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生活化研究
作者: 陈聪摘 要:随着新课改教育工作的推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生活化的实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兴趣。在具体的教育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还应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好地开设生活化实验课题,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个人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实验;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2-0093-06
作者简介:陈聪(1981~),男,汉族,福建古田人,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七中学,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授课形式当中,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操作过程,生活化的实验课题则少之又少。然而物理学科本身来自实际生活,许多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学生加强知识理解程度的重要媒介。如果脱离实际生活展开物理实验教学,很可能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教育工作者还应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之下,开展初中物理实验生活化课题,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进行物理实验操作,提高个人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概念和意义分析
物理实验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是指在研究相关物理概念的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去发现物理生活现象。生活化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或者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去开展实验操作过程,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助于打造灵活趣味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更好地去展开实验操作过程。相较于一些实际生活中较为陌生的物品,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去开展实验操作,则能降低实验的难度,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操作过程强调利用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元素进行实验操作,它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拥有发现物理知识、观察物理现象的意识与能力,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实验本身就是物理学科中的重要教学组成部分,它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媒介。教师积极开展物理实验教学过程,能够使学生融入实际生活当中,去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而构建完整的物理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生活化的元素还能够使整个实验操作过程极具趣味性,学生可以在观察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前提下寻找物理学科的规律,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个人的学习动力。再者,生活化的实验操作形式也能够使学生在更加熟悉的场所中去探究知识,拉近学生与物理学科的距离,使学生可以真正具备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可以在与他人沟通和协作的过程当中提升动手操作能力、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初中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应用的教学形式有许多种,但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成长情况、兴趣爱好、主观意向,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充分激发个人的潜能,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要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状态,要借助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开展实验操作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生活化的实验操作手段也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能够灵活开展实验操作过程。而非一味地让学生聆听教师的吩咐,机械性地进行实验操作过程,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实验操作本身就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与人交流沟通能力的重要教育板块,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操作实验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真正在进行生活化物理实验操作的过程当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也强调学生能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实验验证,拥有科学精神和态度,从而增强个人的知识储备。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个人的定位,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方法、突破学习瓶颈为教育的方向,使学生能够具备利用生活化元素和在生活场景中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当学生遇到挫折和问题时,教师也应加以鼓励,帮助学生共同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生活化原则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极强,往往对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着极强的探索欲,教育工作者需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个人能力,调动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学习过程。在进行生活化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学生活化原则,要从实际生活中的物理实验现象着手,帮助学生去探究问题。生活场景并非固定的,不同时段、不同区域都可与不同的物理实验现象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挖掘实际生活中的这些物理命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实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在实验操作中获得成就感。比如,在“升华与凝华”该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南方同学可能很少见到雪和雾凇这些自然现象,所以口头说这些也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此时教师可以用学生们生活中可以看到的物理现象导入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找到可能进行生活化实验操作的突破口。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白炽灯泡,将老旧的白炽灯泡和崭新的白炽灯泡进行对比,学生此时会发现老旧的白炽灯泡玻璃颜色更加暗沉,灯丝也更细,这就是钨丝发生升华和凝华的实际生活现象。教育工作者可以从这些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发现物理现象,并思考如何借助生活中的事物开展实验过程,这种探究生活奥秘的实验操作形式极具趣味性,也是遵循教学生活化原则进行物理学科教学的体现。遵循生活化原则展开教学过程,更能使学生具备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
三、 生活化课堂教学理念提出的背景
(一)生活化教学符合教育要求
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以期转变传统教学工作中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被动学习知识的状态。通过借助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能够迎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创新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找到通过学习瓶颈的方法。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拉近学生与实际生活以及物理学科的距离,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提出能够符合当前素质化教育的要求,可以迎合新课程教学标准,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率。教育工作者借助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也能够以实际生活的物理现象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更好地吸收教材中的知识点,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生活化教育理念不仅符合教育要求,也更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了解程度、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等展开教育过程,不仅降低了学生在理解相关物理知识时的难度,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二)教学生活化顺应改革形势
生活化教学方式当前被广泛关注和迅速传播,虽然许多教师已经充分理解和践行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模式,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探究水平,但部分院校的教师仍旧缺乏以生活化实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发展的经验,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仍旧采取传统的实验引导方式,让学生进行固定的实验操作,即按照特定的步骤完成实验过程,简单地记录同样的实验现象,这会使学生丧失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们彼此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就很难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所以借助生活化实验教学的方式,更能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目的,能够提高教育改革的力度,提升实验教学的水平。生活化教学是顺应改革形势的体现,它强调能够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使学生可以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当中总结现象和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印象。
四、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的不足
(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落后
当前仍有某些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未能树立生活化物理实验教学理念,很多教师更加看重理论知识的传输过程。在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操作时,教育的方法也相对单一,大多是让学生在学校的实验室中进行刻板的实验操作,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和步骤完成实验过程。这种教育形式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无法凸显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二)未能联系实际生活创设实践活动
物理实验学习内容本身就具备着一定的实践性,教育工作者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开设实践课题,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操作过程。但部分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教育过程与实际生活的关联,以至于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往往存在畏难情绪,无法将物理现象与实际生活联系,这也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三)缺乏实验器材
当前部分初中院校的物资储备相对不足,很难就相关课题引导所有学生展开实验论证过程。实际上,许多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用于实验操作过程,但部分教育工作者未能在该方面加以研究,引导学生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因而,学生获得的实验机会较少,也缺乏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展开实践操作的意识与能力。最终学生的学习水平较差,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弱。
(四)缺乏对家庭物理实验的引导
在家庭中展开物理实验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上的时间毕竟短暂,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进行家庭实验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但当前部分教师的教学思维局限于课堂上的实验引导过程,很多教师未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操作,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缺乏在家庭中展开物理实验的意识,也就难以发现实际生活当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教育工作者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未能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让学生进行家庭实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效率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五)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不科学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生活化实验操作,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学生们可以在集思广益的前提下提高实验效率。但当前部分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的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不科学之处。比如分组不科学,以至于每个小组的实力并不相当。某些小组的进度快,某些小组的进度慢,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不足。又比如,教育工作者在布置任务时未能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至于学生无法很好地在小组合作中高效展开实验操作过程。所以想要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生活化实验过程,还需通过科学分组,加强教学引导工作,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水平。
五、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一)树立生活化物理实验教学的理念
为了更好地展开初中物理实验生活化教学过程,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真研究新课改的教育要求,理解新课标的实质性内容,要树立生活化物理实验教学的理念,真正改变教育观念,认真思考生活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教师要以联系实际生活展开实验教学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能够拥有观察实际生活中物理知识现象的意识,从而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的关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会更高,学习兴趣和成就感也能够得到提高。比如,初中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内容时,就可借助生活化实验操作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联。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阶段先整合该章节的重要知识点,概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展开实验操作和实验观察过程。关于对“冰棒的故事”的研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亲自动手制作冰棒,设计制作冰棒的流程,仔细观察在该过程中产生了什么物理实验现象。学生需要思考做冰棒要用什么水?在水烧开的过程当中有什么物理现象?水面的白气是什么状态?学生会在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出结论:水蒸气在空气中释放出热量形成雾化现象,变成小水珠后浮在空气中,就变成了我们肉眼可观测到的“白气”现象。在动手制作冰棒的过程中,学生先要烧开水,在烧开水时学生能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在该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反应,从而加深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将冷开水和相关配料放入冰箱冷藏室后,会发生凝固现象逐渐形成冰棒,即冷开水在冷藏室中由液体变为固体。教师可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冰棒从冷藏室拿出后的现象,冰棒表面会随着进入室温产生一些白粉,这些白粉并非是冰棒本身发生的反应,而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冰棒后,温度迅速下降,此时会变成小冰晶附在冰棒上,于是就变成了我们看到的“白粉”。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物理概念,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这种实验操作过程并不是非常刻意,可以与实际生活关联,提升学生的生活技能水平,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也能够更理解知识,可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此满足新课标的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实验教育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水平。