟须采用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如通过分层次教学、个性化学习计划或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他们自己的水平上取得进步,从而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数学学习过渡。

(五)学生面临学习上的适应性和各种心理挑战

小学向初中的迈进,是学生的一个新的旅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面临学习上的适应性以及各种心理挑战。初中数学学习的内容和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学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自己在小学阶段较差的学习习惯,且要能够积极主动地对初中数学知识进行预习分析,这就会导致在适应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出现一些焦虑、不自信的心理,甚至对自己数学学习的能力产生怀疑。还有一些学生面对困难却得不到帮助时,会从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逐步减退到动力下降。因此,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克服这些挑战,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努力,提供一个支持性强、鼓励性多的学习环境,同时开展适应性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确保他们在这一关键阶段能够健康、积极地成长。

三、 新课标背景下数学初小衔接的原则

(一)贯通发展的原则

新课标背景下,数学初小衔接的贯通发展原则着眼于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整合与延伸。这一原则指导教师将小学和初中的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有效链接,以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连续性和发展性。在实际教学中,贯通发展的原则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不仅要回顾和巩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还要预见性地引入初中数学的概念,为学生在认知上搭建起从简单到复杂的桥梁。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逐步提高的过程中,能够自然地承接前后知识点,形成一个有序发展的数学学习脉络。

(二)适度衔接的原则

适度衔接的原则强调在初小衔接过程中,教育活动的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这意味着教师在连接小学与初中数学知识时,应避免过度倾斜于任一学段,保证教学难度和深度的适宜性。在实践中,教师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基础,制订符合学生能力范围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压力适度的情况下,逐渐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节奏和难度。适度衔接的原则有助于避免学生在过渡期间出现认知负担过重,进而影响学习兴趣和效果的情况。

(三)差异适应的原则

差异适应的原则体现在数学初小衔接过程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和尊重。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被鼓励识别并适应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别需要和速度。这种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能够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课堂上,这可能意味着对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而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则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练习。差异适应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数学上的均衡发展,而且有助于激发每位学生的潜力,使他们在自己的学习路径上持续进步。

四、 新课标背景下数学初小衔接的策略

(一)统筹规划,衔接课程设置

在新课标背景下,数学初小衔接首要任务是统筹规划,确保课程设置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仅仅关注单个学科内的内容构建,而是要从整个教育阶段的角度,构建一个全面的课程发展框架。统筹规划意味着要在小学和初中之间建立起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上的联系,确保学生在小学阶段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无缝衔接到初中阶段的学习要求。比如建立衔接性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涵盖小学和初中数学知识点的衔接课程,这个课程应当重点关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的数学知识。例如,可以在小学六年级引入初中的一些基础数学概念,如简单的代数和几何概念。这样,当学生进入初中时,他们已经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准备。课程设计需要精心规划,确保内容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其次要定期组织交叉年级的教学活动。例如,可以安排初中数学教师走进小学课堂,给小学生上一节“初中体验课”,或者邀请小学生参观初中的数学课堂。借助这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即将面临的学习环境,还能让教师相互了解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协调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的平滑过渡。

(二)创新教学,实现焦点内容贯通

在新课标背景下,想要实现初小数学衔接,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不仅仅是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是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知识点的内在贯通。这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设计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概念。通过这种方式,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为了实现数学初小衔接,教师需要创新传统的教学,比如融入小组合作法。小组合作法的理论基础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过程,学生在与他人的交互中学习效果更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被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为后期进阶知识奠定基础。当学生从小学过渡到初中,这些已经建立的概念将成为更复杂概念理解的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延伸这些知识,将其与代数、函数以及更高级的数学问题解决技巧相结合。例如,可以通过比例探讨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者在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应用比例知识。通过这样的创新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数学概念,还能在过渡到初中时轻松地应用这些知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